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守岛人》:老派的电影讲老派人物的故事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影动态 > 正文

《守岛人》:老派的电影讲老派人物的故事

来源:文汇报2021-07-08 10:1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看取材于“人民楷模”王继才真实故事的电影《守岛人》的第一印象,是它的老派。它不刻意求新求时髦,叙事稳重,视听工整,整部电影的观感就像它刻画的主角,透着内在坚忍的古朴气。电影质感的老派,与主角王继才和王仕花的老派,或许是相得益彰的。

  王继才初上开山岛是在1986年,到2018年他因病猝逝在守岛人的岗上,他靠着因陋就简的条件坚守边防孤岛32年。《守岛人》的叙事覆盖主角一生的事业,时间跨度32年,对于电影剧作而言,处理这样漫长的时间线是很棘手的。编剧和导演出人意料地淡化了时间的痕迹:孤岛和守岛的人被孤悬于海上,也被孤悬于时间之外。

  电影开场是王继才在岛上的第一个夏天,遇台风来袭。那是1986年,沿海县城里的“人民武装部”带着一目了然的时代痕迹。但是在仅有一座灯塔和边防哨所的孤岛上,年代感和空间感都是匮乏的。当王继才因为恐惧而在山洞中幻觉出现“狐仙”,边防重地仿佛是世外之地,时空感被抽离了。

  王继才在开山岛上的32年,是外部世界剧变的32年。电影在台词中、在画面的细节里,不动声色地截取到深入日常生活的变化。王继才的渔民朋友承包了渔船,半天的收入抵得过公职人员半个月的工资。岛上昔日驻军军官的儿子,从迷恋霍元甲的穷孩子,成为经营武校的老板。普通人的穿着打扮发生了那么多的变化,成片青蓝颜色的中山装,换成色彩五花八门的T恤和Polo衫,大棉袄换成剪裁合体的呢大衣。沿海小镇的市井陋巷,翻新成开阔敞亮的街道,私家车鱼贯而过。

  但是汹涌的海水隔开了日新月异变化的世界和开山岛。岛上日升月落,潮起潮落,开春桃枝发芽,入冬狂风卷雪,年复一年是这样的光景。王继才和王仕花日复一日地升旗、巡岛,穿着三十年不变的民兵迷彩服。说不清是时间遗忘了他们,还是放过了他们。

  电影里只有一次正面呈现王继才和岛外世界的正面交集。那是他的上司、县城人民武装部政委临终时,他顶风冒雨进城,见了老领导和好兄弟最后一面。从医院离开后,他被猝不及防地投入滚滚红尘,车水马龙在他身边呼啸而过,他的脸上霎时流露惊惶。这是一个让人心酸的片段。这个后来被评为“时代楷模”的汉子,其实长久地被割裂于时代之外。自他血气方刚登上开山岛的那一刻,他留在岛上,而时间停滞在他身上——电影里的孩子长大了,旁的角色老去了,唯独王继才数度沧桑,他猝然地死去,却没有老过。这个从惶惑和动摇走向坚定的信仰者,这个彻底的奉献者,孤独地存在于陆地之外,也在时间之外。

  主演刘烨为了“王继才”这个角色,付出良多,在海岛上受日晒风吹,像真正的海岛民兵那样,皮肤皲裂黝黑,满身是蚊虫咬出的坑坑洼洼,脸上身上没一处皮肤是好的。最难得他以赤子的热情,演出了一种似乎与时代脱节的傻气和耿直,把无私演出感人至深的信服力。这种信服力在于,后来人即便无法在精神层面理解这个角色,但仍然会被强烈地触动。就像张一山扮演的受过王继才救命之恩的少年,曾在岛上短暂地陪伴过这位大哥,他很快离开,却感念至深,若干年后他在外面的世界飞黄腾达,在重访故地时说出:“我无法成为你,但我敬重你。”

  这也是影片整体叙事的一个重要特色——剧作、视听和表演,每个环节注重的是对这个角色外部痕迹的刻画,不贸然向人物内部刺探,不解释、不妄议主角内在的精神世界。这个孤独又执著的人,一次次在人生选择的三岔口,为什么选择坚守,而非离开?在时代的语境里,在时代的滤镜下,旁观者对此也许有各自的理解和困惑。但是,看着王继才在布满岩石的小岛上踢正步、舞国旗,敏感的观众能体会到,在这些看似单纯、执拗、甚至傻气的行为背后,存在着一部剧情片所无法展开的复杂的精神光谱。

  整部影片最意味深长的段落是王继才被评为时代楷模、成为“网红”后,人们蜂拥去探视这位“岛主”,或大或小的渡船远远环着孤岛,所有人向着海岛的方向敬礼致意。这是最热闹的时刻,也是最孤独的时刻,人们朝着一座精神堡垒致敬,却没有一个人能登陆并进入这座堡垒。(柳青)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