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文艺力量书写家的故事,2025《辽视春晚》即将温暖上演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用文艺力量书写家的故事,2025《辽视春晚》即将温暖上演

来源:光明网2025-01-27 17:03

  时代的飞速发展,让太多东西都在改变。可对于每个中国人而言,回家过年,却是那个始终不会被替换的强烈心愿。正因如此,当2025《辽视春晚》大声喊出“回家过年”的创作主题,就像是在观众的耳边投下一颗威力巨大的情感炸弹,让人分分钟就想踏上归途,也对这台晚会有了更多的期待与关注点。

  今晚7:30,承载着这些希望与等待的2025《辽视春晚》,即将再一次与全国观众见面。无论是那些精彩纷呈的歌舞创意融合表演,还是引人捧腹的小品相声,又或是那些创意迭出的巧妙串联,整台晚会都秉承着“以情动人,以文铸魂”的创作宗旨,用文艺的力量抒写家的故事,用创作触摸时代的发展变化,用内容勾勒社会的全新改变,唱响时代声音、凝聚民族精神,为这个春节留下更多温暖的回忆,也着力呈现新时代下的繁荣发展、创新进步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

用文艺力量书写家的故事,2025《辽视春晚》即将温暖上演

  让“故事”与“思想”深度融合,将时代话题植入节目创排中

  用欢乐与感动为观众输出情绪价值,将寓意深刻的主题主线、时下热点等宏大叙事巧妙融入于节目创排中,从不同视角展现奋斗风貌、诠释奋斗精神、传递奋斗能量,在风趣幽默接地气的鲜活故事中,融入家国情怀与时代洪流,让“故事”与“思想”深度融合,一直都是《辽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鲜明特色。多年来,这些语言类节目不仅将东北大地上孕育出的精神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也留下了无数个经典瞬间。当众多金句热梗从人们的口中脱口而出,就像是摁下了穿梭时空的按钮,瞬间就能让人想起这个舞台上的一个个画面。2025《辽视春晚》也将延续这一传统,务求在花样翻新的语言类节目中,继续扎根于这片土地独有的热情、豪迈、幽默、淳朴的性格特质,也向全国观众生动展现辽沈大地浓烈、悠长、耐人回味的火热生活。

  在浓浓人情味与烟火气的映照下讲好辽宁故事,成为今年《辽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创作基调。变身麻辣教师的郭冬临与跨界演小品的张鹤伦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赋诗成性”的宋晓峰会总结出哪些夫妻间的相处之道?初次跨界小品的徐志胜在与蒋诗萌的合作中会呈现出怎样的作品?《办公室的奇幻之旅》将会如何呈现打工人最真实的精神状态?《白蛇传2025》又会用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去讽刺当下短剧的魔改乱象……这些取材丰富、内容多样的作品,折射出的都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新议题,也必将在输出笑声与温馨感受的同时,将更多回味和思考留给观众。

  每一座城市的日新月异,和每一个奋斗者的砥砺前行,都是一个浓缩的符号,和一个时代的坐标。2025《辽视春晚》还将用更多的优秀作品,去刻画辽宁人民乐观向上、有责任有担当的真实面貌。在小品《天地寒 人心暖》中,宋小宝、杨树林、文松将会讲述一个诙谐且温暖的故事,呈现出东北人特有的古道热肠。作为辽宁代言人的冯巩,在与闫学晶、王振华的新一轮合作中,将如数家珍般地将这片土地颂扬。从历年《辽视春晚》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不仅有着诙谐幽默的故事讲述,也能在欢乐共振中托举出一个个内涵深刻的创作主题,让情怀、温度、共鸣、陪伴成为情绪的底色,从时代的视角出发,勾勒着这片土地乐观向上的精气神和携手向未来的共同祈愿。

  让“初心”与“情感”同频共振,在烟火气中寻找创作落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辽沈大地灿烂丰富的文化元素,伴随时代发展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2025《辽视春晚》也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于辽沈大地上寻文脉来处,于诗情歌舞中看万 里河山,在一招一式的精进中探求艺术真谛,在浮光掠影的映照下触摸五千年文化脉络。当个体的文化审美与家国的共同价值相融相通,也就在情感内核上实现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共情、共鸣与共振。

  从“文化出圈”到“文化出海”的进阶过程中,2025《辽视春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极具地域色彩的元素、符号与形象巧妙融合,再转化为节目中的一个个创意巧思,坚持用作品说话,强调以艺术创新激发全球华人引以为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开场歌舞《金蛇狂舞向北方》将以更加开阔的艺术胸怀和更为高阶的艺术水准,用歌曲、舞蹈、武术、戏曲、古典、流行体育、文旅、非遗等诸多创作元素符号串联起东北地域文化这一主线,将抽象的民族精神投射到具象的演员、道具和舞美设计等各个细节上,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科技与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丰硕成果,全面展现辽宁文体旅融合的丰富内涵和强大魅力。

