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83岁陈薪伊“开弹幕”,问年轻观众找情感共鸣
首页> 文娱频道> 明星 > 正文

83岁陈薪伊“开弹幕”,问年轻观众找情感共鸣

来源:文汇报2021-05-20 09: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我追了好几遍,非常喜欢这个剧本。”今年,著名导演陈薪伊时隔24年后再度与编剧姚远合作,要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搬上话剧舞台。这二人曾强强联手,缔造了舞台经典《商鞅》。

  为了了解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最近我特地又开着弹幕看了一遍电视剧,有意思”,83岁的导演认真地说。

  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日前发布的首版概念海报上,“人间正道是沧桑”七个字挥洒出豪迈潇洒;红黑白三色奔涌而出的主色调,既像黑夜里燃烧的火焰,又像江河中流淌的鲜血,象征着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中无数人的牺牲与付出……陈薪伊感慨,用这出大戏来庆祝建党100周年非常有意义,为观众诠释我们党历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成功密码”。

  江奇涛“放心”姚远担纲话剧编剧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2009年播出后广受好评,12年过去了,仍是观众心目中的经典。原著作家江奇涛告诉记者,过去十年间有许多人动过将《人间正道是沧桑》搬上舞台的念头,前来洽谈版权的亦不在少数。然而,对于这部他本人最满意的作品,江奇涛对改编事宜一直非常谨慎。三年前,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首次推出“东艺制造”原创计划,话剧版《人间正道是沧桑》赫然在列。历经多次拜访、沟通和交底,江奇涛被东艺团队的热情和真诚打动,决定免费独家授权给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打造话剧版本的《人间正道是沧桑》。

  江奇涛创作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以1925年至1949年间杨家三兄妹的人生脉络为主线,融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于一体,将重大主题与生动的人物、丰富的故事巧妙相融,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建立新中国的必然历史命运。由电视剧改编成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所面临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将50集的电视剧体量,缩减到同一个戏剧空间,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复杂叙事。姚远曾与江奇涛共事多年,两人曾多次参与集体创作。江奇涛说:“交由姚远来担任话剧版的编剧,我很放心。”

  作为国家一级编剧,姚远几乎拿遍了国内戏剧大奖,《商鞅》《厄尔尼诺报告》《李大钊》等扛鼎之作与他本人低调的个性形成了鲜明对比。此次执笔改编《人间正道是沧桑》,他希望用另一种方法把故事说出来。“什么是人间正道?为什么这部剧到现在还有生命力?它不仅仅写过去的故事,更展现人物在历史洪流里的翻滚浮沉。”姚远表示,这部剧不是想告诉观众“结论”,而是意图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出发讲好故事

  “我第一次读到毛主席的这首诗,当时只有20岁出头,甚至并不知道‘人间正道是沧桑’该怎么理解。我就去问老师、查字典。后来又去理解前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几乎成了我的人生观,遇到困难就会想起它。”陈薪伊说。已耕耘戏剧舞台60年、迄今有近100部作品的陈薪伊,虽是耄耋之年,对戏剧艺术仍初心不改,近年来创排了话剧《洋麻将》、全女班莎剧《奥赛罗》、话剧交响剧诗《龙亭侯蔡伦》等佳作。跨越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后再度合作,陈薪伊和姚远直言:“这次默契度比排演《商鞅》时更好了。”

  50集电视剧即便压缩到五小时的舞台呈现,也已非常“紧凑”,但陈薪伊还想再挑战极限:“对观众来说,五个小时坐在剧场里是一种疲惫战,我不习惯做这样的戏,我还是想把戏限制在三小时之内。”因此,她必须在《人间正道是沧桑》原有的杨、瞿两家故事中取一舍一,但在取舍中优先考虑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年轻人和上一代人的理解的确有不同,在杨家兄弟中,他们既喜欢杨立青,但同时会同情杨立仁,年轻人对人物的情感共鸣非常强烈,这让我决定将话剧呈现的重心放在杨家。”(记者童薇菁)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