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第十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书写人民史诗,讲好中国故事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第十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书写人民史诗,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光明网2021-12-28 11:30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光明网讯(记者 王春晓)2021年12月21日,第十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开幕,本届电影节将继续围绕“新时代·新摇篮·新力量”这一主题,以及“百年、摇篮、冰雪”特色主题,举办多项主题活动。

  同时,长影节组委会设立两场重量级电影论坛:“中国电影·高峰论坛——百年新时代,电影新征程”,以及“中国电影·校长论坛——中国影视人才培养前瞻”。论坛将紧紧围绕电影产业、电影教育两项议题进行深度研讨,贯彻落实文代会精神,体现中国长春电影节的时代性与专业性。同时,长影节组委会还组织“北方有佳人”女性影人会客厅及主题影展,以电影为媒介,传播女性电影文化,倡导勇敢独立的生活方式。

  中国电影·高峰论坛——百年新时代,电影新征程

  “电影是极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形式,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的表征。我国的电影行业充满活力,市场持续繁荣,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国。但与建成电影强国的目标相比,与新时代新征程对电影提出的新要求相比,仍然任重道远。如何描绘恢宏气象,书写人民史诗,推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的时代课题。”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李壮在本场论坛开场时说到。

  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节奏。根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8月6日,2020年以来我国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影院、影城、电影放映”的影院相关企业注销数量近4000家。此次疫情使电影业遭受的重创,在电影120年的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即便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数次全球性或区域性的经济危机中,电影业也没有停摆,反而在人类经受磨难和痛苦的时候,用神奇的光影艺术,带给人们希望和梦想。

第十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书写人民史诗,讲好中国故事

图为中国电影·高峰论坛现场

  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在接受采访时说到:“21年其实对于中国电影的所有工作者来讲是非常艰难,同时又非常难忘,因为我们是战大疫,赢大考。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电影人团结一心,做出一大批优秀作品,为建党百年献礼,在电影市场这么脆弱的情况下,我们的电影院全体的院线同仁的应该说克服了很多困难,取得这450亿的票房,在全世界来讲都是惊叹,令人惊叹,令西方的很多电影同行羡慕,所以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根据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票房大盘截止至上周451亿,回暖明显。国庆档基本持平2019年水平(2019年44.66亿、2020年39.67亿、2021年43.84亿),日均票房再次突破6亿大关,且创下黄金周单日票房历史首次连续上涨的记录(连续6天破6亿)。长津湖更是完成了跃升影史票房冠军的历程。

  同时电影院作为一个社交空间,你怎么能够把人留到这个地方?过去单一的我要专注的仪式感的去看一部影片,但是影院还能干什么?对此万达文化集团总裁兼万达影视集团总裁曾茂军提出了他的想法:“我认为在目前当下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够让电影院有更多的娱乐的形式?第一,比如说我们各种球赛的转播,各种赛事的转播,他喜欢去当他去到电影院的时候,他就有机会接触到我们电影院正在放的电影。第二点是可能我们需要更多的丰富化的电影内容,就是现在我们相对来讲可能题材单一,我们应该各种偏好各种类型的电影都有。第三就是现在电影到目前这个阶段已经到了,必须要改革我们的发行制度,分线发行,因为现有的发行制度,它的发行成本太高,而分线发行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后疫情时代,电影将何去何从?这是业界无法回避的话题。随着中国电影业的迅速回暖,越来越多的人形成这样的共识:电影需要观众,观众更需要电影;作为人们精神食粮中的“主食”,电影是千千万万观众的刚需;电影业前行的脚步不会停止,电影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不会缺席,后疫情时代的光影艺术一定会更有魅力。

  中国电影·校长论坛——中国影视人才培养前瞻

  中国电影向强国目标的迈进中,对电影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影强国目标的实现与电影创作发展的繁荣,关键在于电影人才,在于如何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电影人才。本次论坛特邀了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郝戎;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黄昌勇;以及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胡智锋。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主持。这是四大影视高校校长首次电影节同框,齐聚长影节论坛。

第十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书写人民史诗,讲好中国故事

图为中国电影·校长论坛活动现场

  胡智锋说:“办教育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超越产业,看得远一些,再多看10年20年,中间这个产业会有起伏,如果你现在培养的人才,20年之后能撑起这个产业的最骨干的支柱,你就是成功。”他说:“所以办影视教育的人,要有一点公益心,要有一点应当说战略性不能够急功近利,可能要更超越一些。所以我在想一个核心的想法就是我们第一要密切关注产业,要紧跟产业的步伐,依托产业发展来去激活我们的教育,调整我们的专业学科。”

  如今走进电影院,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为电影艺术表达提供更多可能。技术赋予电影更加丰富的展现形式,既有科技意识,又兼具艺术素养的人才将成为未来电影市场的中流砥柱,因此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要求。

