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个人冲击冬奥 张嘉豪在《家宴》中透露心路历程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一个人冲击冬奥 张嘉豪在《家宴》中透露心路历程

来源:中国网娱乐2022-02-15 17:1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万众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如约而至,运动员们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无疑成为了近几日大家热烈讨论的内容。2月13日,安徽卫视大型文化美食节目《家宴》第三季第四期,将目光集中到了一位为冬奥努力了整整十年的人身上,他就是中国单板滑雪运动员张嘉豪。

一个人冲击冬奥 张嘉豪在《家宴》中透露心路历程

  一个人的冬奥,一家人的牵挂

  17岁时,张嘉豪毅然转行,放弃面包师的工作,将一切精力投入滑雪运动,做一个职业运动员。没有团队保障、没有进行专业的集训,张嘉豪就这样一个人在雪地里摸爬滚打,努力了整整十年。三年前,他为自己树立了一个目标,冲击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

一个人冲击冬奥 张嘉豪在《家宴》中透露心路历程

  十年来,张嘉豪自己琢磨着动作技巧,独自面对这项极限运动带给他的危险和伤病,他摔断过双手、摔折过腿。面对伤病,张嘉豪也总是咬牙坚持,他的腿上有一根钢板至今未拆。虽然他拼尽全力前往各个国家参加比赛,但积分不够的他最终没能拿到冬奥会的“入场券”。他的这段追梦故事也感动了无数人。

一个人冲击冬奥 张嘉豪在《家宴》中透露心路历程

  抛弃原本安稳的工作,十年间与冰雪和伤病为伴,这样不顾一切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张嘉豪的家人是怎么接受的呢?在《家宴》节目的开头,张嘉豪父亲就透露了自己起初是不同意他去滑雪的。

  说起张嘉豪的冲击冬奥的经历,父亲红了眼眶,他在节目中第一次对儿子说出了自己的担忧——担心他在滑雪的训练中受伤,更担心他未来的人生规划。对于父亲来说,儿子能够安全回家,便是他最大的满足,即便张嘉豪没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也依旧是父亲的骄傲。

一个人冲击冬奥 张嘉豪在《家宴》中透露心路历程

  而在人生规划上,细心的观众已经发现了,张嘉豪解锁了新身份——解说员,他换了一种方式参与到冬奥会的比赛中。在2月7日的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当好朋友苏翊鸣夺牌后,张嘉豪激动地说:“他为我圆梦了。”他也在2月14日和15日继续担任了单板滑雪项目的解说。

  对于张嘉豪来说,这次的冬奥追梦之旅意味着什么呢?他平静地说道:“最重要的就是我能够为我纯粹的理想做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短短的一句话,是他与冬奥梦的告别,也是他坦然接受结果的态度。冬奥之旅的结束,也将是张嘉豪的一个新的开始,他说自己还会继续向着下一个目标再奋斗十年、十五年。

一个人冲击冬奥 张嘉豪在《家宴》中透露心路历程

  普通人的力量,千万人的期盼

  和张嘉豪一样,回顾本季《家宴》的几位主人公——为雅丹默默奉献直至退休的派出所所长李生寿、用一技之长改变家庭命运的厨师兄弟高景帅和高金中、替牺牲战友照顾父母24年的退伍海军廖良开,以及为理想努力拼搏的运动员张嘉豪。他们都在向观众证明着普通人身上的力量,他们身上的坚持和纯粹,像烟花般闪耀出灿烂而夺目的光芒。

  《家宴》不仅有平凡人物非凡故事,更展现了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本季节目依旧把目光聚焦到归家人的身上,跟随一个人的故事找到他们身后紧紧相依的家庭,以小篇幅内容呈现中国家庭中的深沉情感。对比前两季节目,本季节目更加深入地挖掘主人公的经历特点,全方位呈现他们与家人之间的联系,更在家宴时刻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家人之间久未碰面也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

一个人冲击冬奥 张嘉豪在《家宴》中透露心路历程

  对于背井离乡的人们来说,眼前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而背后是家庭的期盼和牵挂,家是他们最奢求的温暖,没有什么事能比与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更能抚慰心灵。每周日晚9:30,期待《家宴》第三季带来更多精彩故事。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深圳推动智能居家适老化改造

