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大足石刻 欣赏唐宋美学旷世之作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大足石刻 欣赏唐宋美学旷世之作

来源:光明网2022-01-15 18:1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一千多年前,大唐王朝西南的崇山峻岭之间,一群石匠在险峻的崖壁上凿出了大足石刻的第一批造像。千百年来,斧劈刀凿在这里延续不绝,陆陆续续修造了五万余尊造像、刻下了十万余字铭文。到了1999年,大足石刻成为了继敦煌石窟之后中国第二个石窟类世界遗产。

《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大足石刻 欣赏唐宋美学旷世之作

  1月16日(本周日)21点档,酒鬼酒独家冠名的《万 里走单骑》第二季将在浙江卫视播出第五期节目。本期节目中,“万 里少年团”单霁翔、周韵、肖央、牛骏峰与飞行嘉宾李玉刚一同来到重庆,探寻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的大足石刻。从唐代的第一凿开始,大足石刻的开凿先后历经晚唐、五代、北宋、南宋直至明清。究竟不同时代的造像有何变化?人们又该如何发现、感受、欣赏这融汇了不同艺术风格的石窟之美?

  看“门道”还是看“热闹”?

  “万 里少年团”领略中国石窟美学之道

《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大足石刻 欣赏唐宋美学旷世之作

  作为中国石窟艺术之林最后一座让人惊叹的丰碑,大足石刻以包容博大的风范、精深透辟的思想,儒释道三教的共存,成为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之作。五万多尊石刻造像分布于宝顶山、北山、石篆山、南山、石门山之间,五山的造像风格还各有差异,究竟为何会有“北山看门道,宝顶看热闹”的说法?节目中,老单和肖央还将走入北山,在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首任馆长郭相颖的引领下,感受中国石窟美学的观赏之道。在这位推动并亲历了大足石刻“申遗”过程的“大足守护者”眼中,不同朝代的千手观音所呈现的美又有何不同?

《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大足石刻 欣赏唐宋美学旷世之作

  1999年,第2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足石刻“以其艺术品质极高、题材丰富多变而闻名遐迩,从世俗到宗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这一时期的日常社会生活,并充分证明了这一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谐相处局面”,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敦煌莫高窟后,中国第二个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也奠定了“北敦煌,南大足”之地位。不同于敦煌石窟以佛教造像闻名于世,大足石刻兼具儒、释、道三教石像的特色,基本雕刻于北宋年间的石篆山造像更是国内三教共存早期造像的代表作。究竟儒、释、道三教为何会在宋代选择和谐共处? 三教共处又如何影响了石刻雕塑艺术的造型之美?

  修如旧亦或补如新?

  “万 里少年团”探讨世遗传承发展之路

《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大足石刻 欣赏唐宋美学旷世之作

  无论看“门道”还是看“热闹”,宝顶山的千手观音像都是观赏大足石刻不可错过的必看景点。一直以来,千手观音凭借其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形象广为人知,不仅在文艺作品中多有展现,其造像也在中华大地上大量涌现。但在南宋赵智凤营建宝顶山之前,绝大多数千手观音像规格都不大,即便有规模宏大的,其构图、布局尤其是细节比之赵智凤塑造的千手观音像也都有所不及。过去的千手观音像在“千手”的展现上,基本是“圆雕+阴刻”的组合形式,甚至大都只雕刻42只手来象征“千手”。这座宏伟壮观的千手观音像是否做到了真正的“千手”呢?

《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大足石刻 欣赏唐宋美学旷世之作

  节目中,老单回忆了自己首次见到这座千手观音像的经历,当时刚经历过汶川地震的千手观音像亟待抢修。“要把千手观音造像的抢救性保护修复作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的一号工程”,这句话正是出自老单之口。但面对年代久远的文物,是应该修旧如旧,保留历史的沧桑感,还是修补一新,令其焕发新生,一直争论不休。八年的漫长修复,千手观音金身重现,有网友评论直言“把800岁的千手观音修成了18岁”。那么,究竟文物应该如何修复才能体现其最大的历史价值?又为何要给古老的造像贴上全新的“金装”?文化遗产可以保存至今,仍具有绵延不断的生命力,这背后又是哪些人在默默守护?

《万里走单骑》第二季走进大足石刻 欣赏唐宋美学旷世之作

  大足石刻始凿于唐代,却在数百年后于南宋时期迎来兴盛,为何在宋代能够形成如此蔚为大观的文化景象?如何才能长久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一切答案,尽在1月16日(本周日)21点档浙江卫视《万 里走单骑》第二季,一起走进大足石刻,一起感受中国石窟美学之道。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41场 走进黑龙江哈尔滨

  • 大唐盛礼迎宾 中外嘉宾感受西安文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在15日举行的2024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廷克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共55台,总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仅次于美国、法国,位居全球第三;在建及已核准核电机组38台,总装机容量4480万千瓦。
2024-04-16 09:50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在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冲就会发一个朋友圈。出于对新发现的严谨,团队决定与突变印记领域资深学者、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教授Steven G. Rozen联系,进一步扩大合作。
2024-04-16 09:50
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我国深海探测将以“梦想”号为重要平台,构建深海地质地球物理探测和钻探技术装备体系,为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04-16 09:47
创造一个超大深冷“冰箱”,提供20K(开尔文,20K即零下253摄氏度)以下甚至2K(零下271摄氏度)的超低温环境,并保证百瓦级到万瓦级连续稳定工作——大型低温制冷装备凭借这一能力,被称作“超级低温工厂”。
2024-04-15 14:25
本工作中,研究团队在前期光热电探测器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在具有长波红外吸收能力的柔性聚酰亚胺衬底上构建了碲基热电异质结薄膜,制备出可集成、柔性、可穿戴长波红外光热电探测器。
2024-04-15 09:31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2024-04-15 10:23
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凭借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多媒体、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等领域的贡献,荣获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
2024-04-15 09:25
不只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的运转也离不开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2024-04-15 09:24
随着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建成并投入商运,我国高温气冷堆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具备产业化推广条件。
2024-04-15 09:23
4月13日至14日,第十三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23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展示了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
2024-04-15 02:25
4月12日,由该院自主研制的130吨级可重复使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圆满完成两次起动地面点火试验。至此,这台发动机已完成15次重复试验和30次点火起动,累计试验时长突破3900秒,重复试验次数突破我国液体火箭主发动机试验次数纪录,为后续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奠定基础。
2024-04-15 02:05
目前发现的最早实物是战国中晚期的楚简,其后的秦汉魏晋简牍均有大量出土。1993年出土于湖北荆门的郭店楚简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它的问世曾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郭店楚简的研究热潮。
2024-04-12 10:36
冯养坚说,为了让新款手电筒的照明性能达到最优,他们专门组建了产品研发小组,专攻电路结构设计中的难点,“不做到最好誓不罢休”。
2024-04-12 07:14
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具危险入侵物种之一。
2024-04-12 07:06
很多人都知道,广东深圳是创新之城。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深圳还有一块金字招牌——我国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设计之都”。
2024-04-12 04:35
3月11日,大连石墨谷碳材料产业新城项目开工活动在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举行,奏响金普新区的“春日奋进曲”;3月28日,金普新区举办一季度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2024-04-12 04:35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陈建徽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海南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中国湖泊营养水平历史数据集,时间跨度为1850年至今,由此揭示了我国湖泊营养演变历史,
2024-04-12 04:35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既遵循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契合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和新要求,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更体现了未来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时代特征。
2024-04-12 04:3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