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何以《中国》?

来源:光明网2022-03-21 15:31

  作者 杨明品

  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十集在湖南卫视黄金档首轮播出,一天一集,3月15日收官。这十天许多人准点等候播出,每集“全程无尿点”,一帧镜头都怕错过。有人说,看到结束,很是不舍,再看其他节目,竟少了些许兴趣。好节目就像盛宴,总不忍离场。这是我看《中国》的体验,去年看《中国》第一季也是这个体验。感谢《中国》主创和湖南卫视,在这个春天为全国观众奉献这样一个极品节目。《中国》两季22集,是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纪录中国”工程支持的重点节目,也是湖南卫视定位“青春中国”所创作的殿堂级创新节目。不舍之余,我们思考的是,《中国》第二季为什么让人如此着迷,《中国》又是如何攀登人文历史纪录片的顶峰?

  第一,用大历史观梳理千年思想文化脉络,探寻历史文化演进的隐秘轨迹。

  近年来历史和人文纪录片大量推出,优秀作品空前增多,成为电视节目盛景,《中国》第二季站在了这一阶段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峰顶,内涵构建上呈现出新特点。一是,用大历史观聚焦唐代到辛亥革命1500多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承、变革与发展。思想文化是一个时代的显著标识和基因图谱,《中国》正是由此去透视唐宋元明清到民国初年各个朝代的盛衰与剧变。过去影视作品尚无如此宏阔的创作视野和思考纵深。相对于隋以前,观众对唐宋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历史了解得更多,兴趣也更强,但《中国》的大历史观视角所呈现的景观,却充满了新知识、新发现、新故事,观众在节目中获得了更多的史实史思史识。二是《中国》引导观众回望历史长河,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感悟时代大潮与走向,通篇传达出“四个自信”。节目因此具有特别的厚重感、通透感和时代感,向观众展示出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把握思想文化脉络、获得审美感受的巨大诱惑。三是纵览历史的大写意与历史人物命运传奇的精细刻画相结合,致广大而尽精微。有如富春山居图,既有视野的宏远辽阔,又有微距的细节展现,生动而有趣,集纳正史记载和彼时亲历者日记内容,创新了历史呈现,丰盈了历史记忆。

  第二,用思想深度夯实文化类节目根基,为文化类节目植入精神筋骨,推动文化类节目站得更高。

  文化类节目特别是文化类综艺近两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各媒体机构在历史文化节目中接续创新,互相追赶,屡被超越。纪录片《中国》在这个赛道再次领先并极大推高了标杆,这个标杆就是思想深度。许多文化类节目主要是展示,有的是传统的展示,有的是新奇的演绎,有的是新技术融合再现,但绝大多数是平面呈现,多为浅表达。《中国》的独特创新是穿透平面,纵深触达,博观约取,以约御繁,约中掘深,形成了与题材高度适配的结构。一是纵向约取。中华历史悠悠数千年,何等浩淼,而《中国》以22集之制尽揽于怀,妙在抓住历朝历代主流思想文化的流变,这是中华历史一以贯之的红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千年薪火相传,穿越历史长廊,追根溯源,中华文化迤逦而来,一脉相承,而今发扬光大,蔚为大观。二是横向约取。一个朝代往往两三百年,文治武功,波澜壮阔,盛衰相生,如何展示一个王朝的横截面?《中国》选择一个巧妙的办法,聚焦思想文化成就的典型性、标志性人物,将彼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打开,在人物的关联中,建构起简约的历史时空,接通观众的既有历史知识,因此虽是简约,但表达和隐含的意蕴是繁富的,并潜藏着对历史规律的深思。正因为意蕴潜藏,赋予了观众沉浸思考的极大快感。比如第一集“惊变”通过李白和杜甫的人生奔突,看到大唐的由盛转衰,进而思考朝代的兴衰密码;第十集“革命”通过对孙中山救国实践的曲折和建国思索的渺远,看到近代千年变局的大戏,进而思考中华民族的灾难之源,思考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就像电视剧《觉醒年代》,纪录片《中国》凭着思想的深度,超越了绝大多数人文历史类节目,成为同类节目发展的里程碑。

  第三,强化创新力度广度效度,拓展人文历史纪录片审美境界,给予观众精神文化需求极大满足感。

  有人疑问,《中国》还是纪录片吗?如果按传统的纪录片定义,《中国》的确有太多的“不像”。但从本质看,《中国》守住了“纪实”这个根本要求,内容、人物并无虚构,那些呈现的影像和情景,不过是历史记载的影像表述,就像历史的文字表达一样。任何历史,都有主观的表达,面对不可能有影像资料的遥远过去,影像创新或许是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必然选择。事实上,情景再现已成为公认的创作手法。在我看来,《中国》的创新不在情景再现,它的艺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多种艺术手法融为一体,构建出极致的审美场景。一是极致讲究的油画式镜头和解说词的浑然一体、互相赋能。我曾自问,为什么我们反感一般的电视情景再现,而喜爱《中国》通篇的情景再现?我的理解是,《中国》的镜头借用油画般的构思与光线处理,使空镜头和人物扮演者的身影形态具有极强的表达力,这些影像有形更有神,太富美感和意蕴,就像一幅画,已成为可以独立对话的“语言”,与解说词形成了深度互文。解说词是确定性表达,而这里的影像则是暗示性和隐喻性的,两种表达融为一体,形成了强大的艺术张力,留给观众深阔的审美空间。比如第十集“革命”,其中说到身处困境的孙中山与李大钊商量联俄联共时,昏暗的室内,一束温暖的亮光打在孙中山的右脸和眼上,压抑中注入了明快。《中国》影像与解说的关系就像画作与背景介绍,也很像连环画的图画与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开创了连环画电视艺术。二是传播效果是检验纪录片艺术创新的最高标准。传播效果好,纪录片的创新就具有合理性。《中国》在艺术上的创新不是某个方面的创新,而是系统性创新。比如镜头创新,在音乐的衬托下,看到《中国》的别具深意的影像镜头,立马可进入历史的情景,就像一个经过年代洗礼的人穿越到孩童时光,引人浮想联翩。比如人物创新,《中国》中的人物扮演角色没有台词,全靠体态语言和面部神情,极见功力和代入感,李雪健扮演乾隆就是靠体态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在节目中,人物的一个背影都引人思考,这样的表演很耐看,甚至让人忽略了解说。比如诗画气质,《中国》形成了特殊的审美风格,就是诗画与影像融合,是音诗画风格的纪录片。诗化是作品与观看者互相作用共同完成的,作品的诗性表达和意境营造是基础。《中国》对中华民族的人文历史充满深情,但也有冷峻的思考,前者酿为诗情,后者酿为哲思。比如“臣子”一集,通过对张居正和海瑞两个历史人物的讲述,描绘出封建王朝的思想与政治文化的交织与分支,演绎了封建时代文人的信念与理想、命运与选择、情怀与修为,以及祸福相依的人生哲理,宛如一曲历史星空的长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人民是历史的主角,思想是历史的花朵,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实现了对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的精彩呈现,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经典案例和新高峰。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文物局通报重要考古成果

  • 抢收、晾晒、烘干——豫南夏收一线见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作为贵州本地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把车货匹配时效从数天大幅缩减到分钟级别。
2023-05-29 10:06
早上7点半,河南省柘城县辣椒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张红霞准时来到温室大棚。
2023-05-29 10: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