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镜头中的国家生态战略 母亲河的人文地理颂歌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镜头中的国家生态战略 母亲河的人文地理颂歌

来源:光明网2021-04-24 17:3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长江之歌》生动讲叙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的长江故事

  2016年1月,领导人指出: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为展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五年以来,长江全流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的六集纪录片《长江之歌》将于4月24日20:00档在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长江之歌》由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倾力制作,该片共6集,每集50分钟。摄制组历时五年从三江源沿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嘉陵江、岷江等长江干支流进行全流域、全时空的大规模拍摄。用真实的镜头生动地记录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发生的崭新变化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大开大合,收放有度

  长江的生命演绎也代表着地球的深沉脉动,关注长江也就是关注国之命运甚至人类的命运。《长江之歌》将政治历史高度与视觉艺术表现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第一集《我们赞美长江》作为系列纪录片的开篇,从国家发展战略定位和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塑造两个维度,揭示了长江作为母亲河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重要价值地位。

  从三江源、入海口瑰丽壮阔的自然风貌到三星堆、河姆渡充满自然智慧的文化内涵,《长江之歌》恪守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发现大美、直面现实,在展开一幅幅大美江河壮丽画卷的同时,大胆采用触目惊心的生态危机场景,展示牺牲环境的惨痛代价和长江大保护的时代迫切性,充分利用纪录片最真实、直接的影像力量,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急剧脚步,敲响了警钟。

  该片在讲述领导人重要讲话发表以来我国在长江实施全流域生态保护和改善民生宏大国策的同时,又从微观和学术的视角记录了一个个像摄影师郑云峰一样的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镜头捕捉到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饱满丰沛的情感,都表达出中华儿女对长江母亲河的百般依恋、赞美和呵护,可以说《长江之歌》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最暖心的长江颂歌。

  纵横捭阖,上下求索

  万里长江穿山越岭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用宽阔的胸怀挽起高山大海。长江流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5年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转折性变化。

  第二集《你从雪山走来》以五年时间为轴线,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守护我们的家园”为核心主题,通过国际化高品质的纪录片语言,讲述长江流域珍稀濒危动植物故事,展现国家在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方面采取的有效举措,和维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取得的阶段性喜人成果;第三集《你从远古走来》着眼于长江流域巴蜀、荆楚、吴越文明的起源、发展与传承,通过深入研究长江一带的文物、瓷器、丝绸等文化符号和传统技艺,展现了长江流域千百年来形成的精神价值、情感纽带、审美情趣和智慧结晶。

  长江造就了从雪山草地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自然摇篮之一。《长江之歌》探究了长江文化的内涵,同时也用国际化的视觉语言记录了人们保护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故事,继而彰显了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义。

  敏锐记录、适时发声

  从2016年到2021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已经过五年探索。这五年来,长江的生态环境整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重庆、武汉、南京……《长江之歌》紧紧跟随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考察调研的脚步记录下了长江的嬗变。第四集《挽起高山大海》以绿色发展为主题,通过讲述三峡工程、航道综合整治、南水北调以及大型桥梁等长江流域系列大型工程的建设故事,展示长江“黄金水道”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主动脉功能,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第五集《灌溉花的国土》通过诗意的语言展示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探索与创新,呈现出一部自然与人,国与家,义与利和谐交错的美好画卷,洋溢着人与大江共生共存的富足感与幸福感;第六集《推动新的时代》通过典型故事,讲述了长江经济带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长江智慧势必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经过五年的探索,一部充满使命和责任、洋溢温馨人性光辉的纪录片脱颖而出。《长江之歌》内容中充满崇高情愫,就像长江一样,在激烈跌宕中饱含无限母爱。这是一次政治高度与艺术表现相结合的完美探索,也是中国纪录片人用独特的视觉语言讲好长江生态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宏大故事的成功尝试。

  统观六集纪录片,结构上下辉映,内容开合有度,具有长江般的史诗气度。影像语言也显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国际化风格。《长江之歌》为江河立传,为时代存档,敏锐记录、适时发声,显现出多媒体时代主旋律大片的强大生命力。随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百年不遇的世界大变局中,未来还将会有绵延不绝的长江之歌沿江生发,如春江连海,日月共生。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会见泰国总理佩通坦

  • 湖北冰雪运动“滑出”经济新动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构建“教育-认证-就业-成长”的全链条生态,让每个飞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升空航道”。
2025-02-06 14:23
松下的重组绝非简单的业务收缩,而是日本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一次战略校准。
2025-02-06 13:20
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王睿团队在钙钛矿/铜铟镓硒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2025-02-06 09:20
不能否认,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未解决,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2025-02-06 09:23
我们知道,光速是人类已知的速度极限。1秒时间里,光可以穿越30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赤道7圈半;而在1阿秒内,光只能传播0.3纳米的距离,大概相当于一两个硅原子的长度。
2025-02-06 09:22
借助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数据,研究团队确认了合声波的局部生成是由电子运动引起的,并量化了波与电子之间的能量转移速率。”  谈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刘成明说:“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合声波背后的非线性机制,特别是其普遍性和作用条件。
2025-02-06 09:49
加拿大Xanadu量子技术公司开发出全球首台可扩展光量子计算机原型。研究人员指出,数千个这样的单元可以通过光纤电缆连接,从而创建具有巨大处理能力的大型量子计算机。为了验证这一理念,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由四个服务器机架组成的原型系统。
2025-02-06 09:35
毋庸讳言,当下中国科技产业正面临双重压力:一边是西方技术封锁不断加码,另一边是AI、量子计算等新赛道竞争白热化。而今,创新的火炬已经点燃,当点点星火汇聚成璀璨星河,声声号角激荡起创新浪潮,当信心之帆迎风鼓满,东方大国必将驶向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
2025-02-06 09:29
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合作共赢的菌群互作模式。
2025-02-05 09:23
春节期间,全国科技馆以“科技温暖中国年”为主题,为公众献上一系列融知识性、趣味性与人文关怀于一体的科普惠民活动。
2025-02-05 09:22
太阳暗条是悬浮于日冕中的低温等离子体结构,其突然爆发可能引发日冕物质抛射,导致地球磁暴和卫星通信故障。该团队据此建立的灾变临界条件模型,可将暗条爆发预警时间提前至现有水平的2至3倍。
2025-02-05 09:48
中国海油近日对外宣布,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00亿立方米,生产凝析油超100万立方米,其中2024年天然气产量超32亿立方米,连续3年产量在30亿立方米以上,持续保持高产稳产运行状态。
2025-02-05 09:48
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教授、许金时教授和数学科学学院马杰教授等,联合国内研究团队,开发了适合研究单体高维量子系统的可扩展光学体系,成功观测到最强的逻辑形式量子关联。
2025-02-05 09:46
我国针对数据标注产业发布系统性指导文件,是我国为护航人工智能产业、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作出的重要布局。
2025-02-05 09:24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