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遇冷的古装剧,少了些什么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遇冷的古装剧,少了些什么

来源:解放日报2022-03-17 10:0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这些轻量化的古装剧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因为投资“小”,忽略了制作上的精细,“小而美”是少数,“小而丑”不幸成为主流

  ■现实主义不是现实题材,它是一种创作手法,任何杰出的古装剧、家庭剧、年代剧、职场剧等,其共同点都是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古装剧应该找到历史人物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联结点,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表达一种能够穿透历史、抵达现实的现代意识

  当下的古装剧创作,似乎未能令观众感到满意。粗略统计,2021年在电视台和视频网站上播出的古装剧数量有60余部,而豆瓣评分及格以上的不足10部。被寄予厚望的一众S+级别(视频网站对于网剧的最高级别)古装剧,从年初的《上阳赋》《斗罗大陆》《有翡》《锦心似玉》《长歌行》,到暑期档的《千古玦尘》,再到岁末的《风起洛阳》《雪中悍刀行》,均徘徊于及格线上下,未能取得耀眼的成绩。其他诸多中小成本古装剧,更是口碑平庸。

  过于迷信IP的副作用已显现

  长期以来,古装剧是最受国内观众喜欢的电视剧剧种,受众基础庞大,这些年也有爆款代表作。但2021年S+级别古装剧纷纷折戟,意味着传统的“大IP+大投资+大制作+流量明星=爆款”的公式在失效。

  不难发现,前文所列举的S+级别的古装剧,几乎都改编自网络小说,只有《长歌行》是改编自漫画。譬如《斗罗大陆》改编自唐家三少的同名小说,《锦心似玉》改编自吱吱的小说《庶女攻略》,《雪中悍刀行》改编自烽火戏诸侯的同名小说……这些小说多是拥有众多读者的网文大IP,将它们改编成影视剧,天然地就具有话题量,宣发事半功倍,也自带一定数量的观众,更有可能成为爆款。出于这个原因,几年前影视圈出现了争抢网文IP的热潮。

  但过于迷信IP的副作用正显现出来。不仅仅因为不少热门网络小说本身其实颇为平庸,更致命的是,网络小说的高度模式化。譬如小说《斗罗大陆》和小说《雪中悍刀行》都属“男频”里的爽文,虽然写作者的风格不一样,但起承转合却分享着相似的“流程”:热血少年在机缘巧合之下习成绝世武功,之后少年不断打怪升级中,一次次以弱胜强,一步步逆袭成王,造福天下。这两部小说改编影视剧时的执笔编剧都是王倦(《庆余年》编剧),它们最后都有点“王倦化”了:以爽感为核心,再加上三分权谋,三分江湖,三分喜剧。无怪乎有人说,看着《雪中悍刀行》,还以为自己是在看《庆余年2》呢。

  至于那些带有仙侠和奇幻元素的古装偶像剧,谈情说爱是核心。其中仙侠剧的同质化程度最高。仙侠世界里的神啊、仙啊,都活了几千年几万年了,但他们的格局就跟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一样,恋爱大过天,几世轮回的主要精力都用来谈恋爱了。观众对《千古玦尘》态度的冷淡,映射出仙侠剧同质化的危机:“三生三世谈恋爱”也会跟“白马王子与灰姑娘”“霸道总裁爱上我”一样变得俗不可耐。

  缺乏建构更宏大更理想世界的能力

  除了面目雷同外,一些古装大剧令人失望的另一个根本症结是:虽是大制作,格局却不大。从《有翡》《斗罗大陆》到《千古玦尘》《雪中悍刀行》,“侠”都是这些剧集所要烘托的主人公品质。身在尔虞我诈、世事难料、身不由己的江湖,侠之为侠,不是他们顺应江湖规则,被江湖所同化,成为贪生怕死、唯利是图、恩怨不分的小人;侠之大者,在于为国为民,在于对正义的坚守,在于替天行道、惩恶扬善的快意恩仇,在于对绝望命运和残酷法则的反抗……

  如今的一些古装大剧,却在丢失“侠”的内核,它失去了想象和建构一个更宏大更理想的世界的能力,儿女情长比家国天下摆在更重要、更迫切的位置。如果三生三世只为恋爱,“仙侠”只有“仙”没有“侠”,如果武侠世界,都在忙着权谋和“搞笑”,那么剧集传达给观众的价值内核,也是逼仄的、狭隘的。

  大制作的古装剧以外,大多数古装剧都是小成本,足见2018年“限古令”仍在持续影响着古装剧创作,仍在持续挤压行业泡沫、遏制虚假繁荣。这两三年,古装剧每年的备案数目都不高。譬如2021年1月至11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总数为447部,古装剧仅为19部。古装剧跳出戏说、宫斗、历史虚无主义等窠臼,将更多精力投注于武侠、奇幻、仙侠、喜剧、甜宠、探案等古装题材。小而美,正成为古装剧新的追求。演员阵容上,不选最贵的,尽量选取对的;主题表达上,不追求宏大叙事、宏大框架,而在细分的主题上做到极致,既有生活化、轻量化的一面,也能由极致抵达思考的深度。