  对此廖祥忠称:“我现在有两种特别鲜明的观点,第一种观点就是技术对艺术太重要了,我想这个观点我无需表述,大家都能理解。第二个观点,现在正在崭露头角,说技术对艺术可能没那么重要,拿摄像来说,摄像在以前最早期的时候,其实是摄像技术占的大头,对于摄像技术的把控,是我们这个专业要经过专业训练,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不能越过你不可能创作出作品。”他说:“现在看摄像专业技术还重要吗?现在的摄像专业主要着眼点是构图,那么也就是艺术。如此看来,那是不是技术对艺术就不太重要的,这是一种观点。这两种观点在我看来都是对的。技术和艺术已经走向统合,系数已经存在于无形,无处不在,技术和艺术已经融为一体。当走向统合融为一体的时候,我想我们从业者必须梳理一个以前叫技术思维,现在我觉得是一个科学思维,一种思维的方式。”

  随着电影产业发展,中国目前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也拥有着世界体量最大的电影教育学校与群体。第十一届全国文联大会和第十届作协刚刚胜利闭幕,会议精神引起了与会代表和社会的文艺界的广泛的关注。

  对此黄昌勇表示:“一方面总书记讲话给我们激励我们对我们国家文艺发展的一个信心,另一个方面也使我们感到责任更加重大,尤其是总书记特别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立德树人的文艺工作者,我们创校的首任院长熊福喜先生,他就说我们培养的是合格的堂堂正正的人,爱国家、爱民族、有情操的人,就是把人格的锤炼和技能的培养完全融合在一起,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上海戏剧学院坚守的人才培养的一个道路。”

  主题影展配套活动:【北方有佳人】女性影人会客厅

  随着软硬环境的不断优化,女性人才逐渐在影视行业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近几年也创造出了更多令人惊艳的新成果、新突破。作为中国长春电影节延续多年的活动“女性影人会客厅”一直持续对这个领域进行关注。本次活动邀请到了几位影视领域女性人才就通过性别意识、电影制作及创作,自我定义等角度一起探讨当前女性影人的独特气质。

  在本届长春电影节上,我们能看到很多女性导演、制片创作出的优秀作品,随着越来越多女性创作者的出现,女性力量在影视行业中逐渐崛起。

第十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书写人民史诗,讲好中国故事

图为【北方有佳人】女性影人会客厅活动现场

  导演滕丛丛女士对此分析:原因有好几方面,第一方面我觉得是体力上,原来的时候电影还是胶片,机器也很重,其实摄制组里不光是女性导演,女性本身,除了演员之外都很少见,可能就是场记这个工种是女性,化妆这个工种是女性,其实都很少。但是现在随着数字技术的往前走,在体力上消除男女之间的障碍之后,女性的工种、从业人员就变得比较多,不光是女性的导演变多了,包括现在女性的摄影师也挺多了,她们稍微健健身就可以扛机器,所以还挺酷的。我觉得男女先天体力的差距上肯定是有原因的。

  万达影视集团高级总裁助理兼影视传媒公司总经理,新媒诚品创始人尹香今补充到:“我觉得和近几年观影习惯也有很大的关系,这几年的电影的消费,情绪向的消费比较严重,大家对这种强情绪输出的影片是比较喜欢的,恰恰咱们的女性导演在情感的细腻表达上,各方面她们表达得非常好,所以观众可能能够很快地产生共情。 所以女性导演这几年在情感向的这种影片当中都有特别突出的一个表现。”

  其实,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艺术观念革新,国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发生了嬗变,女性在电影中所占的位置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同时在同等条件下,大多数的优秀电影排名中,女性电影仍然是少数,女性影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还需要电影工作者的集体努力,但随着软硬环境的不断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女性科技人才必将在挑战人类智力极限中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创造更多令人惊叹的新成果、新突破。

  12月25日,为期5天的第十六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胜利闭幕,当电影遇上冰雪,光影艺术的魅力不仅没有被冰封,反而在一片银光素裹中被折射放大,让我想起宁浩导演曾经说过:无论环境怎样改变,我始终相信:只要人类还存在,故事就会存在,而电影作为讲故事的最好方式,只要人们需要故事,电影就会继续存在下去。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自贡:非遗贺新春 点亮中国灯

  • 给动车“体检” 保春运安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2025-01-17 12:26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2025-01-17 04:30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2025-01-17 10:02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2025-01-17 10:00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有优异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2025-01-17 04:30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2025-01-17 04:30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6 04:15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从而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2025-01-16 04:15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2025-01-16 04:15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2025-01-16 04:15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2025-01-16 04:15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发表。
2025-01-16 04:15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2025-01-15 10:08
1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2025-01-15 10:00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2025-01-15 09:58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2025-01-15 09:57
藏粮于技,科技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2025-01-15 09:55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