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郭京飞王珞丹传递上海温情,《两个人的世界》细节引共鸣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郭京飞王珞丹传递上海温情,《两个人的世界》细节引共鸣

来源:北青网2021-11-22 11: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细节很到位,老真实了,一下让我想起了2003年的非典疫情,还有我的诺亚基3100手机。”由郭京飞、王珞丹领衔主演的都市剧《两个人的世界》正在东方卫视、百视TV热播,百视通IPTV大屏也独家同步上线,文广互动首播4k版,首周收视强势破2。剧中诸多细节让观众看到了时尚感和烟火气并存的上海生活,引发了网友非典记忆的共鸣。而“沪飘”许东阳、李文嘉初到上海打拼的艰辛和温暖也让观众感同身受,直言:“看他们就像看我自己,很真实、很温馨。”

  细节还原上海生活,非典记忆引共鸣

  电视剧《两个人的世界》讲述了两个“沪漂”青年许东阳(郭京飞 饰)和李文嘉(王珞丹饰)从相遇、相知到相爱并共同成长与奋斗的故事。该剧开篇便聚焦2003年非典时期的上海,展现了两人初到上海时的“非典情缘”,将观众带回到十八年前的中国。

  剧中,非典时期,许东阳和李文嘉在公交上初次相遇。为提醒李文嘉提防小偷,没戴口罩的许东阳故意咳嗽、打喷嚏示意,然而非但没有成功,反而吓得一车人纷纷躲闪。此外,许东阳去澡堂洗澡,他不经意的一句“我本来是坐火车去北京的,结果来上海了,火车上有很多北京人”吓坏了搓澡师傅和其他客人,澡堂一下空空如也,只剩下他一人。对此,众多网友深有感触,感慨道:“2003年非典,全民戴口罩,谁不戴口罩谁就没有公德心。看到有人咳嗽打喷嚏,我们立刻躲得远远的,就怕被传染,被带走隔离”、“非典疫情始于北京,那时候一提北京,人们都高度紧张,和剧里展现的一模一样。”而剧中嬢嬢让李文嘉下班买两瓶醋防非典的“民间操作”也打开了网友的记忆大门。有网友说:“这场景太真实了,2003年,几乎家家囤醋、食盐和板蓝根,结果没什么用,根本不需要。”更有网友笑称:“非典那年屯的板蓝根和食盐,你家用完了吗?”

  除了对“非典疫情”的真实还原,《两个人的世界》还通过许东阳和李文嘉的视角展现了极具质感的上海生活。穿梭于街巷里弄,出入上海石库门,邻居们见面就热情地打招呼寒暄,邻里关系处得就像一家人。家家在公共厨房一起炒菜做饭,谁家今天做什么菜,闻着味就知道,充满了亲切的烟火气。李文嘉和好婆一家四个人挤在阁楼里,家里多开个空调就会跳闸停电。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一家人拿着盆和桶接水的窘迫场景令人深有共鸣,而孔先生住在古朴安静的老洋房里,听着古典交响乐,喝着手磨的咖啡,又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上海的海派格调。对此,网友纷纷点赞:“细节到位,很真实。石库门人家、街巷里弄、老洋房的还原度很高,展现了最真实、最多元的上海生活。”“文嘉用的诺基亚3100手机,是经典款,当年很流行,我用的第一部手机就是这款。太怀念了。”

  真实再现“沪飘”奋斗,传递向上正能量

  该剧开播至今,东北青年许东阳和返沪知青子女李文嘉自非典后再次在上海相遇。两个“沪飘”也在上海开始了他们各自的奋斗之旅。然而“沪飘”闯荡上海,充满了艰辛和挑战,其中不乏难以言说的苦涩。

  剧中,李文嘉回上海后,和好婆、嬢嬢(姑妈)、表弟一起住在逼仄的老阁楼里,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她的到来引来嬢嬢各种不满,文嘉每天烧水洗澡、下班回家都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给这个家增加负担和麻烦。这种寄居生活让很多网友感同身受,“我刚来上海找工作那会儿,也是借住在亲戚家。家里的活抢着干,吃饭时尽量不多嘴,每天过得很小心。文嘉的这种无奈心情,我懂。”而初涉职场的文嘉,在公司被算计、被排挤、被欺凌,也掉进不少“坑”,屡次背锅。成天乐呵呵的许东阳更堪比窦娥,莫名被卷进一场工地事故,蒙受冤屈,不仅丢了工作,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李文嘉和许东阳的遭遇,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网友说:“出门在外都不容易,每一个‘沪漂’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的快乐和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尽管遇到不少挫折,吃了不少苦,但李文嘉和许东阳始终不屈不挠地奋斗,传递着温暖向上的正能量。面对职场霸凌,文嘉不卑不亢,勇敢说“不”,为女性呐喊,令人叫好。做公益广告片、为公司讨债、四处奔走卖饮料,文嘉一次次抓住机遇,挑战“不可能”,努力创造自己的价值。乐观善良的许东阳信奉“人得活得开心,更得活得有人味儿”。为了保障老刘一家老小的生计,他吞下被诬陷的委屈,一人扛下了所有;朋友的需要就是命令,他带着工友“江湖救急”在大雨夜为文嘉搬一仓库的饮料;负责养老院改建项目,他坚守信用和良心,坚持使用质量更好,但成本更高的A级材料。对于李文嘉和许东阳逆境中的奋斗,网友点赞他们是沪漂的代表,也是沪漂的榜样,“做人有一份温情,做事有一种闯劲。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一种坚守初心、敢于挑战、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文杰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深化"千万工程" 建设未来乡村

  • 世乒赛:孙颖莎女单夺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作为贵州本地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把车货匹配时效从数天大幅缩减到分钟级别。
2023-05-29 10:06
早上7点半,河南省柘城县辣椒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张红霞准时来到温室大棚。
2023-05-29 10: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
2023-05-26 09:2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2023-05-26 09: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00年前后,不少省市就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随着数据立法的兴起,多数地方的政务信息立法被废止。
2023-05-25 10: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
2023-05-25 10:05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
2023-05-25 10:08
5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以下简称“禁止清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此次正式发布的“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2023-05-25 10:07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为期2年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拉开序幕。
2023-05-25 06:05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龙替代化石基尼龙、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今天,这些原料都可以在工业厂房里生产出来。
2023-05-25 06:05
目前,高三学子们已进入高考冲刺阶段,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75%的学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给考生造成一定影响。
2023-05-24 09:31
产业转型可能带来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在广东中山,当传统的产业工人遇到数智化转型,又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2023-05-24 09:29
23日12时30分许,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登顶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之后,他们将完成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
2023-05-24 09:19
今年以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
2023-05-24 09: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