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时隔26年,《情书》过时了吗?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影动态 > 正文

时隔26年,《情书》过时了吗?

来源:文汇报2021-05-26 09: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我们终于看懂了一个关于幸福和悲伤从不独立存在的故事;一个关于遗忘的记忆和误解总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交织并存的故事。图为《情书》剧照

  曾经感动过无数人的电影《情书》选择在一个表达爱意的日子重映。很多文青都已记不清看过几遍《情书》了,但仍然义无反顾地坐到了大银幕前。

  电影是很久以前的电影,故事是很久以前的故事,而今重映,那些讲完和未讲完的故事,过时了吗?

  当年,这部由岩井俊二执导,中山美穗、丰川悦司、酒井美纪、柏原崇主演的电影造成了巨大的轰动。影片改编自岩井俊二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不能接受恋人死去的女子,把信寄到恋人曾经的地址,却意外收到了回信,并由此引出了一段爱而不得的往事,一份隐藏至深的感情。

  该片一度成为豆瓣评分最高的爱情电影,让人忍不住要一看再看,首先肯定因为它故事本身非常特别。据说,岩井俊二是在看了《挪威的森林》有感于三个人物间那种独特的关系,遂生发的灵感,但最终是怎样“长”成了一个和《挪威的森林》完全不像的电影,此间的曲折却是无人知晓。

  市面上流行的看法是只有年轻时才会觉得岩井俊二的电影好看。我倒是觉得,年纪大一点更适合看岩井俊二。他的电影往往就是这样,年轻时看到爱情,待有了一定的经历,才看懂他想讲的远不止于男女情爱,而是人生。这样恰到好处的分裂与疏离,让他的作品耐得住时间,经得起品咂。电影里的男女主人公为情困扰,却不会任其发展为愚蠢的执念,他们没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孤勇,而是最终带着一份珍藏已久的感情,与这个世界和解,影片传递出的美好的人类情感与情怀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26年间,从《匆匆那年》到《致青春》,在一系列的青春电影里,我们或多或少都能看见《情书》的影子,但岩井俊二26年前的剧作与拍摄技巧,即使放到今天,依然新鲜而不过时。该片重映首日,上海影城晚间那个可以容纳1000多人的大厅多个场次都告暴满;影院里坐着很多年轻的面孔,当然,还有曾经年轻过的面孔。当年二十出头的头茬观众,如今大多已步入中年。人生的经验犹如一盏明灯,使早已存在于头脑中朦胧的东西豁然开朗。我们看懂了年轻时没看明白的《情书》,也看懂了自己。

  其次,《情书》的结构和逻辑都很复杂,充满了密密匝匝的细节,这也是该片值得一看再看的原因。影片的整个叙事是在男主角缺席的状态下展开的。对渡边博子来说,作为未婚夫的藤井树已经死去;对女藤井树来说,在她翻过素描画像的那一刻起,多年前那个和她同名同姓的男孩,开始“复活”在她的回忆里。一个人的结束是另一个人的开始,一个人的放下是另一个人的拾起。看似写的是爱情,但影片的主线显然是两个女孩间的通信,通过书信往来,过去的秘密抽丝剥茧般展开,两个女孩间生命轮回般的设计,贯穿整个影片。这么多年过去了,岩井俊二设计了由中山美穗一人扮演“双生花”角色的构想,仍然令人感觉巧妙而不落窠臼。

  片中有一神来之笔,是让两个女孩在浑然不觉间置身同一时空:博子来到小樽寻找真相后即将离开,就在她等待男友秋叶与朋友告别之时,镜头让女藤井树从画面深处骑着自行车向前景处驶来。两个女孩在不可能相遇的时间和地点,完成了一次跨时空的互相“凝望”。博子“看见”了女藤井树,而女藤井树却没“看见”博子。这个真正的“发现”时刻,起到了助推叙事“起飞”的作用。同时,这个场景也让两位女主角构成了一组镜像关系,博子通过信件来追忆未婚夫,却因“看见”了女藤井树而意识到自己其实从未真正拥有过昔日的恋人,她可能只是女藤井树的替身;而这些信件也令女藤井树发现了男藤井树昔日对自己的情愫,但这份感情她来不及拥有已永远失去。这些耐人寻味之处,构成了《情书》独特的内在节奏。

