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职场综艺作为近年来各平台普遍发力的热门,此前已经展示了多种职业类型,而新一季《初入职场的我们》选择以“法医”破题,表现出了和以往节目的差异。在这样一个硬核选题背后,节目并未对职业背景下的“精英淘杀”做过多落笔,而是踏踏实实地呈现了行业从知识到精神传承的各个层面,真实地向观众展现了“为生者权,为死者言”的法医群像。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里感受到公平正义”,法医的坚守和信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为理想发光发热的真实的人。他们维护个体的尊严,更维护着国家的司法尊严,在人民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的当下,用自己的力量成为时代的奉献者和守护者。
这与观众希望内容传递正能量和正向价值的需求是一致的。以话题性与社会价值性深度结合的职业切入,《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通过一群平凡的人与不平凡的事业,让综艺观众完成与时代的对话。
硬核选题,温柔落笔,书写时代的奉献者与守护者
你愿意和法医握手吗?在第一期节目里,曾创作《法医秦明》系列的秦明回忆起写书的动机,刚参加法医工作的时候他曾在社交软件上被人拉黑、因为“晦气”被拒绝握手。想让更多人看到法医是怎样一群人,是秦明开始写作的想法,也是《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的关键主旨。
许多观众往往由美剧、港剧等文艺作品了解法医,他们似乎是一群穿着白大褂、一眼洞察案件真相的“神探”。但《初入职场的我们》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法医到底做着怎样的工作:是单次解剖长达三小时的辛苦,是“程序上的问题是最大的事情”、确保证据有效性的严谨,更要克服个人心理和生理以及外在工作环境的各种困难。通过节目,观众得以看到法医职业的更多面。
选题的硬核,通过扎实的讲述方式得以实现,在节目里具体表现为场景和人。
场景一方面是考核中模拟案件进行详实的场景还原,展示了法医工作的实际状态与特殊性,如夏季野营中全身赤裸倒在水坑里的女尸,死因居然会是冻死,真实案件远比小说更扑朔迷离,而节目以纪实感和沉浸感,真正让观众理解了法医工作的专业性和更多能力要求;另一方面,实习生们参与实际调查,以真实记录再现了法医工作的难度,节目第二期特别介绍了“水警法医”这一特殊群体,工作环境和条件都更加艰苦,却仍然能日复一日地坚持。
是什么人在完成这些工作?《初入职场的我们》所呈现的法医群像告诉我们,“最后一个与死者对话“的是一群普通人,却完成了不普通的工作。
节目中汇聚了法医界老、中、青多代从业者。有新中国第一代法医工作者周文镛等教科书中的人物,也有从业近40年的实习生导师刘良和周亦武;而“初入职场”的徐梓童、屈轶龄等五位实习生,正在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为法医行业的未来积蓄力量。
而在表现硬核的职业群像时,节目却有着非常温柔的落笔。每次解剖时尽可能保证面部的完好、强调生物检材获取的高效原则,法医职业的温度具体到了每一个工作细节当中,也成为节目传递的深切人文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民权利的维护,让观众真正理解了法医“为生者权,为死者言”的责任与使命。
从“看到”到“得到”,职场综艺的时代新使命
通过《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的职业选择,职业综艺进一步突出了对法医这一偏小众职业本身的介绍和认同。这种转变的价值可以概括为“看到”和“得到”。
“看到”就是前文所展现的节目对法医职业从整体到细节的多面呈现,让观众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和走近从业者,并了解包括水警法医这样的细分职业,让这些奉献者被了解、被认可。
“得到”则是通过职业的共性与特性让观众有获得感。从共性来说,法医也是一份工作,几位实习生一点点适应行业环境、获得实践经验的过程,让观众在这份有着高要求的行业里同样能获得亲切感和认同感;行业前辈的引领和帮助,也为实习生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刘良会在去现场的路上帮实习生们熟悉案情,周亦武也会鼓励内向的向琴琴主动提问。
在这些“好老师”们身上,精神的传承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这就体现了法医职业的特性,更强调社会奉献和大众服务,需要信念感和热爱。89岁高龄的周文镛老先生为后辈写下长达3页的期盼,是言传;鉴定科医生朱英芝斩钉截铁地告知当事人“我能保证公平公正”,是身教。
在他们身上,观众或可想象法医行业代代传承的历程,明白这份职业精神为何能历久弥新,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一块基石。
作为职场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目前的热度不仅表现在行业呈现的踏实,更表现为对行业的敬畏和共情,与观众共同建立起行业意义、精神和价值观的深度认同。从“看到”到“得到”,《初入职场的我们•法医季》进一步强调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捕捉时代与市场需求实现新要求与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