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艺术与建筑“共生”,沈伟将携优秀舞者掀起创新风暴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艺术与建筑“共生”,沈伟将携优秀舞者掀起创新风暴

来源:文汇报2021-05-20 09: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初夏的上海又将掀起艺术创新风暴。国际知名编舞家、视觉艺术家沈伟的新作——浸入式艺术现场《融》,将于6月11日在上海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举行全球首演并连演10场。届时,沈伟将携手37位中国优秀青年舞者,呈现舞蹈与绘画、摄影、装置、影像等相结合的全新艺术形式。“这是一次艺术冒险,也是一次自我挑战。”沈伟告诉记者,受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邀约,他已在海南闭关构思近半年,并为艺术现场创作了60多幅绘画新作。《融》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全新艺术品牌ARTRA“自定艺”的重磅项目,同时也将作为西岸文化艺术季2021梦中心特别单元的开幕首演。

  融入中国文化和智慧,艺术创新引领世界

  近年来,沈伟陆续将《声希》《春之祭》《地图》等作品带到中国舞台,全新艺术现场《融》的创意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潜心研究。上世纪90年代,沈伟在纽约尝试开发新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多媒体进行艺术形式的跨界创作;如今,他将在上海再次推出突破性创举。“如果没人去实验未来的艺术,那么我们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学。”

  乍一看,《融》似乎是纽约那场《分与合》表演的升级版,但实质是一次全新艺术尝试。“现场包含了中国文化和智慧,也融入了新的创作探索和知识,呈现方式更具创新性。”为了专注创作,沈伟曾在海南陵水的小镇闭关了5个月。“抬眼望去就是大海,只有古琴、绘画、书籍和创作相伴,让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沉浸在创作或思考状态里。”

  《融》将在“跨界与多媒体”主题上不断拓展延伸,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新艺术形式距离普通观众会有多远?“观众与演员极为贴近,几乎可以面对面欣赏舞者肢体动作的细节。观众不用担心看不懂,我保证它好看、好听、好玩,让你打开感官和思维空间。”沈伟选择上海作为新作首演之地,因为他相信上海观众的包容力和接受力,“上海是一座开放的城市,上海观众对未来的艺术和新兴的现象有着饱满的好奇心。”

  “艺术奇观”不可复制,新形式展演拓宽思维空间

  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位于龙腾大道龙耀路口,前身为上海水泥厂预均化库。上海水泥厂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曾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大型企业之一。在这片工业遗存中,沈伟看到艺术与建筑“共生”的可能性,并为此修改了10余稿方案。可以说,《融》是为西岸穹顶艺术中心量身定制的。

  从空中俯瞰,《融》将呈现出“外圆内方”的样貌——圆代表乾,方代表坤,乾为天,坤为地;其间64个展位代表64卦,象征容纳万物。沈伟表示,《融》将反映当下的现实生活,疫情改变了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他的作品有感而发,象征着人与社会的关联。走进《融》的现场,观众将步入一处“艺术奇观”,多形式艺术“卦象”在艺术天地里变化无穷,以新颖且独特的方式,让观众与舞者、人与万物互合为一。

  据悉,不少凭借《舞蹈风暴》破圈的优秀舞者加入沈伟的新团队,广东现代舞团、谢欣舞蹈团也加盟了《融》的演出。其中,朱凤伟、郝若琦、郑杰、苏海陆和王念慈等青年舞者常年活跃在剧场舞台,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有着深厚渊源。沈伟告诉记者,他与团队将在上海展开为期一个多月的训练和排演。“浸入式艺术现场的表现形式对舞者的艺术能力和专注程度都是极大挑战,要求舞者真正表达出动作的质感,而非‘照葫芦画瓢’。”(记者宣晶)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