  • 湖南蓝山:晚稻秋收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一颗来自熔融行星核心的铁陨石(左)和一颗来自原始未熔融行星的球粒陨石(右)。当人们在寻找宇宙中其他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时,了解这些挥发性物质是如何被输送到行星表面的知识将至关重要。
2024-10-12 10:01
制出清洁氢气的同时发现3D石墨烯(显微镜图)。这项研究为石墨烯的应用开辟了更多可能性,其中最为重要的用途之一是研制锂硫电池。研究团队随后意外地发现,直径仅为人头发丝千分之一的微型管阵列,在没有外加电源的情况下产生了电信号。
2024-10-12 10:00
邓秀新、刘旭、张守攻、陈温福、金宁一、张洪程、蒋剑春、包振民、张佳宝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走进黑土地,围绕粮食增产、黑土保护等关键领域开展调研。院士们边走边看,对黑龙江省农科院通过优选品种、菌肥培土、大垄密植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
2024-10-12 09:57
10月11日10时39分,我国在东风着陆场成功回收首颗可重复使用返回式技术试验卫星——实践十九号卫星。卫星搭载的植物及微生物育种载荷、自主可控和新技术验证试验载荷、空间科学实验载荷、社会公益和文化创意载荷等回收类载荷已全部顺利回收。
2024-10-12 09:56
我们身边有不少朋友爱玩电子游戏,有时为了通关甚至不惜晚睡熬夜。熬夜意味着睡眠时间大幅减少,睡眠质量严重下降,这样不仅会影响工作状态和学习效率,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2024-10-12 09:55
据最新一期《风湿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多摄入一些咖啡因,或能为心脏健康加分。为了降低心血管风险,目前医生给出的建议大都与减少炎症有关,包括少服用可的松药物、不吸烟、降低胆固醇,以及控制高血压等。
2024-10-11 10:36
近日,由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担的课题“伊春森林芬多精成分解析与释放规律”通过了科技成果评价。经查新,此前未见相关报道,该项目为全国首次对伊春森林康养功能成分的定性定量科学研究。
2024-10-11 10:17
记者10日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医学院施莽教授团队与阿里云李兆融团队将人工智能(AI)技术应用于病毒鉴定,发现了传统研究方法未能发现的病毒“暗物质”,探索了病毒学研究的新路径。
2024-10-11 10:16
有人欢呼雀跃,认为这是对科技进步的高度认可;有人忧心忡忡,担心这是否预示着人类科学家时代的衰竭。将诺贝尔奖颁发给人工智能(AI)领域的成就,并非意味着人类科学家的地位受到动摇。
2024-10-11 10:16
江俊强调,这种理论与实践交融的研究范式,能从数百万种可能的配方中迅速识别最佳组合,极大地加速了新物质的发现过程。《自然》报道也指出,AI“科学家”通过自动化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等功能,显著提高了研究效率,减少了科研成本,并加速了科学发现的进程。
2024-10-11 10:14
10月9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扬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十七届汽车轻量化大会在扬州国际展览中心开幕。
2024-10-11 10:12
数十年的一线临床经历让张丽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她看来,孩子学习困难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焦虑的家庭。自学习困难门诊开诊以来,汤欣舟时常有种无力感,孩子学习困难问题并不能在门诊治好,很多问题出现在门诊之外。
2024-10-10 10:40
《自然》9日发表的最新论文中,美国科学家团队探索了量子回路的复杂性。这些实验展示了两个阶段之间的转变:在第二个阶段即所谓“低噪声阶段”中,研究团队证实了量子计算机的计算复杂性,足以超越经典超级计算机。
2024-10-10 10:39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量子物理学家们,利用量子纠缠在原子和电子尺度上再现了一个充满不同滴答声“房间”的场景。
2024-10-10 10:37
戴维·贝克(左)、德米斯·哈萨比斯(中)和约翰·江珀(右)因在蛋白质设计和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作出的贡献荣获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为预测蛋白质结构,贝克团队2021年开发出“Rosetta折叠”模型,并被《科学》杂志评为2021年年度突破。
2024-10-10 10:33
徐纯福也表示,AI在生物、化学、医药等健康领域的潜力才刚刚崭露一角,未来还大有发展空间。徐纯福同时认为,AI对科学研究重要性日益凸显,科学家一方面要积极拥抱新的研究范式,同时也要尽量规避AI的局限性。
2024-10-10 10:32
近日,塞尔维亚与金砖国家合作组织创始人左兰·约万诺维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高度评价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并表示中国的先进技术让塞尔维亚获益匪浅,
2024-10-09 04:20
细胞衰老在胚胎发育、损伤再生、癌症和机体衰老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10-09 04:5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柳必恒等人,基于多模式固态量子存储和量子门隐形传送协议,在安徽合肥市区实现跨越7公里的非局域量子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2024-10-09 04:55
当前,各地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注重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切实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让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引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康有序构建。
2024-10-09 04: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