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王耀庆让22个角色“声临其境”
首页> 文娱频道> 明星 > 正文

王耀庆让22个角色“声临其境”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0-10-12 10:3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即便带着很强的综艺感,但还是与完整建制的交响乐团配合得舒适沉静。10月10日、11日一连两晚,影视剧中的总裁专业户、综艺节目中的“舅舅”王耀庆回归舒适区——以舞台剧演员的身份化身“说书人”,用声音塑造了22个角色。昨天,王耀庆做客北京青年报文化视频直播栏目《后台》,讲述他是如何让这些角色“声临其境”的。

  帮大家理解音乐的说书人

  剧作家易卜生的《培尔·金特》是纨绔子弟的传奇一生,是利己主义者的讽刺寓言;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是灵魂深处的救赎,是戏剧配乐的经典。然而高深的古典音乐以及扑朔迷离的剧情如何通俗易懂,横空出世的交响乐剧《培尔·金特》的跨界解读给出了答案。

  王耀庆说:“原来是9个小时话剧剧本,格里格的配乐也是大部头,乐评人焦元溥想让大家听懂全本,于是需要一个人在2小时内讲完9小时的故事,而我就是这个说书人。其实演出的初衷主要是推广格里格的美好配乐,22个角色是来配合说故事的,我们只是用一个大家容易理解的方式来帮助大家理解音乐。”

  在王耀庆看来,易卜生一百多年前创作的利己主义者的讽刺喜剧并非呈现的重点,初心是美好的音乐,“利己主义并未在剧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更多的是培尔·金特跌宕的一生与音乐的关系,如果观众听到音乐后能够再拿出原著来看,那就是另一种更好的结果。”

  22个角色中演女性最难

  演出中,王耀庆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穿插推进,亦歌亦曲亦朗诵,全景还原了易卜生与格里格笔下的奇幻世界。没有服装造型,正装造型的他正面是母亲、转身便是儿子;气沉丹田是山妖、轻声提气便是女人,音乐与叙述相互帮衬,没有心浮气躁,这样的艺术表达弥足珍贵。

  两个半小时高强度的演出没有把王耀庆打败。已近午夜,他仍难掩兴奋:“这是一个温暖成功的夜晚。22个角色中,扮演女性最难,要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让观众一下便能听出是女性、老人或者山妖。声音之外还要靠形体或想象、靠语气和节奏让大家明白换了一个人。”整场演出,王耀庆试图为大家营造一个画面感和情境,“表演上追求’像’是有点难,但让大家理解并不难。”

  整场演出,王耀庆的位置是通常交响乐演出中小提琴独奏的位置,“我像是站在声场的正中央一样,周围是环绕立体声,我身后是小提琴一部、二部,后面是管乐等等,超脱了一般听音乐的氛围。我在音乐的正中央,是太幸福的一件事。”

  换地方就换方言是“噩梦”

  病态地沉迷于幻想中的角色,这是格里格给培尔·金特的定义,为重要角色找到自己声音标签的同时,由合唱团饰演的落叶、毛线团、树根树叶等等,在王耀庆看来其实都是培尔·金特病态的自我幻想,他们也因此而与培尔有了同样的声音。“这些角色其实是培尔一直在和自己说话,与自己的良知和善念打架,在处理时,我用的是培尔自己的声音,因为他们其实都源自同一个人。”

  不是歌剧,不是音乐剧,不是交响乐,更不是话剧,演出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交响乐剧”,继在上海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在北京和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合作之后,10月25日,王耀庆还将携手广州交响乐团在广州大剧院登台,不过每场演出都并非同一版本的复刻。“上次演出中一个角色用了上海话,这次北京演出用了北方语系的方言,几乎每天的演出都不一样,每天都在生长中。”

  都说哲理寓言类的戏剧是男演员的噩梦,但王耀庆却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对我而言,寓言不是噩梦,到每个地方都换一种方言才是噩梦。”

  重复不是消耗而是积累

  从2006年开始,王耀庆几乎是一年一部话剧的频率和林奕华导演进行了一系列让经典活在当下的实验。“我们可以说是一种投缘,他的作品其实很关注现代人,现代人的想法、生活和思维,以及现代人为什么会和古代人产生关联。经典一定是有人性中共性的,每个人都可以在名著中找到自己,那些精神、问题和矛盾是一样的。”

  在王耀庆看来,“临沂华有很多事情要说,可以说是个话痨,一场3个半小时的演出,他可能要说100件事,观众如果能在一场演出中搞懂15件事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我们要用更直观的方式去告诉观众,我们想要他们去思考什么。”在西游、水浒、红楼等一系列的改编中,王耀庆认为聊斋最痛苦。“剧本难在角色每天都要死去一次再复活一次。不过在我看来,在舞台上重复做同一件事情不是消耗,而是一种积累,我希望可以一直做下去。”

  电视剧、综艺、短视频、直播带货,面对每个“角色”,王耀庆都无愧“元气满满”。一直以来,他分配时间的方式有点“简单粗暴”,就是先来先得。

  接下来,王耀庆将会在东方卫视做一档综艺节目,希望把不一样的新鲜思维带给大家,至于11月4日的快手直播间里有哪些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文/记者 郭佳

  统筹/刘江华

  摄影/记者 王晓溪

[ 责编:张静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