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格物明理著本草,济世寿民佑苍生——观《典籍里的中国》之《本草纲目》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格物明理著本草,济世寿民佑苍生——观《典籍里的中国》之《本草纲目》

来源:中国网2021-05-19 18:3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四期节目《本草纲目》,广获好评。作为一名世界级的科学巨匠——李时珍耗费近30年心血编著成的“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其书名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但大众对其成书过程和书中浩繁的中华传统医药学内容知之甚少,更鲜少有人知道李时珍生前并未亲眼见证《本草纲目》刊刻出版。

  节目采用“时空双向互穿”的呈现方式,让李时珍穿越400多年抚摸到了刊刻版《本草纲目》,弥补了其毕生的遗憾。“李时珍穿越400年看刊刻版本草纲目”的话题登上热搜榜前十,也说明了这种充满情感张力的艺术化表达,切实戳中当代人内心最柔软部位的同时,呈现出中医药传承发展的一种创新表达。

  《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通过戏剧的形式充分展现了李时珍格物明理著本草的艰辛过程和济世寿民佑苍生的大医情怀,带领我们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上品读经典,感受《本草纲目》跨越数百年仍然焕发的勃勃生机。

  一、走进中医药宝库的“金谷之园”

  《本草纲目》以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为蓝本,集唐、宋诸家本草之精萃,广征博采、独辟蹊径,阐发药物的性味、形态、产地、采集、主治、炮制、方剂配伍、用药法则等,形成了医药并重、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为其作序称:“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禁以医书觏哉”。《本草纲目》问世以后刻本甚多,还被翻译为日、法、英、俄、德等多种文字,东渐日韩,西传欧洲,影响甚广,成为中国古代本草学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影响最为深远的经典著作。

  《本草纲目》之所以能被后世奉为经典流传,与其本身丰富而独特的学术价值密不可分。首先,《本草纲目》确立了中国古代本草学的新体系。李时珍突破了前人的药物分类方法,“标名为纲、列事为目”,按照不同药物的特点,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级动物、植物,到高级动物、植物,将药物分为16部60类,以纲带目,纲举目张,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为明清的本草学著作确立了新的学术规范;其次,《本草纲目》在中药学上有着突出的成就。《本草纲目》新增药物374种,收载新方8100余首,并且校订旧说、辨疑正误、结合临床实践,对很多药物的性理气味做了大量的补充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药药物品种和药性理论;《本草纲目》还是一部古代的百科全书。除了丰富的医学、药学知识外,该书还涉及到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自然科学和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民俗学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农、林、畜牧、渔等生产技术知识。

  二、再现医药双圣的传奇人生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也是世界公认的杰出中华医者。

  李时珍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早年业儒,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为撰写《本草纲目》,李时珍历经近30年读万卷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深入民间请教、亲自采药考察,足迹遍布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四川等地。王世贞称其“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顾景星在《李时珍传》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

  《典籍里的中国》之《本草纲目》以李时珍的一生为主线,为我们生动演绎了李时珍是如何不畏“从医难”、“著书难”、“出书难”,剧中少年、青年、中年不同阶段的李时珍始终铭记自己对父亲李言闻许下“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承诺,心定志坚、逆流而上完成《本草纲目》的编撰工作,以及《本草纲目》惠及后世的故事。其子李建元于《进<本草纲目>疏》中言:“父有遗命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有遗书而子不献,何以应朝命。”三代人承前启后,众师徒齐心协力,为修撰本草穷毕生之精力,才有如此皇皇巨著,这种锲而不舍、至臻至善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正是千年来中国文化精神传承的最好诠释。时至今日,李时珍的中华传统医学思想和《本草纲目》丰富的内容对中华传统医学的研究发展及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也越来越受到中外学术界的重视。

格物明理著本草,济世寿民佑苍生——观《典籍里的中国》之《本草纲目》

  三、传承格物明理、求实创新的时珍精神

  李时珍卓越的医学成就在中华传统医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历久弥新,其“格物明理、求实创新”的大医精神,更为古今中外的能人智者所敬仰。

  格物明理,一生勇攀科学高峰:王世贞在序中称赞《本草纲目》是“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时珍云:“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本草纲目•凡例》);“医者贵在格物也”(《芎䓖•发明》)。格物思想是儒家“大学之道”的基石,是修身治平的根本。李时珍治学讲求格物明理,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挥,在格物致知的基础上,他充分重视强调了解万事万物之理的重要性,可以说,格物明理思想贯穿于《本草纲目》全书之中,并构成了李时珍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种求真务实的“格物”精神,数十年如一日,指引着李时珍永攀科学高峰。

