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再见爱人》多维度聚焦亲密关系 传递正向婚姻观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再见爱人》多维度聚焦亲密关系 传递正向婚姻观

来源:光明网2021-11-02 14:2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由芒果TV制作的中国首档婚姻纪实观察真人秀《再见爱人》正式收官。这档被评为“年度最好哭”、“年度最惊喜”的节目成功与观众实现了心灵的契合和情感的共振,创造了情感综艺口碑高开高走的佳绩,收获豆瓣8.9的高分,横扫全网各大热度榜。

  《再见爱人》把情感综艺带入了一个从“愉快嗑糖”到“情感课堂”的新阶段,不管是描摹现代人的婚姻状态还是爱情中的亲密关系,它显然更残酷更写实,也更具深度,让观众在亲密关系和婚姻本质之外,还看到了情感的脆弱、人性的复杂乃至生活的思考。

  展开独特叙事视角 补全社会议题的讨论

  《再见爱人》聚焦三种典型的婚姻样本,在多元的亲密关系中逐渐展开独特的叙事视角,补充了以往情感综艺中没有的“原生家庭”、“生育问题”、“沟通问题”等社会议题的讨论。观众因为王秋雨对朱雅琼语言上的否定和打压而窒息;为郭柯宇和章贺永远对不上频的沟通而可惜;为KK和佟晨洁之间缺乏安全感而失望,这些问题看似是三对夫妻的情感裂缝,其实也反应出现代人婚姻中的典型问题,但节目并没有刻意贩卖焦虑,也没有重复各自的痛点,更没有把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和破裂解释为一方为主的过错。在“爱情36问”这个环节中,观众看到了王秋雨对朱雅琼的态度和他过去的经历密不可分;章贺郭柯宇“无法走进对方的世界”,不过是“保护机制”背后两颗柔软的心;而KK和佟晨洁因为底线问题引发的争吵和冷战,也都是从情绪问题开始的。节目很现实地告诉观众,人和感情都是复杂的,在解决婚姻问题的时候除了要解决和另一个人的矛盾,更多的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探索两性亲密关系 侧重女性成长与表达

  三对夫妻的婚姻关系经过抽丝剥茧地呈现虽然具有建设性,但《再见爱人》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观察别人的故事,也不在于完成某种社会实验,而在于让观众跳出节目的逻辑和情景,学习如何从一段亲密关系中成长为更好的人,学会如何面对以后的人生。节目在给予两性更多指导和思考的同时,更侧重女性的成长与表达,为女性从婚姻里的刻板印象中跳脱出来做了很好的示范,朱雅琼放下爱而不得的执念开始追求自我,想要在职场上找回自己的价值;郭柯宇与过去10年的自己和解,重回最初的演员赛道,女嘉宾们自主选择爱情与生活的样子,也给到屏幕前的女性观众们很多力量与慰藉。当然,节目也没有忽略对于男性的关注,许多男性观众也能从王秋雨和KK的事件中看到自己能够进步的尺度。《再见爱人》让观众看到了好的两性关系里,男性可以展现脆弱与依赖的一面,女性也可以成为坚强和独立的存在。

  开启情感综艺新阶段 拓宽创作角度新边界

  《再见爱人》切中社会议题,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做出深层次的思考,是它成功抢占口碑高地的关键,但它在内容上的创新突破和大胆尝试,更是代表了情感综艺新阶段的开启。节目采用全程无干预式的情感线打造,通过让三对夫妻体验“攀岩”、“自画像”、“爱情36问”等不同的场景和人文,释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内心,把那些试图隐藏的矛盾、闭口不谈的情感,从细枝末节处呈现出来。同时,节目中音乐与画面的超高适配度也表现出超脱以往情感综艺的创作水准,戏剧性、文学性的手法,堪称鬼斧神工的配乐和文案将人物关系、故事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惊呼“封神”。除此之外,节目尝试构建不同性别场域下的对话模式,形成男女性别维度对于同一事件不同感受的对比。在节目番外篇中,节目组更是送上手写信为六位真人秀嘉宾送上祝福,信件内容细腻温暖,真挚感人,网友纷纷表示“破防”了。《再见爱人》的成功,突显出综艺创作题材的广泛性和未来更多的可能性,也激发了创作者对内容创新的更强动力。

  《再见爱人》布局全新的婚姻视角,用真实浪漫、贴近生活的方式让观众实现价值与情绪的双重共振,推动情感综艺类节目新阶段的开拓。节目以现实主义立场关切婚姻中的复杂面相,以人文主义价值观关怀婚姻中难以用是非对错界定的情感,引发观众对两性、对婚姻、对家庭的关注和思考,让观众在未来更为接纳的环境里,更全面和深入地思考自己的选择,规划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价值。(李丽)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文物局通报重要考古成果

  • 抢收、晾晒、烘干——豫南夏收一线见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作为贵州本地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把车货匹配时效从数天大幅缩减到分钟级别。
2023-05-29 10:06
早上7点半,河南省柘城县辣椒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张红霞准时来到温室大棚。
2023-05-29 10: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