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何以《中国》?

来源:光明网2022-03-21 15:31

  作者 杨明品

  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十集在湖南卫视黄金档首轮播出,一天一集,3月15日收官。这十天许多人准点等候播出,每集“全程无尿点”,一帧镜头都怕错过。有人说,看到结束,很是不舍,再看其他节目,竟少了些许兴趣。好节目就像盛宴,总不忍离场。这是我看《中国》的体验,去年看《中国》第一季也是这个体验。感谢《中国》主创和湖南卫视,在这个春天为全国观众奉献这样一个极品节目。《中国》两季22集,是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纪录中国”工程支持的重点节目,也是湖南卫视定位“青春中国”所创作的殿堂级创新节目。不舍之余,我们思考的是,《中国》第二季为什么让人如此着迷,《中国》又是如何攀登人文历史纪录片的顶峰?

  第一,用大历史观梳理千年思想文化脉络,探寻历史文化演进的隐秘轨迹。

  近年来历史和人文纪录片大量推出,优秀作品空前增多,成为电视节目盛景,《中国》第二季站在了这一阶段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峰顶,内涵构建上呈现出新特点。一是,用大历史观聚焦唐代到辛亥革命1500多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变革与发展。思想文化是一个时代的显著标识和基因图谱,《中国》正是由此去透视唐宋元明清到民国初年各个朝代的盛衰与剧变。过去影视作品尚无如此宏阔的创作视野和思考纵深。相对于隋以前,观众对唐宋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历史了解得更多,兴趣也更强,但《中国》的大历史观视角所呈现的景观,却充满了新知识、新发现、新故事,观众在节目中获得了更多的史实史思史识。二是《中国》引导观众回望历史长河,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感悟时代大潮与走向,通篇传达出“四个自信”。节目因此具有特别的厚重感、通透感和时代感,向观众展示出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把握思想文化脉络、获得审美感受的巨大诱惑。三是纵览历史的大写意与历史人物命运传奇的精细刻画相结合,致广大而尽精微。有如富春山居图,既有视野的宏远辽阔,又有微距的细节展现,生动而有趣,集纳正史记载和彼时亲历者日记内容,创新了历史呈现,丰盈了历史记忆。

  第二,用思想深度夯实文化类节目根基,为文化类节目植入精神筋骨,推动文化类节目站得更高。

  文化类节目特别是文化类综艺近两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各媒体机构在历史文化节目中接续创新,互相追赶,屡被超越。纪录片《中国》在这个赛道再次领先并极大推高了标杆,这个标杆就是思想深度。许多文化类节目主要是展示,有的是传统的展示,有的是新奇的演绎,有的是新技术融合再现,但绝大多数是平面呈现,多为浅表达。《中国》的独特创新是穿透平面,纵深触达,博观约取,以约御繁,约中掘深,形成了与题材高度适配的结构。一是纵向约取。中华历史悠悠数千年,何等浩淼,而《中国》以22集之制尽揽于怀,妙在抓住历朝历代主流思想文化的流变,这是中华历史一以贯之的红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薪火相传,穿越历史长廊,追根溯源,中华文化迤逦而来,一脉相承,而今发扬光大,蔚为大观。二是横向约取。一个朝代往往两三百年,文治武功,波澜壮阔,盛衰相生,如何展示一个王朝的横截面?《中国》选择一个巧妙的办法,聚焦思想文化成就的典型性、标志性人物,将彼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打开,在人物的关联中,建构起简约的历史时空,接通观众的既有历史知识,因此虽是简约,但表达和隐含的意蕴是繁富的,并潜藏着对历史规律的深思。正因为意蕴潜藏,赋予了观众沉浸思考的极大快感。比如第一集“惊变”通过李白和杜甫的人生奔突,看到大唐的由盛转衰,进而思考朝代的兴衰密码;第十集“革命”通过对孙中山救国实践的曲折和建国思索的渺远,看到近代千年变局的大戏,进而思考中华民族的灾难之源,思考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就像电视剧《觉醒年代》,纪录片《中国》凭着思想的深度,超越了绝大多数人文历史类节目,成为同类节目发展的里程碑。

  第三,强化创新力度广度效度,拓展人文历史纪录片审美境界,给予观众精神文化需求极大满足感。

  有人疑问,《中国》还是纪录片吗?如果按传统的纪录片定义,《中国》的确有太多的“不像”。但从本质看,《中国》守住了“纪实”这个根本要求,内容、人物并无虚构,那些呈现的影像和情景,不过是历史记载的影像表述,就像历史的文字表达一样。任何历史,都有主观的表达,面对不可能有影像资料的遥远过去,影像创新或许是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必然选择。事实上,情景再现已成为公认的创作手法。在我看来,《中国》的创新不在情景再现,它的艺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多种艺术手法融为一体,构建出极致的审美场景。一是极致讲究的油画式镜头和解说词的浑然一体、互相赋能。我曾自问,为什么我们反感一般的电视情景再现,而喜爱《中国》通篇的情景再现?我的理解是,《中国》的镜头借用油画般的构思与光线处理,使空镜头和人物扮演者的身影形态具有极强的表达力,这些影像有形更有神,太富美感和意蕴,就像一幅画,已成为可以独立对话的“语言”,与解说词形成了深度互文。解说词是确定性表达,而这里的影像则是暗示性和隐喻性的,两种表达融为一体,形成了强大的艺术张力,留给观众深阔的审美空间。比如第十集“革命”,其中说到身处困境的孙中山与李大钊商量联俄联共时,昏暗的室内,一束温暖的亮光打在孙中山的右脸和眼上,压抑中注入了明快。《中国》影像与解说的关系就像画作与背景介绍,也很像连环画的图画与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开创了连环画电视艺术。二是传播效果是检验纪录片艺术创新的最高标准。传播效果好,纪录片的创新就具有合理性。《中国》在艺术上的创新不是某个方面的创新,而是系统性创新。比如镜头创新,在音乐的衬托下,看到《中国》的别具深意的影像镜头,立马可进入历史的情景,就像一个经过年代洗礼的人穿越到孩童时光,引人浮想联翩。比如人物创新,《中国》中的人物扮演角色没有台词,全靠体态语言和面部神情,极见功力和代入感,李雪健扮演乾隆就是靠体态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在节目中,人物的一个背影都引人思考,这样的表演很耐看,甚至让人忽略了解说。比如诗画气质,《中国》形成了特殊的审美风格,就是诗画与影像融合,是音诗画风格的纪录片。诗化是作品与观看者互相作用共同完成的,作品的诗性表达和意境营造是基础。《中国》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历史充满深情,但也有冷峻的思考,前者酿为诗情,后者酿为哲思。比如“臣子”一集,通过对张居正和海瑞两个历史人物的讲述,描绘出封建王朝的思想与政治文化的交织与分支,演绎了封建时代文人的信念与理想、命运与选择、情怀与修为,以及祸福相依的人生哲理,宛如一曲历史星空的长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人民是历史的主角,思想是历史的花朵,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实现了对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的精彩呈现,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经典案例和新高峰。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内蒙古通辽:两千万亩玉米春耕正当时

  • 河北卢龙: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