  济世寿民,医者仁心的大医情怀:济世寿民,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体现的是古代儒士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担当。《进<本草纲目>疏》中云“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李时珍倾其一生心血所著的《本草纲目》就是一部非常讲究切用的医药著作,其所有理论与方药都服务于治病救人。作为一名儒医,李时珍秉持“治身以治天下”“寿国以寿万民”的理念,研习本草,悬壶济世。嘉靖《蕲州志》中记载了李时珍“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充分肯定了其“博施于民”“重仁轻利”“济世救人”的医者风范。

  医药并重,传承医家之正宗:李时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药物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郭沫若赞其为“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书考八百家”,所引用的各类书籍中医书276家,排列第一的即是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之渊薮《黄帝内经》,此外还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等,《本草纲目》与这些先贤著作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李时珍还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发展了“命门三焦”学说,丰富了“脾土为本”的理论,补充和匡正了“十剂”思想,记载了大量临床医疗经验,这都为中华传统医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是广大中医药学子和临床工作者必读经典。

  四、堪称美轮美奂的精品之作

  节目的精彩纷呈,还离不开优秀创作团队的“一月磨一剑”。自开播以来,节目几乎是按照“月更”的频率与观众见面,这是因为无论是从剧本到舞台,还是从演员到配乐,每一期节目制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正如李时珍“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艰难著书历程,创作团队也是满怀对典籍的敬重,埋头啃下晦涩难懂的“硬骨头”,再经过电视语言和戏剧艺术的加工,带给观众视觉上的美学冲击,配合当代读书人和专家学者的解读,让我们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魅力。

  全景展现《本草纲目》的博物之美:剧中通过撒贝宁和李时珍、李建元跨时空的对话,勾勒出《本草纲目》的广罗博采。全书52卷,近190万字,记载药物1892种,附方11096首,绘图1109幅,上至飞禽走兽,下至虫鳞介羽,无不备采,“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李时珍认为“此本草之书,所以不厌详悉也”,不可因自己的学识和时代限制,而对一些药物资料大肆的删减,其瀚繁的内容还对博物学、地理学、林学、农学、气象学等诸多其他学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称其为“16世纪的中国百科全书”。

  着力烘托以人为本的生命之美:“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剧中一个个故事被赋予了“生命”的温度,不论是父子携手行医诊病,为百姓疗疾却苦,“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蕲州志》),惠及乡里;还是时珍不远千里拜谒求序,却审慎未定,修订十载,稿凡三易,才有今日的流芳四海。尊重生命,留情民谟,《典籍里的中国》之《本草纲目》生动地解读了何谓“苍生之大医”,他们的故事将代代相传,为世人景仰。

  充分彰显古籍经典的文辞之美:李时珍儒学功底深厚,《本草纲目》虽是一部药学著作,但文辞斐然,图画精准,说理有力,通过剧中对金陵本的展现便可见一斑,无怪乎王世贞序中开篇连续七个用典“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厥后博物称华,辨字称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晨星耳”以盛赞李时珍的杰出才华。此外《本草纲目》常寓文史于医药,如介绍“枸杞”引用刘禹锡《枸杞井》:“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清泉药有灵。翠黛叶生笼石瓷,殷红子熟照铜瓶”(《木部•枸杞》),赞叹“菊”之性味云:“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稿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宜乎前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斝,骚人餐其落英”(《草部•菊》)。

  李时珍对中医药的发展居功至伟,《本草纲目》堪称中医药研究的巨大宝库,其中记载的信息对后世的医药学、地理学、农学、气象学、博物学等都有着积极影响。此外,他还系统整理了脉学理论和奇经八脉等,传承和发展了中医脉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著作。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格物明理、求实创新、知行合一、济世寿民、医药并重”的精神以及所应用到的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等科学方法在《本草纲目》都有充分体现,其精神启迪着后世中医药工作者不断地传承经典、守正创新,济世寿民、护佑苍生,为“健康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王平,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岐黄学者,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李时珍医药研究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会长,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深化"千万工程" 建设未来乡村

  • 世乒赛:孙颖莎女单夺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作为贵州本地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把车货匹配时效从数天大幅缩减到分钟级别。
2023-05-29 10:06
早上7点半,河南省柘城县辣椒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张红霞准时来到温室大棚。
2023-05-29 10: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
2023-05-26 09:2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2023-05-26 09: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00年前后,不少省市就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随着数据立法的兴起,多数地方的政务信息立法被废止。
2023-05-25 10: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
2023-05-25 10:05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
2023-05-25 10:08
5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以下简称“禁止清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此次正式发布的“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2023-05-25 10:07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为期2年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拉开序幕。
2023-05-25 06:05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龙替代化石基尼龙、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今天,这些原料都可以在工业厂房里生产出来。
2023-05-25 06:05
目前,高三学子们已进入高考冲刺阶段,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75%的学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给考生造成一定影响。
2023-05-24 09:31
产业转型可能带来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在广东中山,当传统的产业工人遇到数智化转型,又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2023-05-24 09:29
23日12时30分许,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登顶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之后,他们将完成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
2023-05-24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