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如何用匠心打造“极致”?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如何用匠心打造“极致”?

来源:光明网2022-02-06 11: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一直是纪录片品类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它不仅为观者呈现出一处处壮美的自然风光,也以强烈的纪实性带领观众感受真实世界的动人之处。

  春节期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出品的七集自然地理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将纪录片的真实之美推向了一种“极致”,通过带领观众走进七个极致之地,深入高山,溯源江河,穿越四季,一览最“极致”的中国大地。

  在《遇见最极致的中国》中,不仅能看到自然风光的极致丽景、大好河山的波澜壮阔,也可以看到创作者们对优质纪录片作品的坚持与匠心追求。

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如何用匠心打造“极致”?

  攻坚克难艰险环境中挖掘真实极致之美

  如何才叫最极致?《遇见最极致的中国》给出的答案是沿着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线索,深入到世界级的地理与生态单元和独特的自然家园之中,于最典型的季节、最关键的时刻,透过地理之美、生命之美,遇见最极致的中国。

  其一,聚焦自然极致中的万千风情:《遇见最极致的中国》一共七集,每一集都会聚焦于一个自然极致景观:有世界上最大的极大陆冰川,被称为地界“第三极”的普若岗日冰川;有全球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有寒冬中的中国冷极;更有世界最大、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全球规模最大、最典型的岩溶区;以及独步世界的“三江并流”和中国最北的海域等自然景观……

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如何用匠心打造“极致”?

  这些拍摄点人迹罕至,高空与特写镜头的结合得以让人们充分领略这些极致景观的独特韵味、神秘色彩和极致的吸引力。可以说,《遇见最极致的中国》用镜头去带领观众认知那些未曾去过的高山江河、冰原沙海,把最为极致的景观以最具震撼力的画面带到观众面前,强化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反思。

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如何用匠心打造“极致”?

  其二,聚焦珍稀生物的多样繁荣: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一般都有两大主角,一个是自然的变化,另一个便是自然世界中的生物。《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在聚焦地理之美的同时,也触及了那些生存于极致之地的珍稀生物,力争在壮美风光之间揭示出自然界的生命奇观,展现多种生命形态共存的自然关系。比如在“极大陆冰川”中出现的藏羚羊和野牦牛、和雅鲁藏布大峡谷中苦苦寻觅的横纹树蛙,还有生活在崖壁上的攀岩高手白头叶猴,更有2010年才被科学家发现的第五种金丝猴——怒江金丝猴等等。

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如何用匠心打造“极致”?

  该片通过近距摄影和跟拍,充分展现出不同物种在不同环境之中独到的生存智慧。我们看到:镜头之下的甲虫和旱獭,在自我的努力或同伴的鼓励中,学会如何克服自然条件的险恶,适应“极致”。通过微距镜头的放大,人们得以看到了更具立体性和真实质感的“物种生存攻略”。

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如何用匠心打造“极致”?

  沧海桑田融合叙事中展现自然文明变迁

  在《遇见最极致的中国》这部短小精悍的纪录片中,我们还能看出纪录片背后的自然文明变迁。在《遇见最极致的中国》每一集背后,都搭建起了清晰的叙事脉络,在为观众呈现出极致景观无穷魅力的同时,也展现出沧海桑田的时代画卷。

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如何用匠心打造“极致”?

  在普若岗日大冰原上,少有植物可以经受住长年的酷寒,但是垫状点地梅的存在却让所有观众看到一种独特生命体的顽强意志。在极地冰川这样酷寒之地,一片小小的点地梅需要历时50年的生长周期,冬季蛰伏在地下,在一片死寂之中静待春来。《遇见最极致的中国》不仅是在呈现当下的自然景观,也是在勾勒肉眼察觉不到、却真实存在的自然变迁。

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如何用匠心打造“极致”?

  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白尾地鸦,在黄沙漫天的沙漠之中懂得了如何在沙地之中寻找肉虫,并学着在冬季到来之前用动物羽毛打造温暖的巢穴,它们在极致之地的身影正是生态文明的生动写照,而这种在艰苦环境中进化的生存哲学与进化过程也将带给观众深度的思考,超越表层的“视觉观看价值”。

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如何用匠心打造“极致”?

