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个人冲击冬奥 张嘉豪在《家宴》中透露心路历程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一个人冲击冬奥 张嘉豪在《家宴》中透露心路历程

来源:中国网娱乐2022-02-15 17:1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万众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如约而至,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无疑成为了近几日大家热烈讨论的内容。2月13日,安徽卫视大型文化美食节目《家宴》第三季第四期,将目光集中到了一位为冬奥努力了整整十年的人身上,他就是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张嘉豪。

一个人冲击冬奥 张嘉豪在《家宴》中透露心路历程

  一个人的冬奥,一家人的牵挂

  17岁时,张嘉豪毅然转行,放弃面包师的工作,将一切精力投入滑雪运动,做一个职业运动员。没有团队保障、没有进行专业的集训,张嘉豪就这样一个人在雪地里摸爬滚打,努力了整整十年。三年前,他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冲击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

一个人冲击冬奥 张嘉豪在《家宴》中透露心路历程

  十年来,张嘉豪自己琢磨着动作技巧,独自面对这项极限运动带给他的危险和伤病,他摔断过双手、摔折过腿。面对伤病,张嘉豪也总是咬牙坚持,他的腿上有一根钢板至今未拆。虽然他拼尽全力前往各个国家参加比赛,但积分不够的他最终没能拿到冬奥会的“入场券”。他的这段追梦故事也感动了无数人。

一个人冲击冬奥 张嘉豪在《家宴》中透露心路历程

  抛弃原本安稳的工作,十年间与冰雪和伤病为伴,这样不顾一切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张嘉豪的家人是怎么接受的呢?在《家宴》节目的开头,张嘉豪父亲就透露了自己起初是不同意他去滑雪的。

  说起张嘉豪的冲击冬奥的经历,父亲红了眼眶,他在节目中第一次对儿子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担心他在滑雪的训练中受伤,更担心他未来的人生规划。对于父亲来说,儿子能够安全回家,便是他最大的满足,即便张嘉豪没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也依旧是父亲的骄傲。

一个人冲击冬奥 张嘉豪在《家宴》中透露心路历程

  而在人生规划上,细心的观众已经发现了,张嘉豪解锁了新身份——解说员,他换了一种方式参与到冬奥会的比赛中。在2月7日的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当好朋友苏翊鸣夺牌后,张嘉豪激动地说:“他为我圆梦了。”他也在2月14日和15日继续担任了单板滑雪项目的解说。

  对于张嘉豪来说,这次的冬奥追梦之旅意味着什么呢?他平静地说道:“最重要的就是我能够为我纯粹的理想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短短的一句话,是他与冬奥梦的告别,也是他坦然接受结果的态度。冬奥之旅的结束,也将是张嘉豪的一个新的开始,他说自己还会继续向着下一个目标再奋斗十年、十五年。

一个人冲击冬奥 张嘉豪在《家宴》中透露心路历程

  普通人的力量,千万人的期盼

  和张嘉豪一样,回顾本季《家宴》的几位主人公——为雅丹默默奉献直至退休的派出所所长李生寿、用一技之长改变家庭命运的厨师兄弟高景帅和高金中、替牺牲战友照顾父母24年的退伍海军廖良开,以及为理想努力拼搏的运动员张嘉豪。他们都在向观众证明着普通人身上的力量,他们身上的坚持和纯粹,像烟花般闪耀出灿烂而夺目的光芒。

  《家宴》不仅有平凡人物非凡故事,更展现了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本季节目依旧把目光聚焦到归家人的身上,跟随一个人的故事找到他们身后紧紧相依的家庭,以小篇幅内容呈现中国家庭中的深沉情感。对比前两季节目,本季节目更加深入地挖掘主人公的经历特点,全方位呈现他们与家人之间的联系,更在家宴时刻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家人之间久未碰面也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

一个人冲击冬奥 张嘉豪在《家宴》中透露心路历程

  对于背井离乡的人们来说,眼前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而背后是家庭的期盼和牵挂,家是他们最奢求的温暖,没有什么事能比与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更能抚慰心灵。每周日晚9:30,期待《家宴》第三季带来更多精彩故事。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文物局通报重要考古成果

  • 抢收、晾晒、烘干——豫南夏收一线见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作为贵州本地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把车货匹配时效从数天大幅缩减到分钟级别。
2023-05-29 10:06
早上7点半,河南省柘城县辣椒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张红霞准时来到温室大棚。
2023-05-29 10: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