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我在故宫六百年》:观照现实安定人心 打造时代的记忆坐标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我在故宫六百年》:观照现实安定人心 打造时代的记忆坐标

来源:中国网2021-01-03 15: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吱吱呀呀声中,一道大门被缓缓打开。黑暗,一点点退却,光,一束束照了进来。这,是准备开门迎客的午门。

  这样沉静安稳的开场,代入感极强。随着这个镜头,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在央视纪录频道的跨年播出开启了。它以“丹宸永固”大展、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古建岁修保养为线索,通过一众故宫文保人员的工作视角,踏上故宫的再发现之旅。在历史与现实的勾连、重叠、交叉中,它带观众走入故宫,深深感受文化自信的魅力。

《我在故宫六百年》:观照现实安定人心 打造时代的记忆坐标

  该纪录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故宫博物院联合出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摄制。除了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还登陆央视频、哔哩哔哩等平台,引发了巨大的传播声浪。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2日16点,#我在故宫六百年#的微博阅读量为2.1亿。该话题占据了微博三大核心榜单,登上微博热搜榜顶位,同时还登上微博同城榜第六位、要闻榜第六位。在B站,它也登上了热搜榜第六位,第一集播放量已接近百万。该片在豆瓣评分也达到9.4分。

  有网友留言称,在充满不确定的2020年,故宫有一种让人安定的力量。古建营造这个拍摄角度去到很多“隐秘的角落”,带来很多新的知识点。它不仅延续了《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温情日常和有趣细节,更多了几分特殊节点上传承的意义,让人慰藉。还有网友表示,六百年,足够故宫孕育出一道银河,她吸纳的珍宝,是数万件的星星。因故宫而生的纪录片,是闪亮的流星,它们在速读的年代,在混沌的夜空里奔涌而来,在人群中点出涟漪。还有网友称,该片讲的是岁修保养,但它抓住了历史长河中关键与日常的瞬间,有着独特的美学风格、差异化的视觉表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些无不在向观众传递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有的观众还关注到了该片的创作团队,认为他们是引领历史和文博领域传播的排头兵,他们让国宝活了起来,与新时代同呼吸,“以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为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不竭动力,展现的其实是宫墙之外的天下人与这座城池之间的奇妙关联。

  聚焦传统技艺的匠心传承

  解密中华文脉的历史回响

  东华门的横梁卸下来时,历史的烟尘扑面而来。

  故宫,这个当代中国人对于自我身份和共同历史的重要认同符号,经历了六百年烟云,它是当代中国人回望历史、畅想未来的文化依托。《我在故宫六百年》聚焦这座古代建筑的构成与肌里,讲述故宫匠人们如何一代代传承技艺,妙手回春展开“岁修保养”,不断延续着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

《我在故宫六百年》:观照现实安定人心 打造时代的记忆坐标

  它聚焦人与物,拍出了故宫的显与隐、静与动、变与执。举头,宫殿屋檐的脊兽正与孤云啼鸟闲话。低头,可随御猫徜徉,穿过一座座殿宇,观其华彩。而穿梭其间的古建部、工程管理处、修缮技艺部、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部门的新老匠人们,在寻求高科技的帮助之外,还精心传承着中国建筑“八大作”(瓦作、木作、石作、搭材作、土作、油漆作、彩画作和裱糊作)的营缮技艺。工艺严谨做工精细,绘制一幅新的彩画,组装一部新的榫卯,替换一块破碎的青砖……他们让我们看到了时间的痕迹,听见了中华文脉的历史回响。

  泱泱六百年,须臾数十载。一生光景,愿付一瞬。这些不问自己芳华的匠人,以至诚至纯之心和至善至美之技成就了故宫六百年的芳华不减。正是他们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择一事终一生,延续着历史的生命,保证了故宫古建筑数百年间始终魅力不减,也直接影响到中国整个古建筑营造技术的审美与走向。

