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喜儿的红衣穿了32年 芭蕾舞剧《白毛女》道具中藏着多少秘密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喜儿的红衣穿了32年 芭蕾舞剧《白毛女》道具中藏着多少秘密

来源:新民晚报2021-04-26 10:1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喜儿的几件红衣有着细微差别

  香炉道具用了半个多世纪

  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上海芭蕾舞团的“传家宝”。这部传承了半个多世纪、演出逾2200场的经典,至今在许多人心目中难以替代,只要“北风吹”的旋律响起,那些熟悉的画面便如同幻灯片般在脑海播放。

  为庆祝建党百年,舞剧《白毛女》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开启了又一轮演出。或许观众们并不知道,他们所看到的喜儿、白毛女身穿的舞衣已传承了足足32年,随着新舞衣的赶制,此轮之后,这批舞衣将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并被“封存”。日前,记者深入后台,试图从旧舞衣以及那些老道具中“寻根溯源”,揭开“传家宝”的秘密。

  品质藏于细节

  即便追看《白毛女》数十年,很多老剧迷都未必知道,喜儿的红色短衫和白毛女破旧的舞衣看似一衫到底,实则却是有着细微差别的几件。喜儿有同款的四件红色斜门襟短衫,都在右肩处打着补丁,红色却有着从深到浅的区别。上芭团长、第二代“白毛女”辛丽丽说:“喜儿出身贫苦,一件红衣穿好几年,自然会褪色、会变旧,这样设计,是把时光的流逝都浓缩在了舞衣上。”同款四件不过些微色差,挂在一起,仅30秒时间抢妆,却从来不会被拿错。辛丽丽道出窍门:“你看,这件应该是第一场用,红得还很艳;这肯定就是第三场要穿的,喜儿的辫子要别在右胸处,这里密密麻麻的针眼,都是别针留下的。”

  白毛女的灰白衫子看来破旧,制作却更讲究。共有两件,从颜色看,是50度灰和70度灰的区别;从做旧程度而言,白毛女最后被解救的那一场,衣服下摆已破碎成布条,可用褴褛来形容。不像喜儿的衣服用的是略为硬质的绸缎,白毛女的舞衣用的是细细的乔其纱,因技术要求高、动作开合更大,飘逸的乔其纱更能凸显在被“逼”入深山老林的喜儿变成白毛仙姑的鬼魅感。辛丽丽说:“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回人,服装的设计都是为人物和剧情服务的。品质都藏在细节里。”

  承载历史记忆

  走进舞剧《白毛女》的后台,犹如“跌”进了带有历史沧桑感的老片场,随处可见都是拥有五六十年历史的老物件。上芭副团长高东明从案桌上拿起一只褪了色的“香炉”说:“这是喜儿拿来砸黄世仁的香炉,从1966年‘砸’到现在。”

  吴虎生“扎”上毛巾,秒变朴实的大春,而他身后,演员队队长张尧正在帮他固定腰带。这顶特制的毛巾帽子他戴了十几年,早已泛黄,却让他安心:“我相信物件也有灵魂,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戴上这帽子,就觉得融入了情景,身体的记忆都回来了。”

  角落处,斜倚着一根手杖,让季萍萍心有余悸:“我现在一看到这手杖,鼻子就发酸!”时光倒回至15年前,“白毛女”传到季萍萍这代。一次演出,她因恍神转身刹那慢了一拍,“黄世仁”的手杖便狠狠打在了她的鼻梁上:“演出高度紧张,挨了一下只觉得一蒙,直到一低头看到满地血才慌了。回到后台照镜子,鼻梁居然歪了!”

  据高级教员、当时饰演黄世仁的钟闽回忆,那根“闯祸”的雕花木质手杖之后在另一次演出中“光荣牺牲”,考虑到木质易断,重新制作的手杖改成了竹藤材质,虽比原先轻巧却更考验演技。记者朱渊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