  众所周知,跟当代都市剧相比,古装剧的投资耗费往往会更大。比如古装剧需要搭几十个上百个外景,大到一座城池,小到一帘帷幔,怎么搭建、如何摆放,全都经过工作人员的精心设计,一次转场可能就得出动多辆道具车;比如人物的造型,服装和头饰是什么年代不能错乱,演员的仪态举止等也要考究……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那些经典的古装剧,背后都花费了主创者无数的时间、精力和心血。例如1987年版《红楼梦》,前后就花费了7年时间:2年研讨,2年筹备,3年拍摄。化妆造型师杨树云,当年把《红楼梦》读了7遍,成了半个红学专家,给剧里几十个演员设计出了160个造型。他谈到这段经历时说:“我看了多少古代绘画,临摹了多少作品,翻阅了多少史料与资料,吸收了多少姊妹艺术的造型精髓。现在的人,不会也不愿意下那么大的功夫,对中国五千年传统的热爱欠缺。”

  应找到历史人物与观众的情感联结点

  “小而美”的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近来,古装剧频频登上热搜的关键词是“审美降级”:布景粗糙、造型随意、道具穿越、人物言谈举止现代化……观众看不到制作方的严谨与诚意,也察觉不到古装剧应有的历史感。比如《国子监来了个女弟子》中有一个片段,女演员披着一头焦糖色还颇具蓬松感的头发,身穿白色浴袍。只看这个片段还以为是在快捷酒店呢,哪里是古代的语境?鞠婧祎在《慕南枝》中的造型与妆容,与她在《芸汐传》《漂亮书生》《如意芳霏》等剧中的扮相也几乎一样,但这些剧集的历史背景并不一样……

  这些轻量化的古装剧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因为投资“小”,忽略了制作上的精细,“小而美”是少数,“小而丑”不幸成为主流。绝大多数豆瓣评分都不及格,更有得三四分这样的惨案。为什么制作方追求“量”,不惜“烂”也要“滥”?主要还是受到视频网站策略的影响。为了留存会员,视频网站需确保有足够数量的新剧填充内容库,以至于盲目追求剧集的数量,牺牲了质量。但观众(也包括视频网站的会员)宁愿“少而精”,也不要“多却烂”。因此,古装剧的备案数目下跌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把钱都花在刀刃上,不盲目追求数量,一年多出几部古装精品剧,“小而美”“少而精”,古装剧反而能行稳致远。

  小成本古装探案剧《御赐小仵作》成为2021年国产古装剧的“年冠”,豆瓣评分8分。它并非什么大IP改编,演员也是没什么流量的新人,但凭借优秀的质量,口碑不断发酵,反而成为2021年好评度最高的古装剧。原因无他,尊重戏剧的创作规律,小成本却不忘打造精品的初衷。既然是探案剧,那么它就踏踏实实、本本分分进行探案推理,情节严谨、逻辑在线;不时通过古风小漫画为观众还原案件过程,颇具巧思;哪怕因为投资有限,服化道简略了一些,但“简略”却不“粗糙”,力争严谨准确,案件该有的美术配置不马虎,实景拍摄不抠图……剧集尊重观众的智商、尊重观众的审美,观众也不吝好评。

  知名导演郑晓龙有一个发人深省的说法:“古装剧也要有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不是现实题材,它是一种创作手法,任何杰出的古装剧、家庭剧、年代剧、职场剧等,其共同点都是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就像《人民日报》一篇评论文章写到的,“要从真实的人、事、物和客观的历史逻辑出发,通过对当下和过往两种时空的准确把握,呈现其发展轨迹和规律,触发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观照”。

  古装剧应该找到历史人物与当代观众的情感联结点,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表达一种能够穿透历史、抵达现实的现代意识。就比如《御赐小仵作》里有个桥段,当手下责怪女主角“轻信”才被骗时,男主角纠正道:“这话她父母说得,亲友说得,寻常路人说得,唯独公门之人说不得。公门人若要求百姓日防夜防,时时处处谨小慎微,那朝廷养我公门之人何用?”这就是古代民本思想的现代阐释。

  这并不是说要古代人物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而是应该意识到:古装剧不是糟粕观念的承载者,而应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精华部分与现代价值观结合起来,并予以强化凸显,让古装剧具备突破性和创新性的表达,以史为镜,观照今人。这是优秀古装剧的最高价值,亦是我们对未来古装剧的期待。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