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吾辈当自强!我们敬仰他们,也渴望成为他们
首页> 文娱频道> 明星 > 正文

吾辈当自强!我们敬仰他们,也渴望成为他们

来源:文汇报2021-05-17 09:1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无论是惊人的播放量、满屏的“吾辈当自强”弹幕,还是一个个由学子们自发“安利”的小视频,《觉醒年代》在青年群体中的“热度”毋庸置疑。来自观众年龄层的统计显示,该剧的六成“剧粉”都是90后、00后

  在一次次泪目、一幕幕刷屏 “致敬”中,热播剧《觉醒年代》在无数大学生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这部剧极具真实性,有血有肉,传递着百年前一代“新青年”的理想与追求;这部剧极具感召力,因为它呈现了所有中国人心中最难以磨灭、最感到自豪的集体记忆。

  昨天下午,《觉醒年代》剧组主创人员和主演走进复旦大学,与青年学子分享他们的创作心路历程。大家仿佛又一次穿越时空,回望百年前那段光辉岁月,与剧中的热血青年们一起,重走了一次初心之旅。

  在这堂沉浸式党课的末了,主创、主演们还与大学生共同朗诵诗歌《青春宣言》,相辉堂内,慷慨激昂的《青春宣言》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于和伟与复旦大学师生进行交流。 记者 袁婧 摄

  在这部作品中,看到“最美好的中国人”的样子

  “我从来不追剧,但《觉醒年代》是个例外,这部电视剧的每一集都让我欲罢不能,因为我从这部作品中看到了‘最美好的中国人’的样子。”昨天的活动主持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很多人的共鸣。为了参与交流,张力奋特地从复旦大学图书馆特展部借出了《新青年》创刊号的原件。这本在《觉醒年代》中频繁露面的杂志,第一任主编就是陈独秀。1920年,《新青年》的主编一职被移交给了后来的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先生。

  昨天在复旦上演的这一幕,格外让人难忘:在《觉醒年代》中饰演陈独秀的演员于和伟,和陈望道先生之子、复旦大学教授陈振新来了一次“面对面”。

  参演《觉醒年代》,是于和伟第三次扮演陈独秀。“通过这次的人物塑造,我从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及陈望道先生等当时的一批新青年身上,领略到了他们的精气神、他们的风骨、责任与担当。这次的创作经历,将让我受益终生。”

  “我在差不多第41集的时候,在剧中看到了父亲年轻时候的模样,父亲对理想执着的追求,以及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又仿佛回到我的眼前。”陈振新回忆,“在1920年时,《新青年》已成为我们早期党组织的机关刊物。而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早年的共产党人想尽一切办法。记得父亲在《新青年》中设了一个专栏,引入了各种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文章,这些文章影响了许多年轻人。”

  在同频共振中完成“二次创作”,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无论是惊人的播放量、满屏的“吾辈当自强”弹幕,还是一个个由学子们自发“安利”的小视频,《觉醒年代》在青年群体中的“热度”毋庸置疑。来自观众年龄层的统计显示,该剧的六成“剧粉”都是90后、00后。

  昨天,活动原定下午三点开始,但是在两点不到,复旦大学相辉堂前,学生就已经排起了长队。这样的场景,也出乎导演张永新的意料。在张永新看来,因为他们的喜爱,这部剧在网络上完成了二次创作,包括当年的名言警句也一一呈现在网络上,掀起一次次传播热潮。“创作者和观众是同频共振的,我们都敬仰那个时代,更尊崇像我们先辈那样一个又一个大写的中国人,我们也渴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传承那样的精神。”

  至今,张永新的书房中仍然保存了拍摄这部电视剧时的一张通告单,其中有31个角色,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罗章龙、黄凯、刘世培、邓中夏等等。“这份沉甸甸的名单,每一个名字都是一部传奇。这些有思想、有抱负、有担当的年轻人为挽救家国于危难不断探索、奋斗乃至牺牲。而我们要塑造出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要展示他们的民族大义,还有他们的日常、柴米油盐和悲欢离合。”

  “观看这部剧,犹如一次初心之旅。”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生王羽雯说,在看剧前,她对于从晚清到民国初期那个年代的认识,还停留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上。“《觉醒年代》全景式再现了百年前的历史画卷,我和同学一起三刷、四刷后,大家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初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听完来自主创团队的分享,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学生刘东昇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觉醒年代》堪称一部宝藏剧,动人的故事与鲜活的人物不仅照亮了百年来青年们上下求索的道路,也启迪着当代青年追求真理,勇担大任。”(记者姜澎 储舒婷)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