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偶像养成类节目”停播,综艺节目再度进入黄昏?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偶像养成类节目”停播,综艺节目再度进入黄昏?

来源:中国青年报2021-09-07 08:4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偶像养成类节目”把综艺竞争一度带进难以跳脱的泥坑里。现在“泥坑”没有了,失控的综艺制作,有望能再次回到正轨上来。

  ---------------

  随着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发布,以后各平台的“偶像养成类节目”不得播出,同时不能再播出的,还有明星子女参加的综艺娱乐及真人秀节目。

  明星子女过多地参加综艺真人秀,的确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有不良影响,那么“偶像养成类节目”被停,会获得公众支持吗?从社交媒体的反应来看,大多数网友对此持赞同态度。从散发着青春气息、令人眼前一亮的综艺形式,发展到今天被明令禁止,偶像选秀节目何以到了这个地步?

  在广电总局《通知》发出的几天前,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便宣布了“取消未来几年偶像选秀节目”,作为《偶像练习生》《青春有你》等知名偶像选秀节目的出品方,爱奇艺这一做法被认为具有风向标作用,当时还有人猜测,其他平台会不会跟进,现在看来,各大卫视、网络平台是否响应已经不重要了,偶像选秀节目彻底退出娱乐舞台已成定局。

  这次《通知》提出的八项要求,其中有一些是老问题,比如明星片酬畸高、唯流量论、抵制违法失德明星等,之所以“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成为最引人关注的一个点,在于它雷厉风行地到达了执行层面——相比于控制明星片酬、反对唯流量论、管理违法失德艺人需要更严密的规则与标准,也需要复杂的参照对比体系,“不得播出”这4个字简单直接、一目了然,不存在“阴阳合同”等幕后操作手段,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这直接断掉了平台继续制作此类综艺的念头。

  综艺节目类型风格多种多样,《通知》仅对“偶像养成类节目”下达了“封杀令”,客观上也表明,此类节目已成为制造各种娱乐乱象的“风暴中心”。回顾过去几年娱乐圈存在的“饭圈文化”“场外打投”“粉丝互撕”“诱导消费”等不良现象,“偶像养成类节目”虽然不是源头,却将上述种种乱象演绎到了极致。从传出这类节目要被严控,到被“封杀”,舆论的反应也证实,多数观众与网民,已经失去了对这类节目的兴趣,同时,对这类节目带来的干扰,也达到了忍耐的极限。

  “偶像养成类节目”之所以令人反感,其关键的点在于“养成”二字。“偶像养成”这一发源自日韩娱乐产业的商业模式,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没有纠正其存在的弄虚作假、洗脑教育等缺陷,反而在某些方面有无所不用其极之势。这类节目播出前后,通常会通过数据造假与商业炒作的方式,给娱乐圈与社交媒体造成很强的“污染”,也带动其他娱乐产品产生了效仿思维,给人留下娱乐圈“乌烟瘴气”的印象。如果这类节目的消失,能换来综艺节目回归正常,乃至于娱乐圈回归“作品至上”的价值理念,也算得上“断臂求生”。

  “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天生缺陷,使得其制造出来的“偶像”,是苍白无力的,一是缺乏健康的公众形象,二是没有创作的实力支撑。这类偶像“出道”之后,通常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平台与渠道充分利用,压榨出全部商业价值,然后再用新一轮的选秀,进行“产品迭代”。也就是说,平台选出来的“偶像”,也是被他们物化的对象,唯一的用途就是将其变成盈利工具。以“偶像养成”为节目要素的综艺选秀,因此都存在内容“空心化”的状况。

