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倪大红:我喜欢被称为“老派演员”
首页> 文娱频道> 明星 > 正文

倪大红:我喜欢被称为“老派演员”

来源:北京晚报2021-05-14 09: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张艺谋执导的谍战片《悬崖之上》正在热映,影片中的11位主要演员都奉献了精彩的演技,其中就包括在片中饰演特务科科长高彬的倪大红,这是他第四次跟张艺谋合作了。此前他还参演过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满城尽带黄金甲》和《三枪拍案惊奇》。

  抓住了高彬“多疑”的特点

  “我老叫他艺谋大哥,可以说是近二十年的朋友了。”提起导演张艺谋,倪大红的口气里充满了尊敬和钦佩,第一次合作的时候,他就发现张艺谋有一个特点,精力特别旺盛,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召开主创座谈会,对剧本进行修改。有时候倪大红凌晨三四点钟起来,发现张艺谋依然在走廊里走来走去,冥思苦想。

  这次拍摄《悬崖之上》,倪大红接到邀请后,“一秒钟都没有多想,直接就答应下来,很激动,又有机会和艺谋导演零距离接触了。”

  倪大红饰演的高彬是片中出现的最大特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气场强大。在倪大红看来,高彬虽然是一个反派,但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他自己独特的看法和个人信仰,他希望这个人物有自己的独特性,“如何把他演成一个人,是我最先要考虑的。”

  他要做的就是先琢磨剧本,慢慢消化这个人物。倪大红紧紧抓住高彬的身份是“特务”二字,在上面大做文章。“特务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高彬作为特务科科长,自然有更加丰富的特务经验,而且需要内心强大,他在脑洞方面肯定比手下人开的更大,才能坐在科长的位置上。”

  此外,作为一名特务科科长,需要高彬随时保持高度警觉,“所以他会对任何事情都产生怀疑,对任何人都不信任。”

  抓住了高彬多疑的特点,这在表演上有了抓手。倪大红透露,自己在表演的时候,尽可能做到精准,比如高彬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刻意保持迟缓和静止,动作幅度不宜过大,这才符合角色的身份,“因为特务如果行为过于夸张或引人注目,可能就会被对手捕捉到,危险也就随之而来。”

  演好一个动作兴奋一夜

  高彬和于和伟饰演的周乙之间的较量,是片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周乙是共产党打入特务科的高级特工,在“乌特拉小组”的两组人马被特务盯上后,行动随时面临被破坏,这时候,周乙站了出来,他设计让特务金志德(余皑磊饰)被高彬怀疑是内鬼,枪决了他,从而也解除了高彬此前对周乙的怀疑。戏中为了安慰周乙,高彬主动拥抱了周乙。这个拥抱动作,是倪大红和于和伟在试戏后两人推敲出来的,两人甚至对拥抱的细节都仔细研究过,为的就是让这个动作能够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内心情绪。

  倪大红很享受这种演员之间在表演上的探讨,“最起码一夜都很兴奋,我觉得这是演员合作最高境界的一种。”

  倪大红对表演有自己的看法,演员演戏,最主要的是要创造出鲜活的视觉形象,这比什么都重要,“有些东西只能自己去领会,你让我真是把它说明白了,说这道菜里边盐是三克,酱油是五克,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表演。”

  片中的高彬,阴鸷的目光中充满了杀气,让人不寒而栗,而这正是倪大红想要达到的效果,“我在片中就是一片绿叶,我把高彬这个角色塑造好了,就能更加衬托出于和伟、张译、秦海璐、刘浩存、朱亚文饰演的共产党特工的伟大,这也是我接拍这部戏的一个重要原因,向先烈们致敬。”

  电视剧《都挺好》2019年播出后,倪大红的演技被更多的观众看到,而他在新版《三国》中饰演的司马懿,打破了以往影视剧中单纯将司马懿刻画成反派的窠臼,赋予了这个人物更多的性格色彩,证明了他在塑造历史人物方面的深厚功力。

  越老越红的倪大红坦承,自己是一个“有福之人”,跟着张艺谋导演拍四部戏,从张艺谋导演身上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身边有朋友说他就是一老派演员,他一听,很喜欢,“相比‘老戏骨’,我更喜欢‘老派演员’,‘老派演员’代表着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记者王金跃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