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龚琳娜倾听传承人唱民歌 | 民间声乐一辈子也学不完
首页> 文娱频道> 明星 > 正文

龚琳娜倾听传承人唱民歌 | 民间声乐一辈子也学不完

来源:北京日报2020-04-10 10:4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疫情期间演出活动暂停,歌唱家龚琳娜的生活却忙碌了起来。刚刚从云南大理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山区采风回来的她,每天在家中听录音、学山歌、记谱子,忙得不亦乐乎。“疫情期间没有上台的机会,我就采风学习,积累好作品,我特别珍惜这段日子!”

  龚琳娜(左)在云南省弥渡县倾听传承人唱民歌。

  窝家听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很多艺术家的演出计划。原计划中,龚琳娜会在4月5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举办个人专场,现已延期至明年一月。其实,自今年一月疫情暴发以来,龚琳娜就在云南大理的家中,好几个月没出门。在家的时间里,她却没有闲着。

  “对于歌手来说,演出是释放,现在就需要积累。”在头两个月居家战“疫”的时间里,龚琳娜先翻出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和云峰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典藏》,这套《典藏》包含55张CD,记录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这套CD我前两年就收藏了,但当时忙,没完整听下来,这次我利用在家的时间,把全国每一个省、每一个民族有什么歌都对应了一遍。”

  三月末,国内疫情明显好转,窝在家里很久的龚琳娜开始蠢蠢欲动:“我能不能出去采风?就在附近的山村,不去大城市和人多的地方。”打听之后,她得知大理下辖的山村不再封村,只要在几个月内没离开大理就可以前往,于是她选择前往弥渡县、南涧彝族自治县这两个几乎没有疫情病例的地方。一个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宝库为龚琳娜徐徐打开,让她惊喜连连。

  拜访多位非遗传承人学歌舞

  弥渡是民歌《小河淌水》的发源地,《小河淌水》是在《放羊调》和《月亮出来亮汪汪》两首当地民歌的基础上整理改编而成。在那里,龚琳娜拜访了年过七旬的弥渡民歌传承人李彩凤。李彩凤就在家里的火塘边,给龚琳娜演唱了《放羊调》,还用彝族语言演唱了不少民歌。听到老人家唱了很多颤音,龚琳娜激动不已,一边听、一边录、一边记笔记:“彝族民歌运用了很多颤音,这是中国声乐技巧的一种,这就是我要寻找和整理的!”

  在弥渡,龚琳娜拜访了多位七八十岁的非遗传承人,到了南涧,她认识了由三位当地女孩组成的组合“叫金雀组合”,和她们一起在山坡上唱歌。山坡上、树林里、村庄中,彝族同胞随时能载歌载舞。南涧也是国家文旅部正式授予的“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乡”,龚琳娜赶上了一次宴席的跳菜舞。

  “一个人头上顶着、手上端着盘子,嘴上还叼着一个桌台,上面还有盘子,边走边跳,还有好几个人的组合,像杂技表演一样拿着盘子,边唱边跳,无论怎么表演,盘里的菜都不会洒。”龚琳娜被欢快的情绪感染,专门向当地的传承人学习跳菜,之后感叹说:“这个技巧太难了!”用了一周多的时间,龚琳娜走访了弥渡、南涧两个县。临近结尾时,当地人还想拉着她去更偏远的山村,她连连摆手:“不行,我要回家消化消化,这几天的录音视频都需要整理,我的脑袋要装不下了!”回到家之后,龚琳娜每天要用大半的时间整理资料、记谱,越是这样,她越觉得“要向民间学的东西太多”。“很多人说我唱歌技巧好,其实都是向民间请教来的。”龚琳娜深吸一口气:“做中国歌手真的太幸福了!我一辈子都可以这样采风,一辈子学习!”

  目前,龚琳娜计划在五月初开始下一次采风,她会走到距离稍远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学习当地民歌。未来,她也会从云南走向全国其他地方,慢慢收集一幅中国原生态的“声音地图”。

  采风是为把民间声乐传下去

  一周多的采风,让龚琳娜领略到了民间声乐的风采,同时也让她更深刻地思考:如何把这些音乐传下去。

  龚琳娜拜访传承人李彩凤时发现,当地政府给她修了一个很大的传习所,设施非常好,屋子很大,但很少有人来学唱山歌,相比之下,愿意学习宴席跳菜表演的人却很多。“过去唱歌是有用的,小姑娘小伙子山歌唱得好,就能谈到好对象,现在没有用处了,就没有人愿意学,全世界民歌流失都有这个原因。”龚琳娜说,跳菜之所以有人学,是因为还有用:“会跳菜的当地人受人尊敬,是当地的生活方式,在宴会上表演还能增加收入,想学的人就多了。”

  这么一比,龚琳娜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很多传承人没想过教学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带学生,教学也需要方法和技巧,这些我可以教他们,让他们成为老师,既受人尊敬,教学生还能有一点收入,就能靠唱歌生存下去。”与此同时,她还打算把采风所得转授给学校里的音乐老师,让他们把民间的瑰宝传播给在城市长大的学生。

  就在龚琳娜采风归来的第二天,她的“吟唱古典诗词,留住中国声乐”人才培养项目也在线上开课,这是她申请的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9年度资助的公益项目,在每周的固定时间,为北京的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讲授音乐与教学知识。这次课上,她分享了此番采风的心得,也让她倍感收获:“我原来想,我自己走到哪儿就教到哪儿,但那只是我个人的事。现在我觉得,要是有很多人都能把自己知道的教给年轻人,中国声乐不就传下去了嘛!”(记者韩轩)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