  有人担心“不得播出偶像养成类节目”会不会造成综艺萧条的后果,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偶像养成类节目”固然名声在外,但这一类型在庞大的综艺节目内容制作体量中占比并不算高,几大平台每年公布的综艺节目制作名单,通常多达二三十个,没了“偶像养成类节目”,平台依然能够为观众提供大量其他类型风格的综艺,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偶像养成类节目”停播之后,综艺节目会再一次进入“黄昏”吗?这要从17年前的《超级女声》说起。2004年,首届《超级女声》的举办,不但让选秀这一娱乐形式稳固地扎根于人心,也全面刷新了旧的综艺形态,一些诸如“复活”“场外投票”等设计,至今仍被不少综艺节目沿用。

  2006年,《超级女声》举办完第三届之后被叫停,理由主要集中于“助长追星陋习”“选手负面新闻不断”“沦为牟利工具”。当时,就有“选秀节目进入黄昏”的说法,但在2018年的《偶像练习生》《创造101》、2019年的《青春有你》等再度成为现象级节目时,选秀节目似乎又进入耀眼的“正午时刻”。

  从2004年-2021年,17年间,对比两次选秀节目的走红,会发现一些表面的变化和内在恒定的规律。“超女时代”,主阵地是电视平台,主打的是草根概念,选拔的是个人偶像,诞生了李宇春、张靓颖等实力歌手。而近几年的选秀,主阵地是网络平台,走的是流量路线,选拔的团体偶像,催生出蔡徐坤、李汶翰等有争议的艺人。由电视转战网络,平台的挪移给偶像选秀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但因为核心的利益诉求没有变化,导致网络偶像选秀综艺的“垮塌”,尤其是“饭圈”“出道”“成团”“打投”“C位”“应援”等令人眼花缭乱术语的出现,加快了新一轮选秀的“速朽”。

  选秀的本质,应该是选出有实力的艺人,用优秀的作品来证实自己的价值,早期选秀,如《超级女声》《快乐男生》《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等节目推出了不少有实力的选手,正因如此,选秀节目才在“第一次黄昏”的说法产生之后,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但近年的选秀,极度缺乏优质选手,往往成团出道之日,也是被遗忘的开始。“饭圈文化”取代“粉丝文化”,导致非理性追星形成燎原之势,“割韭菜与心甘情愿被割韭菜”,形成了选秀明星背后的平台与受众之间的畸形关系。

  选秀形式自进入综艺娱乐形态以来,人为操控一直都是公开的秘密,打着“公平透明”旗号的规则设定,以及对既定规则的随意修改,主要的诉求就是挑动受众的消费情绪,使其消费欲望不断高涨,直到发生“倒牛奶打投”等触及公众底线的事件发生时,无法克制与约束自身的偶像选秀,亲手把自己送进了自己挖的坑。

  从文化层面看,早期的选秀虽有运作上的出格,但没有摆脱大众流行文化的范畴,节目在价值观方面仍有积极能量,对大众心理有一定的迎合与满足;但近年的选秀,把主要的利益诉求建立在“饭圈”的基础上,让“饭圈”这一属于青少年亚文化的奇葩站在了中心位置。失去了大众流行文化的容纳,选秀走上绝路是必然。

  当下综艺生态面临诸多问题,比如抄袭、同质化、价值观混乱等,另外“饭圈文化”早已溢出选秀节目,渗透到整个综艺形态中,也出现了一些诸如综艺主持人接受粉丝送礼等不良现象。“偶像养成类节目”的停掉或者说倒掉,也是给综艺生态提了个醒:未来几年,平台与渠道只有真正重新找回综艺节目的价值与意义,才会使这一娱乐形式的生命力得以保存。

  和其他娱乐产品一样,通过良性的竞争,才会诞生优质的综艺。“偶像养成类节目”把综艺竞争一度带进难以跳脱的泥坑里。现在“泥坑”没有了,失控的综艺制作,有望能再次回到正轨上来。

  韩浩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文物局通报重要考古成果

  • 抢收、晾晒、烘干——豫南夏收一线见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作为贵州本地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把车货匹配时效从数天大幅缩减到分钟级别。
2023-05-29 10:06
早上7点半,河南省柘城县辣椒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张红霞准时来到温室大棚。
2023-05-29 10: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