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现实主义有温度,《心居》叙写沪上家庭故事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现实主义有温度,《心居》叙写沪上家庭故事

来源:光明网2022-03-21 17:11

  以“房”为起点,围绕着姑嫂关系的主轴探析家庭故事。《心居》用新海派题材、细腻的女性视角,实现了对时代生活的一次扩写,也用现实主义将家庭剧的表达进一步拓宽。

  新海派故事,扩写中国式家庭

  从繁华的现代化高楼到锱铢必较的市井,生存的各种形态如同鳞次栉比的房屋,在上海交错共存。《心居》的故事便发生于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剧集的切入是顾家的买房故事,而由“房”投射出的,是当代的海派家庭图鉴,饱含着复杂的人性和世情。

  “在上海,即便是我这样一个天天买汰烧的外地媳妇,都懂得房子是一个人的脸面。”《心居》的主线是上海大家庭的买房故事。在对都市家庭进行解构时,剧集从姑嫂关系的新颖视角予以观察,用阶层差异酝酿戏剧化冲突。

  一边是买菜做饭、照顾一家老小的琐碎日常,一边是工作、瑜伽、有房有车的精致生活。外地人与本地人、全职太太与事业女性、市井生活与小资腔调,《心居》在冯晓琴、顾清俞这对姑嫂的鲜明对比中徐徐展开。开篇定调截然不同的两人,在顾家这个大家庭中相遇和共存,观念、阶层等方面差异让大大小小的矛盾贯穿其中。

  在这样一个有着多元设定的海派家庭里,让观众看到了情感在中国式家庭中的密切连接。冯晓琴为了孩子读书的学区房;父亲对女儿顾清俞斥巨资购二房的不解、对儿子顾磊买房的资助;从安排工作到调解夫妻争吵,姐姐顾清俞给予弟弟顾磊各方面的帮助。在琐碎日常中,叙写真实的代际关系与亲情羁绊。

  事业有成的“阿姐”是家庭关系的纽带,占据绝对的话语权;没有直接经济来源的冯晓琴看似被动,却在小家庭的运作中不可或缺。社会身份在家庭中既有投射,也有转换,其中的情感碰撞饶有趣味,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以具象化的“居”,透视都市人的“心”

  “买什么样的房子,就是什么样的人”是冯晓琴的开篇独白。而在剧中,房子折射着上海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在居住意义之外,更是“身份”的证明。

  房子催生出的故事啼笑皆非、悲喜交加,然而房子对应的“家之所居”,其实是具象化的“心之所栖”。剧中人对房子的诉求,折射着都市生活方方面面的精彩与困境。《心居》透过与房子有关的各式行为,探析的是都市人的内心所需。

  外来媳妇冯晓琴渴望在上海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买房”对她来说才是真正的“安家”;对在上海土生土长的顾清俞而言,房子意味着生活品质,也不失为一种投资;对拥有十几套房产的“暴发户”展翔来说,房子是能带来财富的资产;背负巨额债务的施源,只能窘迫地蜗居在老弄堂,感慨世事无常。剧集以“房”为连接点,将关系图谱层层铺开。

  剧集通过都市群像看尽人间百态,其中的女性形象现代而多元。“新上海人”冯晓琴是从小城镇来到大城市打拼的“沪漂”缩影,丈夫意外去世后,从家庭主妇变为单亲妈妈的她,凭着过人的坚韧,开始探索自我价值;顾清俞是新时代都市女性的代表,她坚强独立,为自己营造安全感,对感情抱有幻想的她,在闪婚闪离后重塑认知;文化程度不高的冯茜茜一边打着零工,一边等待机会。

  表面因为居所导致的戏剧冲突,实际上是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于身份象征的挣扎,以及来自事业和家庭的双重重担。《心居》将差异化群体浓缩于一个家庭,展现着中国社会的一个立面,在家的温情氛围中,上演都市人的自我成长与自我救赎。

  品质国民剧:现实主义笔触深化时代共情

  作为又一现实主义力作,《心居》以社会的真实镜像带来共鸣,也用剧中人的选择,给予冰冷现实柔和解答。

  剧集的背景和情节写实,视觉和叙事也风格平实。一手房、二房购房政策、摇号、房屋置换等细节构建真实感;剧情穿插着小打小闹的日常,也有人生境遇的大起大落;海清、童瑶等实力派演员的熟稔演技,将上海普通人的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

  “凭我们的努力,还怕没有好日子过啊。”《心居》的故事淋漓,底色却仍存温暖。剧中人身处生活泥沼仍孜孜不倦努力的故事,是对现实苦楚的纾解,也抚慰鼓舞着当代都市人的心。从家庭聚焦到个体,再延伸出由小人物透视大时代,剥茧抽丝地深化共情。

  今年伊始的两部家庭剧,无论是紧扣“买房”这一新时代民生问题的《心居》,还是再现半世纪中国百姓生活史《人世间》,都对“家”处以深邃解读。回溯近年具有国民影响力的剧作,可以看到“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在现实主义题材剧中的持续深化,由此带来品质与关注度的双提升。

  去年的《山海情》《大江大河2》与今年的《人世间》,在岁月变革中共叙家国;《我在他乡挺好的》《爱很美味》《理想之城》《心居》则捕捉当下都市人的真实样貌,越来越多的剧集也开始以“她”视角观照社会现实。这些现实主义力作,不变的是对基层小人物的细腻聚焦。让宏观主题得以微观表达,也让时代题材与普通人有了更深入的连结。

  随着剧集制作水平的逐步提高,文艺创作也亟待新的思考。有品质、有深度、有共情的现实主义剧集正以与时俱进的面貌出现在观众视野。我们期盼能看到更多有时代意蕴的高品质国民剧,将不同年代的国人画像持续扩充。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标识发布

  •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