  《情书》说了一个“全员单恋”的故事。文学史上,关于单恋的经典作品不少,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到戴望舒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再到郑愁予的“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岩井俊二是当代编织单恋的高手,片子对一个不善表达的男生如何暗恋的细节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影片通过渡边博子的回忆,让我们知道他准备了戒指,却一直没开口求婚,这也是说明了,他是个不善表达的人,这和女藤井树回忆中的表现一样,他一直没有告白,而把爱恋藏在心里。通过登山朋友的口述,男藤井树死前在山谷里一直唱着松田圣子的《青色珊瑚礁》——“我的爱已随那南风远去”,但朋友说,松田圣子不是他喜欢的歌手,男藤井树就是这样的一人,喜欢一个人总表现得不喜欢,就像他喜欢女藤井树,也只是表现得不喜欢,往骑车而过的她头上套面包纸袋。而在车棚一道一道对考卷,则是他为了和女藤井树多待点时间,鬼才信一个英文考了27分的人,会那么热爱学习。最后,借书卡背面的画像,已经是他表达喜欢的“极限挑战”,即使这样也只是发生在他即将要转校的时候,要离别的时候,画在《追寻逝去的时间》借书卡的背面。这再一次说明这真是一个隐藏感情很深的人啊!这样的情况和他同渡边博子订婚的场景又是一种遥相呼应,从博子的讲述中,他拿着戒指,却很长时间也无法开口求婚,最后是博子说的。

  岩井俊二曾在受访时表示:“最美好的爱情应该只存在于模糊暧昧、刚开始的阶段,那个时候是最让人期待的,也最给人幸福感的。”他自己也承认,拍《情书》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故事”。在岩井俊二看来,如果没有摄影机的介入,两个藤井树的生活,是庸常而波澜不惊的。“然而,当你从镜头中窥视这些青春鲜果的剖面,你却会为它们细腻、微小的美而感到震惊。”

  “我一边故作镇定,一边想把卡片放进口袋里。但不巧的是,这件我喜欢的背心裙上竟然没有任何口袋。”在岩井俊二的同名小说里,是这样描述女藤井树看到那幅画像后的反应的,小说也在此戛然而止。回溯记忆的过程到此结束,但这并不是故事的终结,因为许许多多读者和观众由此勾起了自己的少年记忆,就像《悠长的假期》编剧北川悦吏子说的那样:她也曾幻想,早上在学校的自行车停车处偶遇自己喜欢的人,向他问候一声“早安”,然后幸福一整天。这是《情书》带给现世的浪漫,它穿越了时间在现实生活里落地生根,成为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岁月洗礼留存的回忆里,那些真挚的情感让你我得以微笑前行。影片临近结尾,博子与秋叶一同前往那座埋葬了她未婚夫的雪山。博子在厚厚的积雪里一脚深一脚浅地走着,对着雪山喊出那句——“你好吗?我很好!”这个场景毫无疑问是《情书》中最经典的一个画面。从无声的书信到放声高喊,久久不能平息的思念在博子的追寻中渐渐放下,她有了开始一段新生活的可能,而得知自己曾被这样爱过的女藤井树,也从父亲肺炎离世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这或许是这个电影跨越时空的价值圆心:它探讨的其实是我们怎么从失去爱人、失去亲人的痛苦中去获得重新出发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情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讲述了回忆带给我们的力量。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不论是两位藤井树间错过的爱情,还是博子最终没能和未婚夫藤井树走到最后的遗憾,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正如岩井俊二所说:“人生当中有很多不同阶段,会有很多可能,这些其实就是故事,人生本身并没有什么是浪费的。”

  26年间,发生了什么,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是一部《情书》,其中的错过与遗憾,纠结与释然,一定超越了青春与纯爱,沉淀为每个人人生的真相。也可能有人存疑,情书也好,通信也罢,这样的情感载体是今天的手机与微信无法比拟的。70、80后尚有手写书信的体验,因而可以与《情书》中博子与女藤井树的书信往来产生情感共振,并最终与女主角一起解开影片情节构思中最大的谜团,然而今天,功能强大的手机,四通八达的高铁,呼啸而过的飞机,极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但这些却并没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距离跟着一起缩短了。我们最终发现,人生的遗憾与26年前电影里的博子和藤井树一样,并无差别。

  于是,我们终于看懂了一个关于幸福和悲伤从不独立存在的故事;一个关于遗忘的记忆和误解总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交织并存的故事。对岩井俊二来说,“初恋”《情书》已经离开了他26年。春来秋往,寒暑交替,他26年保持不变的发型里长出了银丝,只有他的《情书》永远年轻。陈熙涵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