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再现大自然瑰丽奇观,展现生态之美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再现大自然瑰丽奇观,展现生态之美

来源:光明网2022-02-09 14:2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自大年初一在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播出以来,七集自然地理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掀起了观看热潮,作为总台深化探索自然地理纪录片创作的最新成果,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成绩,广获多方好评。

《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再现大自然瑰丽奇观,展现生态之美

  该片横跨大江南北、连贯东西,以极致的视角聚焦山海、深谷、峰林、冰原等奇特地域地貌,展现幅员辽阔的中国神奇、瑰丽、壮美的大自然景观和珍奇野兽,让观众领略美如画的祖国大地,激发澎湃的爱国情怀,成为总台在国家自然地理类型纪录片领域的又一个创新之作。

  开阔新视野

  抒写生态自信的影像画卷

  从被高原和山脉包裹着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到横亘在中缅边境的高黎贡山,从中国纬度最高、冬季白昼时间最短、最寒冷的极北极寒之地到世界上最深、最大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从高耸直立于喀斯特地貌的超大型石林到国人心中最神奇的海上仙境……

  《遇见最极致的中国》以七集篇幅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和剖析大自然法则造就的绝美自然奇观,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观看体验。

《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再现大自然瑰丽奇观,展现生态之美

  《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在展示大自然鬼斧神工这条明线之外,也埋伏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这条暗线。生态输水工程的实施,令康拉克湖水域面积得到明显增加,也促进我国最大沙漠与生命的继续互动;而冰川的消融,引导人们愈加关注气候变暖引发的环境变化,开辟更多可思考的空间。

  这部纪录片具有思想的厚度、挖掘的深度和人文的温度,自开播以来更是兼具口碑和热度,为后疫情时代的观众营造出天然的治愈场。可以说,《遇见最极致的中国》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影像精美,成功描绘了一幅生态自信的影像画卷。

  创作新视角

  开拓纪实美学的全新范式

  《遇见最极致的中国》首次拍摄出了众多珍贵画面:白尾地鸦的育雏故事前所未有地呈现在世人面前,鲜有被媒体展示过的怒江金丝猴也被镜头捕捉到,让人难以置信的超级大彩虹被收录到节目里,沉寂了300多万年的峡谷露出尊容……

《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再现大自然瑰丽奇观,展现生态之美

  《遇见最极致的中国》是内容与技术融合的一次尝试。综合考虑当时疫情防控形势和自然类纪录片调研工作,以及国内同类纪录片的投入后,主创团队最终舍弃了拍摄前进行“实地调研”的方案,采取“电话调研”、“组织专家研讨”、“聘请专业人士协助调研”等等方式,不仅联络专家、学者,还通过各种途径,四处搜寻对相关区域、物种比较熟悉或是有过深度见闻的网络达人、当地老乡等等,虚心请教,细致访问,终以创新的方式方法为类型纪录片创作带来新的价值,开拓纪实美学的全新范式。

《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再现大自然瑰丽奇观,展现生态之美

  在调研怒江金丝猴时,主创团队最担心的是如何找到它们,按照以往的拍摄经验,“蹲守”的收益不如“多处寻找”,但携带着长焦镜头和重型脚架,在高黎贡山上四处奔走寻猴,显然不现实。

  在多番搜索和联系后,摄制组联系上了半年前曾帮助科学家研究怒江金丝猴的当地老乡,得知可利用怒江金丝猴日落而息的习性,不间断跟踪。

  于是主创团队牵头,组建了一个由当地老乡组成的5人“寻猴队”,在摄制组抵达拍摄地前1周,专门上山寻猴并持续跟踪,为摄制团队提供准确信息,成功提高了拍摄效率,实现了短周期内,用专业设备首拍野生怒江金丝猴的目的。此方法,后来也被用于墨脱拍摄野生“白颊猕猴”,同样取得了非常喜人的效果。

《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再现大自然瑰丽奇观,展现生态之美

  《遇见最极致的中国》改变固有的视野,发现创新的新视角,以此展现中国自然景观和生态物种的奇、独、变、美,成功打造了我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案例。