  作为今年辽视春晚舞台上的又一重要看点,舞蹈《簪花仕女图》将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簪花仕女图》高度还原为具象化的舞台场景,包括华丽的服装、高耸的云鬓、硕大的簪花甚至是仕女斜刺向上的“蛾翅眉”,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还原。当这些从千年古画中“复活”的仕女们翩翩起舞,观众会瞬间产生穿越千年时空的错觉,仿佛自己也能与千年前盛世魂梦相牵。这样一个饱含着历史厚重感与东方美学神韵的高品位节目,不仅会让观者为之震撼,也必将唤醒基于中国传统绘画这一文化符号的民族自豪感,让全世界再次震撼于中国艺术精品的高深造诣,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魅力。

  同样看点十足的,还有《郎朗和他的朋友们》。节目将通过中外顶级音乐家和舞蹈家的协同合作,展现古典音乐与现代艺术的相遇、碰撞、融合与共生,在中外融合的精彩演出中展现国际间的文化交融之美。

  如果说浓厚的文化味是2025《辽视春晚》最深沉的创作底色,那么温暖相聚的情感力量,则是这台晚会最能打动人心、引发共情的一抹亮色。饱含着对乡音乡情的眷恋与牵挂,秦昊、伊能静这对演艺伉俪,将携手阔别已久的经典歌手李春波、艾静,共同在家乡的舞台上唱起《故乡情》,也表达着他们对过年回家、团圆幸福的一份期盼;胡海泉、梦然、孙涛、赵达、王小玮、冯晓泉、曾格格等明星共同献唱的《同一个祝福》,也将用爱和温暖点亮时代精神,唱出期盼阖家团圆、共迎新一年的朴素愿望;还有那首《辽视春晚》原创歌曲《我要回家》,以跃动的旋律礼赞千年传承的家文化,用歌曲传达出海内外辽宁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

  对每一个满怀期待的观众而言,《辽视春晚》是欢笑也是感动,是温暖也是陪伴,是留恋也是回忆,更多的还是像与一位亲朋老友般的情感羁绊。今晚19:30锁定辽宁卫视,2025《辽视春晚》将把所有的期待化作守正中的创新与突破,以及用创意赋能视听美学的极致表达,让每一个观众看到热辣滚烫的辽宁情怀,和基于文化底色的一份自信。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离家的行囊装满爱与牵挂

  • 2025年春节档电影票房突破90亿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合作共赢的菌群互作模式。
2025-02-05 09:23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05 09:22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日冕中的低温等离子体结构,其突然爆发可能引发日冕物质抛射,导致地球磁暴和卫星通信故障。该团队据此建立的灾变临界条件模型,可将暗条爆发预警时间提前至现有水平的2至3倍。
2025-02-05 09:48
中国海油近日对外宣布,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其中2024年天然气产量超32亿立方米,连续3年产量在30亿立方米以上,持续保持高产稳产运行状态。
2025-02-05 09:48
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教授、许金时教授和数学科学学院马杰教授等,联合国内研究团队,开发了适合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
2025-02-05 09:46
我国针对数据标注产业发布系统性指导文件,是我国为护航人工智能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作出的重要布局。
2025-02-05 09:24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1月25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雄安库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体系基本形成,对于全面提升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和林草种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2025-01-26 09:17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团队与合作者展开研究,成功制备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薄片器件,并在其中观测到零磁场下工作温度可达72开尔文的高温超导二极管效应。
2025-01-26 09:17
修复后的影片不仅没有划痕、噪点等老电影身上常见的“毛病”,而且质量比原片高很多,比如没有了威亚,色彩更亮,非常符合如今观众的观看习惯。
2025-01-26 09:16
110万吨!这是“中麦578”2024年的订单收购量。要知道,2024年全国小麦总产量是14010万吨,以此对比,“中麦578”的订单量相当于全国小麦产量的1/140。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特别自豪!
2025-01-26 09:15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5-01-24 10:01
“我们种植的是‘捷麦19’‘沧麦6002’,最高亩产已超过300公斤。”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民谣道尽了我们过去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如今,科技引领让‘盐碱滩’蝶变‘米粮川’。”
2025-01-24 10:00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1-24 09:58
在禁食或运动期间,免疫细胞(红色)迁移至胰腺并刺激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橙色)来调节血糖,其中细胞核以蓝色显示。这表明免疫细胞不仅是抵御威胁的“战士”,还能像应急响应人员一样,在必要时介入确保机体的能量供给。
2025-01-24 09:5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