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纪录片正在奋力书写非遗文化影像志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中国纪录片正在奋力书写非遗文化影像志

来源:文汇报2022-01-27 11:1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当非遗与以“艺术地展现真实”为基本特征的纪录片相结合,不仅为纪录片创作增加了一种似乎取之不竭、内蕴丰富的可选题材,也在视觉文化强势崛起的当下,为深藏于都市角落、乡野旮旯的传统技艺、民间风俗、民族艺术等非遗插上飞翔的翅膀。

  作为人类智慧结晶和创造力源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亦是华夏文明得以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近期,因制作三季非遗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而饮誉传媒江湖的某文化公司,又在B站推出名为《非遗传承,少年敢当》的系列纪录短片,片中的年轻主人公或拜师学习花丝镶嵌技艺手工制作中国风饰品,或将戏曲身段和贵州黔北赤水民间绝技独竹漂相结合,或以残疾之躯研习竹编手艺最终制作出精美的竹艺作品。他们将传承与创新结合,以笃定和坚持守护传统,使其从事的古老非遗文化焕发青春活力,从而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引发了又一波年轻人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视觉文化强势崛起的当下纪录片让非遗“被看见”

  自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4年中国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在中国迅速热起来。此后十几年间,中国有40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陆续入选世界、国家或省、市、县级名录,从国家到地方,各种有关保护非遗的活动轰轰烈烈开展,无不激发国人对于民间文化蕴含价值的重新评估与认知。

  当非遗与以“艺术地展现真实”为基本特征的纪录片相结合,不仅催生《寻找手艺》《本草中国》《布衣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非遗主题媒体纪录片的问世,还有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牵头组织实施的中国节日影像志、中国史诗影像志以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纪录工程等大型影音文献项目,它们共同构成当代的非遗文化影像志。其中,《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成为现象级网红纪录片,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反响,《大河唱》《书匠》《天工苏作》等则以纪录电影的身姿走进院线。这种结合不仅为纪录片创作增加了一种似乎取之不竭、内蕴丰富的可选题材,也在视觉文化强势崛起的当下,为深藏于都市角落、乡野旮旯的传统技艺、民间风俗、民族艺术等非遗插上飞翔的翅膀,赢得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也赢得自身传承与发展的可能性。

  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支持加强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这也同时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将非遗与纪录片这一文化载体更好地融合,以助力于非遗保护、传承和推广。

  匠人与匠心:非遗纪录片的主旋律

  有别于纯粹讲述传统工艺流程的科教类纪录片,非遗纪录片大多聚焦于人,以故事化的叙事策略讲述匠人们的非凡技艺与执着匠心,呈现非遗背后人的生命律动和精神密码。这类纪录片最令观者感动的,往往是在不同地域以各种方式守护非遗的匠人与匠心。

  《指尖上的传承》《寻找手艺》《了不起的匠人》《我在故宫修文物》等都是以“匠人”为切口,寻找那些于喧嚣红尘中保持初心、守卫工匠精神的匠人,记录他们与沉醉其中的手工技艺相伴时的日常生活,触发他们一吐自己对一生所挚爱的手艺的心声和所奉行的修身哲学。不论《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使故宫博物院稀世珍宝“复活”的国家级文物修复师,还是《寻找手艺》中做油纸伞的坎温老人、制作羊皮筏子的龙湾村大叔、手刻经文雕版的藏族小伙等寂寂无名的民间手艺人,被记录的匠人们既是身怀绝技的手艺人,也是承载情怀与故事的“守艺人”,他们融入自己的情感与生命来雕刻时光、传承文化。据统计,自2015年起在各省“非遗”保护中心的组织下,全国各地纪录片工作者已记录1300余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综合性影像资料,并为每一位传承人以纪录片的形式立传。

  在讲述手艺人生动故事的基础上,这些非遗纪录片着力于呈现人与其传承创造物之间的相互陶冶和丰润,在有意味的记录与探寻中,呈现非遗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东方美学的绵延悠长。

