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江/云·之/间》讲述40载命运交错
首页> 文娱频道> 音乐资讯 > 正文

《江/云·之/间》讲述40载命运交错

来源:北京日报2024-11-18 09:40

  记者 王润

  在赖声川导演的名剧《暗恋桃花源》中,江滨柳和云之凡这对眷侣在战乱中被迫别离40年,直至两鬓斑白才得以重逢。《暗恋桃花源》首演35年后,赖声川的第40部原创作品《江/云·之/间》将这段爱情故事再次搬上舞台,于11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

  赖声川(左)和胡德夫重温当年一起玩音乐的时光。 记者方非摄

  该剧通过二人之间长达40年的分离时光中写给对方的书信,记录了两个错置的情人和一个错过的时代。电影演员张震和“中国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首次登上戏剧舞台,共同讲述这个充满无奈与无常的人生故事。

  赖声川构建跨时空剧场诗篇

  赖声川将35年前的《暗恋桃花源》比作素描,而《江/云·之/间》是在故事主体结构之上,用更加细腻和丰富的笔触,娓娓道来江滨柳和云之凡二人交错的命运和时代洪流中的无尽思念;用富有哲思的场景,构建出跨越时空的剧场诗篇。

  “回忆就像一个盒子。”伴随《江/云·之/间》第一句台词响起,设计得像是一个古董“多宝盒”、又复杂得如同“华容道”一样的舞台在观众面前层层展开。每一格都是一段回忆,串联起不同时空中无数的人生沉浮。

  剧中还有很多封信,曾出演过《暗恋桃花源》的林青霞、丁乃筝都提供了不同时期角色的信件,增加剧作的文学美。其中,结尾时90岁的云之凡写给曾孙女的那封信是赖声川写的。

  张震和江滨柳有特别的缘分

  “《江/云·之/间》是对我多年从影的验收。”第一次演舞台剧的张震,表示自己和这部戏有“很特别的缘分”:“江滨柳是长春人,我的姥爷也是长春人,《江/云·之/间》讲的就是他们那一代的故事。所以演江滨柳,可以让我有更多机会靠近我的家人,让我回想起他们说话的样子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让我通过祖辈的生活线索,去发掘他们的人生。”

  但演《江/云·之/间》对张震而言也是一个挑战。最开始,他常常梦到自己没有背好词就被推上台,“永远都觉得稍显不足,哪怕是已经做了万全的准备,都已经熟到不能再熟的词,可能跟观众一对到眼神,就什么都忘了。”

  他认为电影表演和剧场表演很不一样:“电影表演常常会被打断,情感会不断被调整重来。而舞台剧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可以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零,从头到尾重新演一个戏。”他会根据自己每天的心情,在每一场演出中做一些调整,“这也是演话剧好玩的地方,根据彼此之间的节奏感、氛围、流动,可以做很多有趣的调整,这样的表演体验很特别。”

  胡德夫自弹自唱演自己

  “我出生在东部一个小渔港。出生的时候我祖父从南边的卑南区上来帮我剪脐带,祖父给我取了个小名叫作‘新港’,就是那个小港口。妈妈跟我说,我出生的时候,哭声比太平洋的波涛声还大,左右邻居都听得到。后来我仔细想了想,从妈妈的怀中落地,我的第一件衣服就是太平洋的风……”这是胡德夫在《江/云·之/间》里的第一段台词,来源于他的真实生命故事。

  第一次出演舞台剧的胡德夫是剧中唯一一个饰演自己的人,他自弹自唱,浑厚苍凉的声音一响起,无论是《太平洋的风》还是《匆匆》,无论是《橄榄树》还是《500里路》,都让人忍不住想流泪。那充满故事的歌声,就像海风一般,抚慰着每个人的乡愁和记忆。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英国首相斯塔默

  • AI绘乌镇丨人工智能“眼”中的乌镇长啥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北京时间11月15日23时13分,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遥九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阶段性研究成果持续产出。
2024-11-18 10:27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晓群研究员课题组、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课题组和北京师范大学吴倩教授课题组合作,深入解析了人类背根神经节(DRG)发育过程中调控多种感觉神经元分化的多层级信号通路,并成功构建了人类DRG类器官(hDRGOs)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和小鼠的感觉神经元发育,研究人员发现两者在发育进程、基因表达谱和细胞亚型上存在差异。
2024-11-18 10:2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航空航天民航高校应发挥特色优势,形成“航空+”的多元化低空经济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低空经济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2024-11-18 10:21
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成员正在围绕近期发射任务进行产品研发。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中北大学极端环境特种传感与测试创新研究团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2024-11-18 10:16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舟七号货运飞船已于11月17日21时25分受控再入大气层。 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于2024年1月1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入轨,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
2024-11-18 10:14
一声战机轰鸣划破长空,一柄银色利剑直冲天际。此次歼-35A敢于摘掉面纱公之于众,不是因为它不再神秘,而是因为它拥有基于实力、能力、国力上的强军自信与大国自信。
2024-11-15 09:20
我国科学家目前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2024-11-15 09:16
我们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赢得主动权。
2024-11-15 09:12
该项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东莞磁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
2024-11-15 09:12
120公斤推力级涡喷发动机KP12可配装多用途无人机开展灾情监测、空中消防、物资投送、通讯中继等。
2024-11-15 09:11
可满足海洋、减灾、气象等多个行业的业务需求。
2024-11-15 03:20
日前,《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玉米籽粒脱水的分子机制,为快脱水宜机收玉米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基础,我国宜机收玉米品种培育有望进一步“提速”。
2024-11-15 03:20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