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现实主义有温度,《心居》叙写沪上家庭故事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现实主义有温度,《心居》叙写沪上家庭故事

来源:光明网2022-03-21 17:11

  以“房”为起点,围绕着姑嫂关系的主轴探析家庭故事。《心居》用新海派题材、细腻的女性视角,实现了对时代生活的一次扩写,也用现实主义将家庭剧的表达进一步拓宽。

  新海派故事,扩写中国式家庭

  从繁华的现代化高楼到锱铢必较的市井,生存的各种形态如同鳞次栉比的房屋,在上海交错共存。《心居》的故事便发生于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剧集的切入是顾家的买房故事,而由“房”投射出的,是当代的海派家庭图鉴,饱含着复杂的人性和世情。

  “在上海,即便是我这样一个天天买汰烧的外地媳妇,都懂得房子是一个人的脸面。”《心居》的主线是上海大家庭的买房故事。在对都市家庭进行解构时,剧集从姑嫂关系的新颖视角予以观察,用阶层差异酝酿戏剧化冲突。

  一边是买菜做饭、照顾一家老小的琐碎日常,一边是工作、瑜伽、有房有车的精致生活。外地人与本地人、全职太太与事业女性、市井生活与小资腔调,《心居》在冯晓琴、顾清俞这对姑嫂的鲜明对比中徐徐展开。开篇定调截然不同的两人,在顾家这个大家庭中相遇和共存,观念、阶层等方面差异让大大小小的矛盾贯穿其中。

  在这样一个有着多元设定的海派家庭里,让观众看到了情感在中国式家庭中的密切连接。冯晓琴为了孩子读书的学区房;父亲对女儿顾清俞斥巨资购二房的不解、对儿子顾磊买房的资助;从安排工作到调解夫妻争吵,姐姐顾清俞给予弟弟顾磊各方面的帮助。在琐碎日常中,叙写真实的代际关系与亲情羁绊。

  事业有成的“阿姐”是家庭关系的纽带,占据绝对的话语权;没有直接经济来源的冯晓琴看似被动,却在小家庭的运作中不可或缺。社会身份在家庭中既有投射,也有转换,其中的情感碰撞饶有趣味,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以具象化的“居”,透视都市人的“心”

  “买什么样的房子,就是什么样的人”是冯晓琴的开篇独白。而在剧中,房子折射着上海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在居住意义之外,更是“身份”的证明。

  房子催生出的故事啼笑皆非、悲喜交加,然而房子对应的“家之所居”,其实是具象化的“心之所栖”。剧中人对房子的诉求,折射着都市生活方方面面的精彩与困境。《心居》透过与房子有关的各式行为,探析的是都市人的内心所需。

  外来媳妇冯晓琴渴望在上海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买房”对她来说才是真正的“安家”;对在上海土生土长的顾清俞而言,房子意味着生活品质,也不失为一种投资;对拥有十几套房产的“暴发户”展翔来说,房子是能带来财富的资产;背负巨额债务的施源,只能窘迫地蜗居在老弄堂,感慨世事无常。剧集以“房”为连接点,将关系图谱层层铺开。

  剧集通过都市群像看尽人间百态,其中的女性形象现代而多元。“新上海人”冯晓琴是从小城镇来到大城市打拼的“沪漂”缩影,丈夫意外去世后,从家庭主妇变为单亲妈妈的她,凭着过人的坚韧,开始探索自我价值;顾清俞是新时代都市女性的代表,她坚强独立,为自己营造安全感,对感情抱有幻想的她,在闪婚闪离后重塑认知;文化程度不高的冯茜茜一边打着零工,一边等待机会。

  表面因为居所导致的戏剧冲突,实际上是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于身份象征的挣扎,以及来自事业和家庭的双重重担。《心居》将差异化群体浓缩于一个家庭,展现着中国社会的一个立面,在家的温情氛围中,上演都市人的自我成长与自我救赎。

  品质国民剧:现实主义笔触深化时代共情

  作为又一现实主义力作,《心居》以社会的真实镜像带来共鸣,也用剧中人的选择,给予冰冷现实柔和解答。

  剧集的背景和情节写实,视觉和叙事也风格平实。一手房、二房购房政策、摇号、房屋置换等细节构建真实感;剧情穿插着小打小闹的日常,也有人生境遇的大起大落;海清、童瑶等实力派演员的熟稔演技,将上海普通人的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

