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文娱频道> 明星 > 正文

九十不言老 爱乐无止境

来源:人民日报2021-01-13 10:1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2020年12月27日,郑小瑛在厦门指挥交响诗篇《土楼回响》。

  陈美蓉摄

  1951年,郑小瑛在打大秧歌鼓。

  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郑小瑛:新中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教育家。祖辈闽西客家人,上世纪60年代留学苏联国立莫斯科音乐学院,曾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获中国歌剧事业特别贡献奖、文华指挥奖、“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等荣誉。

  约请郑小瑛老师的采访,并非一帆风顺。首次接洽是在2020年岁末,这位92岁的指挥界泰斗及时发来微信:“我最近太忙,这个月在6个地方执棒8场;20日在国家大剧院的‘爱乐女’30年‘回闪’正在紧急安排筹划中,实在忙不过来了,抱歉。”或许是为记者的诚意所感动,老人家答应可以去大剧院现场简单聊聊……

  “艺术家要对民族、对人民有感恩之心”

  2020年岁末,满头银发的郑小瑛再次出现在国家大剧院;“爱乐女”室内乐团成立30周年纪念“回闪”音乐会,正在这里举行……

  上世纪70年代,在朱丽、司徒志文、郑小瑛等音乐家的身体力行下,“爱乐女”奏响了中外经典作品,在音乐演出市场的“寒冬期”,游走在首都和其他城市的大学校园里。在六七年里,她们不计报酬,把优美的中外室内乐送进上百所大中学校以及不少工厂、村庄,演出240余场,23万多观众从中受益。郑小瑛回忆:当时有些舞台演出商业性强,显得比较萧条;“爱乐女”的出现,成为舞台中的一股清流。

  “爱乐女”对之后国内经典音乐的普及、教育等事业的影响,可谓深远而绵长。如今,当年的发起人已从风华正茂步入中老年,有的已成为中国音乐界的专家和权威;昔日的青年演奏员们,也纷纷成长为各音乐团体、专业院校的中流砥柱。

  艺术应为人民服务、报效祖国,这是郑小瑛一直秉承的艺术观。1929年9月,郑小瑛出生于上海,6岁始学钢琴,8岁随父母从上海逃难至重庆,接受爱国教育。1947年,她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先在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读预科,接触到进步思想,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1948年底,她从武汉北上,到中原解放区参加了革命,1949年随文工团从中原解放区开进武汉。1951年,郑小瑛参加中央少数民族访问团,慰问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祖国的大山大河给了郑小瑛丰富的艺术素材和极大的感情触动……“这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郑小瑛说。艺术源于人民,应当还给人民,郑小瑛由此树立了革命文艺工作者用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1952年,郑小瑛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被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随后,她进入苏联专家杜马舍夫合唱指挥培训班,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女性合唱指挥。1958年,郑小瑛参加中央民委调查组,访问福建畲族地区,更加坚定了内心的艺术观:“艺术家要对民族、对人民有感恩之心,时刻不忘与群众共享,自觉为社会做贡献。”

  “艺术家要努力把音乐和音乐知识送到人民群众中间去”

  1962年10月2日,苏联国立莫斯科音乐剧院,在众人瞩目中,郑小瑛登上指挥台,指挥了一场难度很大的意大利歌剧《托斯卡》,成为登上国际歌剧指挥台的第一位中国指挥。

  郑小瑛勉力一生,在艺术上创下多个“新中国第一”:她与音乐界的前辈一起重建了中央歌剧院,与朋友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志愿者“爱乐女”室内乐团,随后在世界第四届妇女大会上亮相;她还参与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公助民办的职业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

  在艺术上,郑小瑛一直追求用西洋音乐手法表现中国人思想情感的交响乐作品。她率领厦门爱乐乐团和福建交响乐团,将刘湲作曲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带到亚、欧、北美等地的12个国家,演出70多场,创下我国大型交响乐演出的最高纪录。她还积极发掘中国民族音乐,填补民族音乐研究中畲族音乐研究的空白。

  郑小瑛在达到极高艺术造诣的同时甘为人梯。作为新中国音乐教育指挥专业的奠基人之一,她培养了吴灵芬、陈佐湟、水蓝、王进、吕嘉、俞峰、李心草、张弦等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指挥家。

  怀抱对人民群众深厚的爱和感恩的心,郑小瑛希望与群众分享她对艺术的感受。郑小瑛说:“作为指挥者的我,从一次次受欢迎的音乐普及演出中,感受到群众对音乐的喜爱。阳春白雪也要和者日众,艺术家要努力把音乐和音乐知识送到人民群众中间去。”

  每次演出前,郑小瑛都会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把听众吸引到美妙的音乐意境中去。与此同时,她坚持公益讲座40多年,开创了边演边讲的“郑小瑛模式”,直接听众达到上千万人。

  “洋戏中唱,能更好地服务中国百姓”

  2017年7月18日,郑小瑛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歌唱家王丰、杨光用中文演绎了马勒根据中国唐诗德语译文写成的交响乐套曲《尘世之歌》。作为马勒的热心研究者和演绎者,郑小瑛投入大量精力对唱词进行了中文译配修订,助力歌唱家以优美的中文为中国观众演唱,达到“洋为中用”的效果。

  “洋戏中唱”,是郑小瑛近年来致力的方向。世界各国都在用各自的母语介绍外国歌剧,为什么中国反而坚持用半生不熟的原文演出?郑小瑛在思考中探索……为此,她主张恢复将外文歌剧译配成中文演出。80年代,她和中央歌剧院合作,在天津推出了用中文演唱的歌剧《茶花女》,在一个多月里连续上演39场。郑小瑛说:“洋戏中唱,能更好地服务中国百姓,做好歌剧欣赏的基础教育。”

  年过九旬的郑小瑛自称“90后”。在生活中,她就和真正的“90后”一样,自如地运用手机、电脑和互联网。10年前,她玩起了博客和微博。如今,她还能熟练地在手机上打车、转账、叫外卖。她发现,只有更方便地获取音乐知识,更多的人才能认识音乐之美。她录制“让耳朵更聪明”系列网络课程,用新媒体形式推动音乐知识普及。她还为中央音乐学院录制了《郑式指挥法基础》视频系列课程,把她60多年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更多后来人。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感叹道:“郑小瑛老师是中央歌剧院的功勋艺术家,是新中国值得向世界骄傲的指挥家,也是千百万交响乐、歌剧观众心中的偶像。”

  ■记者手记

  铭记初心 持之以恒

  虽已年届92岁高龄,但郑小瑛总是精神矍铄、满怀激情。在长达3个小时的“回闪”音乐会中,她既当主讲人,讲述“爱乐女”背后的故事;又当主持人,分享新书《低谷中的鲜花——“爱乐女”乐团群星谱》。活动最后,她亲自指挥了《烛影摇红》《空山鸟语》两首曲子,风采依旧;在现场,郑小瑛几度动情……诚然,让老人家真正动容的是延续至今的“爱乐女”精神,是对音乐的尊崇,更是对人生目标的敬畏和坚守。

  这又何尝不是郑小瑛的人生写照?在交响乐的舞台上,郑小瑛一次次留下具有时代意义的印记,改变着世人对中国音乐艺术的看法。在社会的大舞台上,郑小瑛致力高雅艺术的普及推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其背后是郑小瑛一直秉承的初心、持之以恒的努力,还有比常人更多的持续付出。她满怀期待:“爱乐女”的精神一定会被新的一代接力,久久传承……王 珏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