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农村剧也有春天

来源:大众日报2022-03-10 10:0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农村题材电视剧(以下简称农村剧)不仅是洞察农村现实的艺术载体,还与中国社会的时代风貌紧密相连。透过这面镜子,可以更好地观照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状况,记录和书写农村社会转型和农民心灵嬗变的历史进程。不过,提起这几年的农村剧,除了《山海情》《经山历海》《江山如此多娇》《乡村爱情》等,能被热议的农村剧似乎寥寥无几。有人认为,数量不多、佳作凤毛麟角、文化影响力减弱是农村剧衰微的重要表现。即便上述说法未免以偏概全,却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据记者统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名单中,2021年全年,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458部16485集。其中,当代都市题材剧214部7480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46.72%和45.37%。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代农村题材剧,仅有55部1988集,分别占公示总数的12.0%和12.06%。从整体上看,都市剧占据了半壁江山,趋向主流,而农村剧的创作生产量的确偏少。

  其实,农村剧曾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便是由农民作家许可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而来。此后,展现农民与农村生活便成为电视剧的主要素材之一,诞生了一批家喻户晓的精品力作。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农村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直面当时农村的社会现实,故事生动,生活气息浓郁,斩获飞天奖、金虎奖,成为农村剧创作的一座高峰。进入新世纪,农村剧紧跟时代发展与变迁,展现乡村文明,关注三农问题,陆续推出《刘老根》《马大帅》《希望的田野》《别拿豆包不当干粮》《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乡村爱情》等剧,受到观众喜爱、收视率火爆,在荧屏留下了不少经典农民形象。

  一项学术研究调查显示,自2011年起,农村剧的生产和发行数量明显回落。虽然2014年的《马向阳下乡记》《老农民》等剧掀起了热潮,但创作活力不足,内容拓展、内涵表达和艺术探索等方面归于保守的问题,导致农村剧渐渐走到了边缘位置。从这个角度看,已经播出14部的《乡村爱情》尽管褒贬不一,却因赛道短、对手少,另辟蹊径一跃变成国民农村剧,被大众追捧,多少透露着一丝幸运。

  为何农村剧发展乏善可陈?不妨从市场和创作两个方面找找原因。首先,市场直接呈现的结果是“观众不爱看了”。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张新英认为,随着都市中产阶级的崛起,以绚丽、时尚和消费主义为特征的都市文化迅速风靡,都市中产/准中产式的家庭、职场、情场成为流行电视剧的主要叙事空间,历史、玄幻、武侠、谍战等电视剧类型也因暗中呼应和代入了观众的现实生活处境而备受青睐。自带乡土气息的农村剧,与当下流行的都市文化格格不入,观众显然失去了兴趣。再者,没有大IP加持,缺少顶流明星加盟,竞争力显得不足,农村剧的受众范围越来越窄,无法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行情惨淡。所以,为了延长生命力,《乡村爱情》必须紧跟市场潮流,不仅在打造IP方面不遗余力,在最近几部中还邀请了知名演员倪大红出演。

  另一个方面,农村剧不好拍,直接劝退了不少创作者。毋庸置疑,只有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境遇十分熟悉、深入调查,才能拍出好的农村剧。正如作家梁晓声所说,当代许多作家都出身农村,所以他们写农村生活信手拈来,好作品数不胜数。如2015年根据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毫无疑问获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费孝通先生写《江村经济》,在毗邻太湖的开弦弓村进行了五十多天的社区调查,由此开创了“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老农民》的编剧高满堂五年时间里足迹遍布六省农村,采访对象涵盖了200多人,方写出剧本。

  了解、观察农村绝非一日之功,不沉下心感受,无法触摸时代气息、捕捉微小变化,剧情便会慢慢缺乏乡土温度。这么看,想要拍好一部农村剧,对于主创人员(编剧、导演、演员)来说成本颇高,而对熟悉的都市生活,他们更加得心应手。一些农村剧创作者常以他者眼光描写乡村,靠着主观想象和任意虚构来临摹与刻画农村和农民,打造流水线的作品,缺乏基本的真实感,甚至将许多农村观众拒之门外。

  近几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成为新时代农村剧创作的新命题,跃然荧屏。特别是2021年播出的《山海情》围绕异地搬迁的艰难展开,豆瓣评分9.2。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21中国电视剧发展报告》中,它是青年观众最喜爱的国产剧之一,也是全程观看的国产剧之一。可以明确地说,当下绝非没有佳作,只不过观众在呼唤更多的好作品。我们期待农村剧的春天到来,讲好故事、说真故事、有新思想,为农民和农村留下一份最珍贵的时代记忆。朱子钰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海军四川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 大、小苏干湖:咸淡相连的高原“姊妹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