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不只是延续与保存,更在于发展——中国民乐界的新探索
首页> 文娱频道> 音乐资讯 > 正文

不只是延续与保存,更在于发展——中国民乐界的新探索

来源:新华网2020-10-14 10:2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华社石家庄10月13日电题:不只是延续与保存,更在于发展——中国民乐界的新探索

  新华社记者任沁沁

  一张古琴,其强大的生命,在于经历代琴人的发展与创新而愈发清亮;一首乐曲,其传世的样态,在于经无数传统的流变更迭而厚重绵长。

  中国民乐人孜孜以求的,不是停驻在历史中的古董,而是以发展的眼光,去探寻中国音乐文化精神长河里静水流深的文脉,求索其生生不息的未来。

  正在此间举办的第九届华乐论坛上,中国民乐界人士聚焦当前民族音乐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分享学术思想,探讨民族音乐发展大计,探索民族音乐新未来。

  民乐时空场里的心灵使命

  华乐论坛的主办方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是一代代民乐人传承接续的精神家园。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吴玉霞指出,中华优秀的音乐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特质,更有共通、融合的文化魅力,如何继承创新、保持特色,将理论和实践支撑融合,是当下艺术领域重要的学术思考。

  “在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演进中,每代人都承担着各自的心灵使命,在属于自己的时空场完成香火接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景侠说。

  1940年出生在延安鲁艺的李吉提,幼时即受到边区文艺的熏陶。不到7岁又跟随家人辗转陕西、山西、河北农村,直至1949年春才来到北京。

  “我真没想到少年时的农村生活积累在半个世纪后,都能变成一种巨大的能量。”长大后成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的李吉提说,中国历史的苍凉、厚重,中国式的审美取向和文化意蕴,激荡着代代中国人的情感和灵魂。

  今天的中国民乐人不仅继承着中华音乐文化优良传统,也不断创作出更多匹配于新时代精神的新作品。

  曾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的乔建中,以五十多年的田野经验和理论书写,提出“音乐地理”概念,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民间民俗等方面联系起来,为理解和阐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开辟了新路径。

  上海音乐学院博导刘红认为,无数民乐人一生坚守、上下求索,以漫长而持续的研究,映照出中国民间音乐历史长卷,隐含着传统音乐文化及其研究的时代变迁与学术脉络。“他们的个体精神与才情创造在民乐长河里留下永恒的印记。”

  “音乐最终要触及和关怀的是第三重世界,即人的心灵世界。”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系主任王旭青说,它不应该被功利所蒙蔽。

  贯通古今中外的文化气量

  近半个世纪以来,传统音乐文化研究者孜孜不倦,以强烈的现实关怀,不断观照民族音乐发展面临的问题,拓展民乐研究的宽厚度,凝成鲜明的学术品格与磅礴的文化气量。

  吴玉霞说,推动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繁荣,需要有高屋建瓴的艺术站位与贯通古今中外的学术视野,唯此,才能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与国际接轨,用国际主流社会更通用的音乐语言和技术讲好中国故事等,也很重要。”李吉提说。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所组织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比赛中,已融入不少外来体裁,诸如交响诗、协奏曲、室内乐等,表现出华乐发展中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吴玉霞指出,推动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繁荣,需要从乐者与乐曲、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交流与融合、塔基与塔尖等多维度深入研究。

  李吉提多年来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对中国音乐结构从古至今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中西音乐比较”视角重新审视中国音乐特点,推动了中国音乐领域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和研究。

  在音乐表演听觉审美意识中,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是摆在演奏家和评论家面前的双重探讨课题。83岁的刘再生曾任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他认为,作曲家的创作决定着中国音乐的未来,对此我们应持更为宽容的态度,提倡不同风格、不同技法的多元化存在。

  全球话语体系下的民乐未来

  在全球话语体系下如何建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是近年来我国音乐理论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当代的中国音乐学研究,已经在充分国际化的探索中备受世界关注,未来如何在与西方的交融碰撞中进一步发展?

  中央音乐学院博导、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次炤提出,面对当今学术界跨学科研究,要保持中国音乐理论的学科品格;面对吸收当代西方新兴学科的理论方法,要保持中国文化精神。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要注重根性文化的教育。”中国音乐学院博导、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委员会会长王中山说。

  王中山认为,中国音乐学者应该保有充分的文化自信,从“根”上重视我们民族音乐教育,建立一个平视中西的宏阔视野。“中西音乐研究不是博弈,而应该寻求一种平衡。”

  未来已来,多向度的发展空间,将会推动中国音乐理论研究产生更丰饶的成果。李景侠认为,在百年难遇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音乐文化生态里,当代民乐人拥有了探索未知,寻找新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高势能的思想聚集才能够生成新时代的文化气象。业界期待,中华音乐的未来世界鸢飞鱼跃,由乎自然。

[ 责编:张静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