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1921》:风云激荡中的青春豪情与人生选择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影动态 > 正文

《1921》:风云激荡中的青春豪情与人生选择

来源:文汇报2021-07-02 09:3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龚金平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许多主旋律影片已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书写。面对当时中国复杂动荡的时局、黯淡灰暗的前景,《1921》如何营造这种斑驳的社会氛围,如何刻画参差的时代人心,是一项极为艰巨的艺术挑战。因为,影片并不是一部文献纪录片,而是一部故事片,如何保证史实还原得准确与真实,又兼顾艺术的感染力与思想的冲击力,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令人欣喜的是,《1921》迎难而上、另辟蹊径,换一个角度审视过往,让“历史”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意义,并让那些如精神路标一般的伟大先烈,在沧海横流中尽显才华之盛、思想之锐、德行之优、追求之卓。

  通过大量影像资料和字幕,《1921》在片头复原了当时中国风云激荡、苦难深重而又思想激变的历史情境,并凸显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困惑、迷茫、抗争与追索。尤其那些参加“五四运动”的年轻人,虽张扬着书生意气和叛逆冲动,但他们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朴素真切的救国抱负,令人动容。可以说,正是青年知识分子身上这种混合了青涩、稚朴,但又执着、坚定的气质,让影片充盈着青春气息,又回荡着古老中国的勃勃生机。

  在群像式的人物设置策略中,历史风云下的人物悉数出场,表明了影片回到历史现场的努力,创作者不仅让那些在史册中闪光的名字以鲜活面容再现银幕,还找到了一个恰当视角来重新回顾那段历史,并融入对历史富于个性和新意的诠释。

  《1921》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参与召集、组织会议的李达夫妇视点出发,叙述这一“开天辟地”的事件。显然,影片有意识地选择两个亲历者,但又不是聚光灯下的焦点人物,来体现一种历史观照的间离感与穿透力。影片还通过对李达心路历程的勾勒,将个体性的内心成长,汇入时代性的洪流,并以含蓄蕴藉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衷、意义与目标。

  李达对妻子王会悟说,他当年抵制日货时,发现用来点燃日货的火柴竟是日本生产的,这让他痛苦又尴尬:“偌大一个中国,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在这双关的话语中,我们触摸到李达内心的起伏。

  李达在外国语学社教授“阶级斗争”时,他可能已经意识到,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用阶级分析的眼光,用斗争的手段,在血与火的战斗中锻造一个新中国。影片中还有个细节,李达赶到印刷厂,请求工人将“百姓”换成“人民”。他说,“百姓”是一个泛指,而“人民”是主人。此外,与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会面时,当马林让李达提交中国共产党活动的预算报告时,李达非常敏感地拒绝了,他清楚,中国的路,必须自己走,这是路线问题,原则问题。

  通过这几个细节,李达思想的发展脉络异常清晰,他知道革命事业必须有一个全国性组织,作为“火种”去点燃燎原之火,这个组织的依托和力量源泉来自于有主人意识的“人民”;而且,这个组织必须扎根于中国大地,必须针对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独一无二的思考与探索,不能照搬他人经验,不可能完全听命于外部力量指挥;这个组织所进行的事业,是为他寓所对面的小女孩所指称的下一代创造美好未来,是为了民族的希望与光明。当李达身上思想的光芒,不断朝着理想的光束挺进、腾跃,它将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星星之火,汇聚成漫天遍野的火海,一个新的中国将在烈火中诞生……

  通过描画李达的思想轨迹,影片在纷繁的时代背景和众多人物中确立了一个参照系,让李达与其他人物形成彼此映照的关系。例如,毛泽东看到法租界的法国人庆祝国庆时在公园里燃放烟花,他却被阻于公园,作为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被驱逐,不由思绪万千,想起自己幼年反抗父亲,青年反抗湖南军阀的一路经历,对于未来的信念更为澄明和坚定。还有何叔衡,他觉醒的契机,是不满于清朝政府那种封建体系,没有平等、民主可言的秩序,他要创造一个读书人可以“抬头做人”的时代。还有陈独秀,他凭着一腔孤勇去撒呼吁民众觉醒的传单,换来的只是囹圄之苦,还得靠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才得以脱身。于是,陈独秀从俄国革命中意识到,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依靠布尔什维克的有力组织,才能真正变革现实。

  这些进步的知识分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一颗颗热切又真诚的救国之心,他们从自己的亲身遭遇和过往经历中,从对现实的不满中,从单打独斗的自发式反抗中,慢慢找到了思想武器,找到了组织方式。他们将以无与伦比的精神感染力、道德凝聚力和信仰感召力,去唤醒一个沉睡的民族,去彻底改变中国。这样,影片不仅从一种生活化的角度,使观众与人物产生直接联系和情绪共鸣,还成功地为多线并进的情节线索找到了提纲挈领的主线。影片不再是纪实性的历史再现,也不是视野受限的微观聚焦,而是用首批中国共产党人心境的成长过程作为主线,突出了特殊年代里令人敬仰的“理想”与令人感动的情怀。

  影片还通过高贵与卑贱的并置,刻画了时代真实和人性真实,增加了影片的观影愉悦,也思考了人生选择与人生理想等宏大命题。影片的创作目的并不限于艺术性地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还以草蛇灰线的方式,向观众揭示了当时一些重要人物的不同人生志向,他们对于中国前途与个人命运关系的不同理解,并预示他们在革命低潮之际的人生选择。这样,“历史”在影片中就不是一尊凝固的时间雕塑,而是成为人物“未来”的预演与伏笔,并对“今天”产生深邃的启示和引领意义。

  《1921》看起来,只是记录了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在上海广阔空间里选取了一处普通宅院。但是,在中国的历史坐标中,这个看似普通的时间与空间,将交汇成一个惊天动地的近代史最强音。这个音符,在当时可能只是上海里弄间的一声吆喝,只是一群年轻人热情澎湃的大声呼喊,淹没在密探围捕时的呵斥声中,会遭遇恶势力在志得意满间的一声冷笑。但是,这个音符蕴积了当时中国最为激越的民族力量,将孕育成击碎旧秩序的一声惊雷。这雷声,必将奏响中国走向美好未来的嘹亮号角,滚滚浪潮,势不可挡。

  《1921》的最大亮点,不只是将100年前建党这个雷霆万钧的时刻,以艺术化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也不只是人物群像的丰富与完整,更关键是,在那种风雨如晦的历史境遇中,展示了不同人物所作出的人生选择。这种选择折射了不同的信念、价值观,最终也将走向不同的人生境界与人生高度。这是历史题材影片与观众完成的最为深切也最为深刻的对话与共鸣。

  影片中的毛泽东在27岁时已立下宏愿:为理想奋斗,为真理献身。历经100年的岁月磨炼与时光浸润,毛泽东当年的“理想”与“真理”的内涵,在今天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不是说时间在百年长河中凝滞了,而是因为这些“理想”和“真理”,是中国人永恒的不懈追求,是中国不断抵达崭新高度的不竭动力。这时,影片《1921》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眸,同时也接续了百年前的精神源流:百年前的你们,点燃火种;新时代的我们,共创荣光!

  (作者系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