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周日开播 回归最美丽的中国海岸线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周日开播 回归最美丽的中国海岸线

来源:北青网2021-12-17 12:5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风味人间3》美食篇:秀色可餐的龙虾

  国内美食纪录片,近几年受到了国人的强烈喜爱,足不出户便能领略各地不同的美食文化,尤为“下饭”。本周日,《风味人间》第三季终于正式回归——由腾讯视频出品,稻来传媒、企鹅影视联合制作,陈晓卿、李勇担任总导演的《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将于12月19日起每周日21点腾讯视频全网独播,20日起浙江卫视每周一晚21:40准时播出。

  《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作为最新一季,将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体验,不同于第一、二季的全球美食遍寻,第三季将视角聚焦到国内本土海鲜,用更为精准的镜头语言描摹美丽的中国海岸线,将这趟海洋美食的奇妙之旅,呈现在观众面前。

《风味人间3》风景篇:夕阳笼罩的海岸

  节奏更轻快:每集30分钟 走遍四海领略鲜绝海味

  海洋,作为生命的起源地,为我们送来至味珍馐的同时也带来了生计和温饱。人类享受着来自大海的慷慨馈赠,也对其报以深忱地热爱。

  总导演李勇介绍说:“早在《风味人间》第一季中,台湾小伙子镖旗鱼的故事,自播出后就一直为观众所喜爱。而拍摄中国海和海鲜主题的纪录片已经是多年的一个想法了,在《风味人间》第二季制作的时候,这个想法慢慢成型,终于和观众见面。”

  《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聚焦国内四大海域的美食故事,每集凝缩至30分钟,更轻快、更活泼的节奏,配以鲜香的海味和渔民们朴实无华的赶海生活,相信会让很多现代城市的观众们重归质朴而艳羡不已。

  由于节目整体体量更加轻盈,《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节目组为了传达出故事主人公的个人特点和内心想法,有时会凸显摄影机的存在,让摄制组成员跟故事中的人物进行交谈。对现场声音和对话的保留,以及某些看上去的细小毛边,恰恰最大程度还原了渔民生活背后的真实样貌。

《风味人间3》海报

  人物更丰富:记录渔民日常生活 烟火人间最温馨

  海鲜食材的烹饪,各地都不尽相同。而我国对于海鲜美食的灵感与智慧传承,不仅体现在手艺上,更多的,还体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情感延续中。这也是本季《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最大的突破所在:创作团队在保留对诱人美食的微观精雕下,将镜头对准那些可爱的渔民和家人。

  不论是夫妻共同谋生努力打造幸福小家,还是孩子考试高分奖励一顿海鲜大餐,都是海边人家最真实的烟火人间。

  总导演李勇回忆拍摄中和主人公们的相处,说道:“他们用善良、乐观、豁达,在面对生活里的风雨波折后,仍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家人充满爱与耐心。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特别令人感动的东西”。

  《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中,为了孙女潜水徒手捕获波纹龙虾的疍家爷爷,亦或是为了女儿肩负起家庭从事水下作业的“海碰子”爸爸……这些看似平凡却感染力十足的烟火故事,它们传递的能量与价值,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风味人间3》风景篇:伴着海风靠岸的渔船

  视角更聚焦:记录中国海海岸线 凝聚人文共鸣

  纵然世界范围内的奇妙美食丰富多彩,但传承了千百年的本土美食,才是最易令国人产生共鸣的食物。为了真实记录美丽的中国海岸线,《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节目组横跨四海,和主人公们一起随风逐浪整整 18个月,最终完成了本季的风味之旅。

  据悉,本季《风味人间3·大海小鲜》开篇第一集,拍摄了我国四海——黄海、渤海、东海及南海海域内形形色色的海鲜,以及各具民俗风情的渔家。不同的海域,生长着各具特色的海鲜美味,从口感饱满的鲍鱼到肉质细腻的鲅鱼,从紧致鲜嫩的龙虾到鲜肥甘腻的金蟳。本土海味美食的绝妙,配上可爱有趣的动人故事,实在值得观众细细品咂。

  就像第一集中,来自东南一座小岛上的男孩本本,父亲起早贪黑的出海捕捞,母亲则在当地市场上售卖渔获,表面上父亲寡言少语,母亲管教严厉,但实际上,父亲为了让儿子以后的生活不用那么辛苦,同海浪搏斗,母亲为了本本的饮食营养均衡健康,变着花样的改变食谱。在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恰恰藏匿着中国式家庭的爱和守护。

  《风味人间》第三季由腾讯视频出品,稻来传媒、企鹅影视联合制作,12月19日晚21点腾讯视频、12月20日晚21点40分浙江卫视,和家人、爱人一起,围坐在热气腾腾的饭桌旁,感受这场来自本土海味的美食奇幻之旅。

《风味人间3》美食篇:成色通透垂涎欲滴的菜肴

《风味人间3》美食篇:鲜嫩软弹的鲍鱼

《风味人间3》人文篇:恩爱夫妻共同制作美食

《风味人间3》人文篇:一家三口围坐桌边幸福满满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深化"千万工程" 建设未来乡村

  • 世乒赛:孙颖莎女单夺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作为贵州本地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把车货匹配时效从数天大幅缩减到分钟级别。
2023-05-29 10:06
早上7点半,河南省柘城县辣椒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张红霞准时来到温室大棚。
2023-05-29 10: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
2023-05-26 09:2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2023-05-26 09: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00年前后,不少省市就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随着数据立法的兴起,多数地方的政务信息立法被废止。
2023-05-25 10: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
2023-05-25 10:05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
2023-05-25 10:08
5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以下简称“禁止清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此次正式发布的“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2023-05-25 10:07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为期2年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拉开序幕。
2023-05-25 06:05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龙替代化石基尼龙、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今天,这些原料都可以在工业厂房里生产出来。
2023-05-25 06:05
目前,高三学子们已进入高考冲刺阶段,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75%的学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给考生造成一定影响。
2023-05-24 09:31
产业转型可能带来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在广东中山,当传统的产业工人遇到数智化转型,又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2023-05-24 09:29
23日12时30分许,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登顶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之后,他们将完成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
2023-05-24 09: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