  通过融合叙事的方式,《遇见最极致的中国》从历史与生态的角度描绘出了一种“极致”之美。历经千年叠压的冰川,以一种高冷肃穆的形象让人类不断探索。历经千年流动的沙漠之中,也存在着孕育生机的绿色湖泊,与更多的自然生灵共生共存。透过该片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审美景观”,而是巧妙融入创作者的思考于其中,展现出生态文明的动人与美好,为经久不息的自然文明创设更具深意的“影像表达”。

  佳作频出持续积淀中推动纪录片创作再升级

  据了解,在创作过程中,摄制团队通过电话、专家研讨、专业人士协助等丰富的方式去进行前期调研,同时抓住拍摄的关键“窗口期”,尽力克服自然类纪录片“事件偶发性强,不可控因素多”、“受季节、天气影响较大”等难题,让观众领略到更为独特的生态文明样貌。最终得以将极致这一新视角融入于自然地理类纪录片,拍摄出最为优质的画面。

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如何用匠心打造“极致”?

  为了呈现出不同土地上不同生命形态,《遇见最极致的中国》摄制组怀揣着“探险精神”,经历着一次又一次极致的冒险。在拍摄普若岗日冰川时,摄制工作人员在海拔超过6000米的极致高地,最低温超过-40度的冰川之中坚守了28天,抵抗住了强烈的高反和不期而至的暴风雪;在内蒙古大草原,为了拍摄天鹅的生动细节的同时不惊扰它,工作人员把自己伪装成牛马在草原上匍匐前进,一点点接近天鹅,适应天鹅的生活规律,最终拍摄到了小天鹅飞行的画面,留下了珍贵的影像材料。可以说,在每一集25分钟的影像背后,是一群纪录片创作者真实又艰苦的坚守。

  在笔者看来,《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实现了两层拓宽:从纪录片品类的拓宽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依旧有广阔的创作空间可以挖掘,创作者可以在选题思路上持续破题,将纪录片做得更为精细,也更为垂直;从对自然生态影像的拓宽角度来说,该片为祖国的极致自然景观留下了生动的“影像志”,触碰到了更多曾经未曾被镜头大面积关注到的“小众景观”、“极致之地”。

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如何用匠心打造“极致”?

  通过展现极致的环境和生物之间的互动,《遇见最极致的中国》也实现了价值内涵的升华,彰显出持续性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对“共建美好家园”的价值主张,让生态兴、文明美的价值理念在极致之地得到绽放与彰显,激发出每个观看者对美好家园的热爱,收获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独特生命体的共情。

  近年来,总台央视纪录频道年均推出首播节目超过500小时,电视观众规模将近13亿。在优质的平台之中,CCTV-9仍旧不断创新探索。在自然地理类纪录片的创作中不断寻找新的视角与切口,强化其在纪录片领域的引领力,力图成为更具专业性的国家影像“书写者”。

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如何用匠心打造“极致”?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浙江:深化"千万工程" 建设未来乡村

  • 世乒赛:孙颖莎女单夺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作为贵州本地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把车货匹配时效从数天大幅缩减到分钟级别。
2023-05-29 10:06
早上7点半,河南省柘城县辣椒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张红霞准时来到温室大棚。
2023-05-29 10: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
2023-05-26 09:2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2023-05-26 09: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00年前后,不少省市就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随着数据立法的兴起,多数地方的政务信息立法被废止。
2023-05-25 10: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
2023-05-25 10:05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
2023-05-25 10:08
5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以下简称“禁止清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此次正式发布的“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2023-05-25 10:07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为期2年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拉开序幕。
2023-05-25 06:05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龙替代化石基尼龙、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今天,这些原料都可以在工业厂房里生产出来。
2023-05-25 06:05
目前,高三学子们已进入高考冲刺阶段,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75%的学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给考生造成一定影响。
2023-05-24 09:31
产业转型可能带来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在广东中山,当传统的产业工人遇到数智化转型,又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2023-05-24 09:29
23日12时30分许,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登顶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之后,他们将完成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
2023-05-24 09:19
今年以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
2023-05-24 09: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