  “凭我们的努力,还怕没有好日子过啊。”《心居》的故事淋漓,底色却仍存温暖。剧中人身处生活泥沼仍孜孜不倦努力的故事,是对现实苦楚的纾解,也抚慰鼓舞着当代都市人的心。从家庭聚焦到个体,再延伸出由小人物透视大时代,剥茧抽丝地深化共情。

  今年伊始的两部家庭剧,无论是紧扣“买房”这一新时代民生问题的《心居》,还是再现半世纪中国百姓生活史《人世间》,都对“家”处以深邃解读。回溯近年具有国民影响力的剧作,可以看到“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在现实主义题材剧中的持续深化,由此带来品质与关注度的双提升。

  去年的《山海情》《大江大河2》与今年的《人世间》,在岁月变革中共叙家国;《我在他乡挺好的》《爱很美味》《理想之城》《心居》则捕捉当下都市人的真实样貌,越来越多的剧集也开始以“她”视角观照社会现实。这些现实主义力作,不变的是对基层小人物的细腻聚焦。让宏观主题得以微观表达,也让时代题材与普通人有了更深入的连结。

  随着剧集制作水平的逐步提高,文艺创作也亟待新的思考。有品质、有深度、有共情的现实主义剧集正以与时俱进的面貌出现在观众视野。我们期盼能看到更多有时代意蕴的高品质国民剧,将不同年代的国人画像持续扩充。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文物局通报重要考古成果

  • 抢收、晾晒、烘干——豫南夏收一线见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题:透视科普“网红”现象:教授、院士纷纷“破圈”,吸引百万粉丝……科普“网红”李永乐表示,应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切实增强科普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
2023-05-31 16:34
这是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也是空间站三舱在“T”字构型下实施的首次径向交会对接任务。相较于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实施的径向交会对接任务,此次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交会对接有着不一样的难度——
2023-05-31 10:43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来自美国和英国的8位人工智能(AI)专家就这项技术在未来10年将如何改变人们生活进行了预测。这些专家表示,到2030年,AI可以照顾老人、制作电影、授课、提升经济、帮助解决能源危机等。
2023-05-31 10:36
2023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30日举行。“夸父一号”卫星在轨获得国际一流太阳硬X射线图像等系列成果、通用视觉大模型SegGPT、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钠离子电池、新一代人造太阳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正式发布。
2023-05-31 10:35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3-05-31 10:34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
2023-05-31 10:28
对话》杂志报道称,地震气枪产生的声音会导致附近动物永久性听力丧失、组织损伤甚至死亡。海军声呐的使用还与加勒比海、欧洲和东亚的几种鲸鱼大规模搁浅有关。
2023-05-30 10:24
通过产业化运作,培育或支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市种业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2023-05-30 10:23
在29日召开的2023中关村论坛“第三极环境与地球系统科学”论坛上,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院士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6年来,科考队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取得了十大重要进展。
2023-05-30 10:18
2023中关村论坛上,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新突破集中亮相,城市超级算力中心、自动驾驶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23-05-30 10:14
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2023-05-30 10:12
记者29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2023-05-29 19:41
最初,研究人员考虑了糖皮质激素直接作用于免疫细胞的可能,即免疫细胞通过释放引起炎症的分子作出反应。
2023-05-29 10:17
云手机通过在云端虚拟出手机操作系统,将本地的存储、计算、渲染全部迁移到云上,操作系统以及各种应用均运行在云端,以实现硬件与性能的解耦。科技日报记者从北京移动了解到,相比实体手机,中国移动云手机有4个方面的提升。
2023-05-29 10:16
1985年,我硕士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长沙矿山研究院工作。经过4年不懈努力,2003年,我主持研发的我国首台深海浅层岩芯取样钻机问世,中国人终于用自己的深海钻机,在太平洋洋底打出了第一个孔。
2023-05-29 10:09
作为贵州本地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创新,把车货匹配时效从数天大幅缩减到分钟级别。
2023-05-29 10:06
早上7点半,河南省柘城县辣椒育苗基地工作人员张红霞准时来到温室大棚。
2023-05-29 10:04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