  这部纪录片里,关于一张照片的追寻让我们看到了创作者隐藏其后那影影绰绰藏不住的温暖。这是一张拍摄于1956年的照片,上面是西北角楼的修缮人员,里边不仅有单士元、于倬云等老一辈故宫专家,马进考、翁克良等新中国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故宫大木匠,还有更多没有留下姓名的人。但跟随着“丹宸永固”策展人谢安平的足迹,纪录片开始了有意义的寻找。最后在展览上,照片上的很多人都标注了名字,有的人虽然已不可考,但哪怕只留下一个姓也予以了标注,让人感受到了一阵阵暖。

  故宫,是木砖瓦石的堆砌,更是层层心血与青丝年华的堆砌。物与人的永恒接力中,影片向这些用自己的生命为故宫付出时间与责任的工匠们展现了满满的敬意。考古、拓印、贴金、换木、修楼、抹墙……匠人们不急不躁,于一方天地专注一件事,修复重现历史的痕迹。这是时间的历练,亦是匠心的流传。

  语态年轻富含网络基因

  影片出圈展现文化穿透力

  《我在故宫六百年》这部纪录片在严肃表达之外,还以年轻态的语感负载文物之重。它拒绝宏词阔论,慷慨激昂,而是回到日常,回到人性,用今日之心触摸隐藏在文物内部的心跳,回到历史现场,寻找情感共振。

  该片一改过去文物纪录片正襟危坐的形象,紧扣年轻人的笑点、泪点、兴趣点,用年轻人喜欢的现代话术去颠覆、解构考古与修缮,拉近人们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认知,让活在历史中的人与物重新鲜活起来,变得更加可爱亲民,因此赢得了青年群体的广泛“点赞”。

《我在故宫六百年》:观照现实安定人心 打造时代的记忆坐标

  “进宫”以来,吴伟的主要工作是在地里“挖土”。故宫新一代考古工作者吴伟在凤阳的追寻被这样生动表述,在B站引起刷屏。很多人说,“不行,我被进宫这两个字影响了”,他们由此展开了无限联想。

  在安徽凤阳博物馆进行文物点交时,吴伟带领故宫一行人来到故宫考古工作站的小仓库,详细解读一只肌肉龙的优美身姿。他们开玩笑称,“肌肉感特别明显,这就是锻炼不锻炼的区别”。网友不断刷屏替这条龙说话,“别骂了别骂了”,“我还需要锻炼?”

  文保科技部的瓷器组办公室里,常常能见到各色各样的瓷器文物精品,比如,这只上了年纪的狮子。它能有这么好的牙口,全靠保养得当。网上一片欢呼,这段给狮子刷牙的表述极度舒适,片中文物修复人员给瓷狮子刷牙时更是引发众多讨论。“御前自行车行走的小姐姐出现了”,“看把师傅累的,电动牙刷安排一下?”

《我在故宫六百年》:观照现实安定人心 打造时代的记忆坐标

  皇极殿,是乾隆帝仿照太和殿外形给自己建造的退休后的居所,他曾在这里举办过举世闻名的“千叟宴”。不知他本人是否知情,这么祥瑞的屋顶,一直是地黄生长的沃土。影片中这段画面一出,网友就开始猜测,种子是谁带上房顶的。有人赶紧替鸟发出否认三连,我不是我没有。有人猜测,故宫的房顶上这长出来的是六味地黄丸吗?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还有人表达了自己的诉求,想“吃故宫房顶长的荠菜,想想就有排面”。

  片中的很多画面细节丰富,引发了网友的热切关注。看到屋脊,就有网友称,“一个长脊上蹲着十只重量级神兽,长脊表示千年累月下来吃不消呀,要放假,涨贴补,给安排体检。”

  故宫博物院的老院长郑欣淼曾经说过,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故宫学院院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也说过,文化遗产保护最重要的两点,一个是世代传承性,一个是公众参与性。《我在故宫六百年》这样的影片有温度、有亲和力,它不是只有雄伟的房屋和冰冷的文物,而是涌动着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存在。体现传承性之外,它还激发了公众的热情参与,展现了足够的穿透力,赢得了这个时代的接纳,成为了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汲取文化营养的精神家园。