  多年磨一剑

  冒险之旅打造匠心诚品

  据悉,主创团队从2019年开始,经过半年多的前期策划之后,历经2年拍摄制作,最终完成了这部《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全片过硬的品质,正是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

  他们深入林海雪原,挑战极寒之地,深陷于电池在严寒中快速掉电的困顿、冰块断裂的惊险、拍摄野生天鹅的无奈匍匐,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困境中完成摄制。有的主创走过泥石流险地,穿过白雪皑皑的山地,从寒带到热带,与蚂蝗为舞,与蜘蛛入眠,尽显对创作的热忱。

  他们走进“普若岗日大冰盖”,接二连三的高反和暴风雪不但没有让他们撤退,反而激发了斗志,抓住了窗口期完成28天历险拍摄。凭借主创们锻造成的禀性、耐性、韧性和心性,《遇见最极致的中国》才得以用鲜活、真实的纪实镜头,真挚的情怀引领更多观众关心、保护自然环境。

《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再现大自然瑰丽奇观,展现生态之美

《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再现大自然瑰丽奇观,展现生态之美

  总台《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充分体现了国家级创作和传播平台的主动担当,积极回应“生态自信”、培育“生物多样性”的国家战略,有力推动“绿色发展”,助力“绿色复苏”,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信心和动力。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3高考拉开帷幕

  • 哈尔滨:职业技能人才“比武秀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一次评估报告认为,北冰洋预计最早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
2023-06-08 09: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普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同其他行业和领域一样,做好科普工作必须立足我国国情,探索中国式科普新思维。
2023-06-08 05:20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3-06-08 04:10
珠峰是地球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高哨位,对该地区开展严格的生态保护,对中国和全世界意义都很重大。
2023-06-08 04:10
  自从进了研究所的大门,我一直做应用性很强的工作,从核武器到高能激光,其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很多,这让我体会到了大量基础学科的问题,也尤感基础研究的重要。
2023-06-08 04:10
受制于材料、工艺等原因,该水电站此前使用的大型冲击式机组核心部件转轮长期依赖进口,费用、时间成本高。
2023-06-08 09:2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论述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时,将“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
2023-06-07 04:35
健康快乐的童年是什么样?必不可少的,是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副茁壮的身板,一颗丰润的心灵……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一副副“小眼镜”,挡住了孩子们望向远方的清澈目光。
2023-06-07 04:3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进行眼健康管理。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可能会近视,成年后易于出现视疲劳,40岁之后随着调节力的生理性下降,会出现花眼,老年后由于光损害及自然衰老会出现眼睛机能减退甚至眼病损害等。
2023-06-07 04:35
孩子近视了,要不要戴眼镜?在诊疗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于青少年用眼护眼还存在不少误解,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近视了就自己注意,不戴眼镜也能康复”“戴了眼镜眼球会变形”……这些观点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023-06-07 04:35
在嘹亮的汽笛声中,中国新能源轻轨列车6日在中国中车唐山公司正式发布,也标志着中车出口阿根廷胡胡伊项目首列车成功下线。
2023-06-07 04:20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来安县,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至1945年,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等任教。
2023-06-07 04:20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指出,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2023-06-06 08:39
自4月底以来,来自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继续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战高寒、斗风雪,在珠峰地区探索自然,奋勇攀登。
2023-06-06 08:38
作为北京市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典型代表,日前在2023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发布。
2023-06-06 08:37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京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长江生态保护、噪声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成果入选。
2023-06-06 02:40
“专精特新”是名副其实的政策热词、产业热词、招商热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不仅可以加快解决一些“卡脖子”难题,还可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引擎。
2023-06-06 02:40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万哲先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5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2023-06-06 02:25
抬起针管,小心翼翼地对准部位,挤压——针管中的液体一滴一滴准确落在一件出土兵马俑的眼角。瞬间,兵马俑灰暗的眼睛,变得乌黑发亮。
2023-06-06 02:25
近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2023-06-05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