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圈粉的第一批观众竟然是他们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中国》圈粉的第一批观众竟然是他们

来源:北青网2022-03-03 11:3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为2020年现象级纪录片《中国》的续篇,《中国》第二季已经于2月28日登陆湖南卫视、芒果TV。相较第一季,《中国》第二季在叙事上做到了继承,带领观众穿越式体验从盛唐拐点到辛亥革命的中国历史;在美学呈现和主题表达上做到了全面提升,拓展出国产纪录片的创作新维度。

  《中国》第二季,开播后即以极致的唯美显现爆款相,并迅速引发广泛讨论。同时,还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纪录片圈粉的第一波观众,就是专业而严苛的学者专家们,他们以普通观众的角度为这部纪录片带来专业解读:从感知美到感知思想,再到作品对中国精神的充分表达,除了“好看”,更展示着一部纪录片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担当。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宋徽宗与《瑞鹤图》

  呈现独特视角之下的中国之美

  延续着第一季的创作思路,《中国》第二季的创作团队用新颖的视角为观众开启全新的中国历史时空:第一集《惊变》以李白和杜甫为讲述对象,以诗为载体,徐徐展开唐朝由盛转衰的故事;第二集《境界》,描绘了中国古代审美巅峰——宋朝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都以《中国》的豪华班底操刀,以当下最先进的电视手法一一呈现。

  大美,是观众对本季《中国》最直接的观感。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陈尚君将其称为“一部从纸上文字升腾而成的纪录片,一场声画交融的视觉视听盛宴,千年诗意流淌而成的文字,融汇成对称饱满的构图,含蓄留白的意境,处处力求彰显纯正的中国古典美学”。在前几集中,杜甫回眸中天空闪现的“安史之乱”的景象,在玉璧上大步流星踏出“冰裂”的宋徽宗,被多元民族文化点缀而成的宋朝集市……这些意蕴悠长的历史瞬间被重新唤醒,赋予观众强烈的代入感。

  《中国》第二季中极致唯美的画面,显现了主创团队创作力和想象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在观看后解读道:“在艺术呈现上结合诗意化场景还原、戏剧化角色演绎,并大胆地采用了50格拍摄的手法,在放慢的时空中带领观众凝视、体验历史,也充分展现出中国古典审美气韵生动、意犹未尽的风格,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以大写意的影像展现精美的视听风格和高超的审美价值,是《中国》第二季鲜明的创作特征。开播伊始,观众已经为该片写下点评:“很少能有一部作品如同‘写意’和‘工笔’结合一般讲述历史,太美了!”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表示:“《中国》第二季气势磅礴,充分运用了电视的丰富的影音手段,用形象写活了思想。”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院长、教授关玲则认为:作为文化纪录片,本季《中国》既有情景再现,又不拘于传统的表现形式,画面的戏剧式表演与文学叙事或交集或飘离,自由进行,让观赏思绪在历史与现实中穿梭。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忽必烈和母亲一起送别父亲拖雷

  探究中国故事内里的中国之魂

  《中国》第二季为观众提供了一次与历史邂逅的良机,这其中有古代集市里的芸芸百姓,也有将毕生抱负投射在写作里的剧作家,还有在一池深潭边凝思的王侯……在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时空里,一些关于历史的印证与反思都在那些古今相通的生活印记中生发。而中华民族的思想流变,中国历史深处的力量之源,也逐渐被描摹清晰。

  显然,观众从本季《中国》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唯美的图像。“用影像以著史,在写意中写实,全景式对焦中国历史精神谱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视听传播系主任高贵武认为,极致唯美的画面依旧是这部系列纪录片扑面而来的一大鲜明特色,但它远没有止步于此,“《中国》绝非意图于用繁杂的视听手段将历史再构成一场契合现代审美的影像奇观,而是在精心雕琢‘骨相’之美的同时,不断压实基于文化的意蕴之美。”

  《中国》第二季以10集的篇幅,从海量史料中推演出典型的历史细节,在纪录片素材的选择上,兼具了普遍性和代表性,以达到更亲近观众的目的。这部纪录片之所以让观众觉得“好看并有所思”,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和事的选择。

