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观看《中国医生》让他们泪流满面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影动态 > 正文

观看《中国医生》让他们泪流满面

来源:北京日报2021-07-12 09:4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援鄂医疗队队员与观众合影。记者 和冠欣摄

  时隔一年零三个多月,北京援鄂医疗队的队员们再次见面,紧紧拥抱在一起。昨天,北京日报艺绽观影团举行电影《中国医生》特别观影活动,来自北京援鄂医疗队的十位队员代表与百名观众一起观看了这部全景式展现武汉抗疫攻坚战的电影。

  参加此次活动的医护人员来自同仁医院、天坛医院、清华长庚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友谊医院、积水潭医院、宣武医院等北京多家医院。因为工作繁忙,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去年从武汉返京后便没有机会再见面,此次观影活动给了“老战友”一次重聚的机会,大家一见面便热情拥抱,互相问候。

  电影《中国医生》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的真实事件改编,以武汉“封城”期间的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以武汉医护人员、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为人物原型,全景式记录了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观影过程中,观众们都被片中紧张揪心的抗疫过程和医护人员坚强无畏的奉献事迹所感动,流下了热泪。观众“旖旎”说:“我从影片开始第三分钟一直哭到结束,为所有一线人员的坚守感动,为普通人的忍耐感动,为生的希望感动,为死的遗憾难过。”

  影片放映结束后,援鄂医疗队代表们走上台,与观众分享他们的抗疫经历和观影感受。“真实感人”是大家在评价这部影片时提到的关键词。

  “电影一下子把我拉回了2020年那段时光。前半段压抑的氛围就是当时我们在武汉的真实场景,病人多、病情重、物资短缺,感觉特别难熬。但在我们众志成城的努力下,危机终于解除了。”北京同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曾宪红2003年就曾参加北京“非典”疫情的救助工作,“当时特别紧张,因为是第一次,也没有相关经验。这次出征武汉,作为一名呼吸科专业护士,也是老党员,我觉得义无返顾,而且有了一定经验再上战场,能够尽最大力量展开救治工作,也能帮助年轻的同事。”曾宪红笑言,援鄂归来,她也有很多收获,和医疗队队员、武汉当地的医护人员、病人等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曙光到来了。”

  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副主任护师关丽现场给大家科普了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气管插管相关知识,这也是她当时在武汉进行的大量操作中的一项。回想起当时的经历,她语带哽咽:“医护人员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工作压力,也要面对家人的担心。看到插管的病人拔管、病人出院、新生命诞生,这是对我们莫大的奖励,也是我们后续工作的一种动力。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生命比天大。面对危险不顾个人安危,这是一种本能。”她的回答赢得了现场观众发自肺腑的掌声。

  影片还展现了各地援鄂医疗队和武汉当地医护人员从摩擦到合作、病人对医护人员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这让现场观影的医护人员深有共鸣。“电影里一开始大夫有点急躁、相互之间还有摩擦,这段情节还挺真实的,一切都是为了病人嘛。不过后来我们和当地医护人员的配合都很默契,大家互相协作、互相支持。”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石月欣说,片中的快递小哥,还让她想起了这场疫情攻坚战中普通人的付出和奉献:“有一位来自西 藏的退伍军人为了给我们送供给,冒着大雪走了三天三夜,差十厘米就掉下悬崖,当时我们都特别感动!我们现在能来影院看电影,是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协作的结果。”

  “最后我还想感谢我们的家人,他们在后方的理解和支持让我们在前线没有后顾之忧。也要感谢所有为抗击疫情做出过努力和贡献的人,谢谢您们!”来自清华长庚医院的刘淑珍最后发言,并带领队员代表向台下的观众鞠躬致意,大家则用更热烈的掌声回应。

  电影《中国医生》由刘伟强执导,张涵予、袁泉、朱亚文、李晨、易烊千玺、欧豪等主演,正在热映中。截至7月11日,该片自7月9日上映以来已取得累计3.3亿元的票房。

  此次观影活动由艺绽观影团和淘票票合作举办。艺绽观影团由北京日报文化新闻部创立并运营,致力于将各种类型和题材的优秀电影作品带给对的观众,为好电影和观众架起沟通和互动的桥梁。记者袁云儿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