  有网友称,“因为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所以才决定走美术专业去学文物修复,现在又看了《我在故宫六百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了!”在片中,纪东歌也发出了这样的箴言,“要不说你们忽悠了那么多人来学这个呢,是不是都以为啥都不干,就是来撸猫的,是不是,亚飞?你当时这么想,就这么报了?”网友一片哈哈大笑,大呼人间真实,都是纪录片“忽悠”的,这果然是故宫的招聘视频啊。

  多元化传播产生裂变效果

  特殊节点见微知著温暖人心

  以真实性为本位特征的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辩证的史学品格,即记录当下,为后世流传史料;再现过往,让历史照进现实。因此,它天然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视载体。《我在故宫六百年》将这一载体价值发挥到了极限,它通过公益短片、贺卡、纪录片、互动视频、宣传片等多种传播手段,挖掘故宫这个空间之城、时间之城的人文属性,产生了多元的裂变传播效果。

  “也许有一天,你会觉得世界天翻地覆。但在这里,这样的时刻,我已见过不少。” 《我在故宫六百年》跨年暖心公益宣传片以“你在,我在”为主题,向人们传递信心和希望。时间的光影中,斑驳的世相下,600岁的故宫稳稳站在那里,它见历史、见人心、见众生,有着讲述精彩故事的磅礴底气。在黑天鹅和灰犀牛频出的2020年,人们看到这样的存在,产生了温暖、坚定的力量。网友纷纷刷屏,“2020,感谢有你在,2021,我会继续在”。“在2020最后的夜晚,看紫禁城六百年的悲欢离合,一个人的孤独就算不得什么。2021,奥利给。”

《我在故宫六百年》:观照现实安定人心 打造时代的记忆坐标

  《我在故宫六百年》主题贺卡从产品思维出发,陪大家一起线上跨年。它通过“八大作”发力,通过脊兽、透风砖、日晷、立柱的口吻,向人们传递光明与温暖,信念与希望。

  千磨万击时,我在。

  火焙水洇时,我在。

  步履奔走时,我在。

  尘埃落定时,我在。

  你在我的身上,叩响历史的回音。

  网友们对这样的产品非常满意,积极求购之余更是发出了万千感慨。“谁不在我都在笑死了,这一套写得太好了”“我能说文案写得又酷又暖,设计大方得体吗?”

  在央视频平台,互动视频故宫“美容术”大挑战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这种创新表达的方式,匹配年轻用户对纪录片的新需求,设计多向互动,体现了纪录频道深化融合传播的追求,它继续挖掘《我在故宫修文物》的IP势能,打造《我在故宫六百年》的IP价值, 完善纪录片的内容生态,也受到了高度好评。

  《世界文明史》的作者威尔·杜兰曾经说过:文明就像是一条筑有河岸的河流。有着漫长文明的中华民族是具有史学精神的民族,每当遇到历史大变局,我们总会自觉不自觉看曾经的历史,希望能获得启示并找到未来的方向。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打出了一串组合拳,正是试图通过多元化传播,寻求这种启示。

  在2020这艰难的一年之末,在年底这样一个特殊的节点,《我在故宫六百年》通过多重手段记录历史、记录人,打造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坐标,让人感受悠长历史的生命力之余,润物无声地涵养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就像网友说的,“果然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让我在轻浮的凡世间平静下来,希望能有更多的古代建筑纪录片,深表感谢。”

《我在故宫六百年》:观照现实安定人心 打造时代的记忆坐标

  历经风雨,宫墙内外,是谁陪紫禁城走过600年呢?网友问,“是屋顶上的吉瑞祥兽,还是路面上的砖石?是东西六宫的宫门宫墙,还是五彩缤纷的琉璃瓦件?”到底是谁在故宫六百年呢?网友答,“我想应该是画工精美的彩画,是做工考究的门钉,是憨态可掬的御猫,是偷吃柿子的喜鹊。”

  历史从来都是人的历史,承时代心,传世代美,《我在故宫六百年》以温情与共鸣,致敬浩荡无边的中国,致敬无数辛勤的中国人,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了不起。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西十高铁汉江特大桥首对斜拉索成功挂设

  • 江苏古建筑老街区走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