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青春环游记3》再相逢:国风新青年,传承文化美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青春环游记3》再相逢:国风新青年,传承文化美

来源:光明网2021-11-08 17: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青春环游记》作为一档文化旅游探索体验类综艺节目,在旅游中发掘城市活力风采,于风景间窥见城市风貌、感受传统文化之美,广受观众的欢迎,积累了不错的口碑,也为发扬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文化自信贡献出一份力量。自第二季收官以来,观众对于第三季的期待和呼声一直热烈不断,在观众们的热切期盼中,《青春环游记3》将于11月6日起每周六晚八点半与大家见面。第一站春游家族集体以国风新青年形象,传承文化美,带领大家一起领略湖州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体验湖州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感受湖州生活的幸福美满。

《青春环游记3》再相逢:国风新青年,传承文化美

  再次出发:追寻人间烟火气

  节目第一期春游家族集结了活力四射的五位艺人与我们一起美好出发,探寻别样的旅程。在第一期节目中,春游家族幻化成国风新青年形象,各自扮演银幕上经典的国风角色,一场国风之旅就此展开。与此同时,节目还会与当地传统文化结合,进行城市文化特色的趣味互动,将城市文化推向大众视野,将幸福感传递给大家。

  在美食美景的陪伴下,节目与观众可以共同见证一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共同感受一座城市的人文风貌和文化气蕴。而让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走向大众视野,让一座城市的幸福感涌入千家万户,更是节目的意义所在、责任所在。

《青春环游记3》再相逢:国风新青年,传承文化美

  湖州启航:江南水乡的文化传承

  国风之美,美在湖州江南水乡的安宁恬淡,美在湖州文化绵延传承。春游家族第一站的探索由此开始。在这个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美誉的文化名城,春游家族游历了莫干山文化市集,感受到当地的国风魅力,欣赏民乐演奏,体验了湖州传统的文化与工艺。范丞丞亲手体验了复杂精细的竹编工艺,感受到竹编工艺的别具匠心。宋小宝用湖笔题写了节目的名字,行云流水的书法尽显深厚功底。传统工艺在他们手中灵动又具有生机,国风之美也在文化传承下绽放出熠熠光辉。

《青春环游记3》再相逢:国风新青年,传承文化美

  湖州作为“活着的中国文化博物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春游家族在庾村文化市集上见识到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手工艺品:缂丝文创品、团扇艺术品、竹编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之一的湖笔之乡,春游家族还一同去探访了湖笔传承人,深入体验了湖笔制作,了解到一支湖笔从无到有的诞生需要一百多道复杂的工序。国风之美能够在现代都市中展现,得益于传统技艺在一家一户中传承,湖笔传承人一家三代共同守护湖笔制作工艺的流传值得被人尊敬。为了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春游家族进行了和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汉字游戏——依据偏旁部首和拼音填写出相应汉字。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中,年轻人提笔忘字的现象屡见不鲜,通过游戏的传递,汉字的博大精深得以体现。同时这也提醒更多的年轻人在空闲时间可以放下手机,重新拿起笔练字,拥抱汉字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青春环游记3》再相逢:国风新青年,传承文化美

《青春环游记3》再相逢:国风新青年,传承文化美

  看遍湖州一程人间烟火,品味传承文化之美,展现民族文化自信。“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春游家族与民乐团队展开了怎样的合作?还有什么传统工艺让大家赞叹连连?更多精彩国风之旅,敬请关注每周六晚八点半《青春环游记3》,春游家族带你畅游全国,尽兴而归!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冰天雪地迎新年

  • 深圳年味渐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