  《布衣中国》《讲究》《大河唱》《书匠》等很多纪录片侧重描述非遗文化在社会飞速变革的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态”,如《大河唱》《书匠》中那些面对各种现代娱乐方式冲击陷入尴尬境遇的说唱艺人。《大河唱》选取生长在黄河流域的摇滚音乐音乐人苏阳、说书人刘世凯、花儿歌手马风山、皮影戏班主魏宗富、秦腔团长张进来五个人作为主要的拍摄对象,把西北民间音乐传统与当代流行音乐进行了内在关联与对照。《书匠》以文化学者曹伯植行走陕北寻找、采访盲人书匠为线索,以盲说书艺人张成祥等人的演出情况、生活现状为主要内容来结构全片,片中张成祥和趣味、风格均较贴近当代观众的道情戏演员贺四及其团队之间围绕表演机会所发生的争执等戏剧性冲突段落,以及片尾志丹县的明眼说书艺人洋溢着欢乐与自信氛围的聚会,成为纪录片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的重要依托。这种将传统与当下勾连起来的创作手法,在激起受众情感层面高度认同的同时,亦使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从影片中浮现出来。

  出奇与出圈:非遗纪录片的新形态

  我国一直在探索由国家主管部门、学术专家团队、社会力量和媒体机构等多方参与的非遗保护路径,对非遗的影像记录在这方面做出了非常有力、有益的实践。在电视媒体和网络新媒体融合发展、纪实短视频和直播崛起的泛纪实时代,如何生产引发年轻人共鸣与共情的优质内容,被认为是纪实产业破局的关键。

  不论传统的电视或电影纪录片,还是网络自制纪录片,都努力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与青年、大众和市场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出奇与出圈成为它们共同的追求。如大型非遗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一改传统非遗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将情景再现和动画制作融入其中,并把首发平台选在视频网站,且在25分钟版本之外,同时专门推出3分钟的缩编微纪录片版本,以适应碎片化时代的互联网络传播生态,供微信和微博平台使用。由网络媒体契合网民志趣推出的此类纪实影像则想方设法摆脱以往观众心目中纪录片“小众”“边缘”“冷门”的标签,谋求步入大众视野。《了不起的匠人》邀请林志玲担任分享人和解说,讲述匠人的匠心故事,第二季还增加了直播形式,实现与匠人的联动和与粉丝用户的实时互动,多次登上文化艺术类视频榜榜首。《寻找手艺》没有《指尖上的传承》《了不起的匠人》中精美的视听和精心的策划,主打“真诚和追梦”牌。导演在片中自曝卖房卖车完成拍纪录片的梦想,自称这是外行拍的、土得掉渣的纪录片。全片采用第二人称对话的形式,将困窘、艰难和感动相交织的纪录片拍摄过程和创作者真实流露的主观情绪传达给观众。正是这样一部反工业美学的、“一点儿也不炫”的纪录片,引发网友强烈共情和追捧。

  与此同时,非遗纪实视频成为新媒体平台的宠儿,在提升非遗公众可见度与社会影响力方面的贡献不容忽视。2016年中国进入网络短视频元年,在此前一系列成功的非遗纪录片的带动和引领下,新媒体平台也开始发掘非遗巨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二更、一条等短视频平台和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适时布局非遗内容。例如,抖音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和“看见手艺计划”;快手发起“非遗带头人计划”,并且有数据指出,在快手短视频平台,每3秒钟就有一条非遗视频产生,有超1500万个非遗内容创作者在快手上开通直播,生产非遗相关内容的视频。

  鉴于有些非遗身处濒危境地,非遗传承发展工程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工作方针。面对年轻化的观众群体和媒介融合趋势日益凸显的传媒生态,纪录片等艺术手段和创作载体还需进一步开拓新思维、新样态、新路径,细腻呈现匠人匠心,用心招揽年轻拥趸。(作者牛光夏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举行

  • 扎根山村的“姐妹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