  李白、杜甫、张择端、王希孟、忽必烈、关汉卿、张居正、海瑞、郑和、徐光启、康熙、乾隆、张謇……尹鸿认为,将这些历史人物放置于他们所在历史,使得纪录片在创作上更为灵活而凝练,“通过解读传世作品、关键抉择和思想精华,以点带面、以点连线,彰显中华文明所体现的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传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则点赞了这部作品的“平易近人”:“没有难懂的考据,没有繁杂的叙述,只有飞扬的诗意和精彩的故事,每个人都能看懂、爱看。”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中乾隆与马嘎尔尼

  数千年来,中华文明没有断流,这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纪录片《中国》给出的这种打开历史的方式,势必将牵引着更多当代人到历史中去,探寻故事、聆听声音、汲取滋养。国人日益强大的文化自信,必然需要文化作品来梳理和彰显。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广播影视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珍认为:纪录片《中国》就是这样一部用中国古典美学传统写就的思想史,一个用极致的“中国美学”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范例。

  “通过一部作品感知中国精神,解读何以中国”,这是《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中国文化报》社编委曲晓燕在观看本季后由衷感叹:“这部纪录片播出之际,奋进的中国一步不停,继续在历史长河中划出耀眼轨迹:古都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世界;全民进入防疫的第三个年头,坚忍依然……”她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纪录片《中国》的可贵之处在于: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试图描绘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整个图景。何以中国?我们知道,我们懂得,我们前行。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加拿大野火烟尘飘至美国

  • 哈尔滨:职业技能人才“比武秀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一次评估报告认为,北冰洋预计最早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
2023-06-08 09: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普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同其他行业和领域一样,做好科普工作必须立足我国国情,探索中国式科普新思维。
2023-06-08 05:20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3-06-08 04:10
珠峰是地球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高哨位,对该地区开展严格的生态保护,对中国和全世界意义都很重大。
2023-06-08 04:10
  自从进了研究所的大门,我一直做应用性很强的工作,从核武器到高能激光,其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很多,这让我体会到了大量基础学科的问题,也尤感基础研究的重要。
2023-06-08 04:10
受制于材料、工艺等原因,该水电站此前使用的大型冲击式机组核心部件转轮长期依赖进口,费用、时间成本高。
2023-06-08 09:2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论述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时,将“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
2023-06-07 04:35
健康快乐的童年是什么样?必不可少的,是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副茁壮的身板,一颗丰润的心灵……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一副副“小眼镜”,挡住了孩子们望向远方的清澈目光。
2023-06-07 04:3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进行眼健康管理。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可能会近视,成年后易于出现视疲劳,40岁之后随着调节力的生理性下降,会出现花眼,老年后由于光损害及自然衰老会出现眼睛机能减退甚至眼病损害等。
2023-06-07 04:35
孩子近视了,要不要戴眼镜?在诊疗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于青少年用眼护眼还存在不少误解,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近视了就自己注意,不戴眼镜也能康复”“戴了眼镜眼球会变形”……这些观点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023-06-07 04:35
在嘹亮的汽笛声中,中国新能源轻轨列车6日在中国中车唐山公司正式发布,也标志着中车出口阿根廷胡胡伊项目首列车成功下线。
2023-06-07 04:20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来安县,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至1945年,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等任教。
2023-06-07 04:20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指出,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2023-06-06 08:39
自4月底以来,来自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继续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战高寒、斗风雪,在珠峰地区探索自然,奋勇攀登。
2023-06-06 08:38
作为北京市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典型代表,日前在2023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发布。
2023-06-06 08:37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京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长江生态保护、噪声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成果入选。
2023-06-06 02:40
“专精特新”是名副其实的政策热词、产业热词、招商热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不仅可以加快解决一些“卡脖子”难题,还可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引擎。
2023-06-06 02:40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万哲先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5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2023-06-06 02:25
抬起针管,小心翼翼地对准部位,挤压——针管中的液体一滴一滴准确落在一件出土兵马俑的眼角。瞬间,兵马俑灰暗的眼睛,变得乌黑发亮。
2023-06-06 02:25
近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2023-06-05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