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国产历史剧回归正剧范儿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国产历史剧回归正剧范儿

来源:北京日报2022-04-14 10:56

  讲述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成长史的电视剧《山河月明》目前正在北京卫视热播,作为近年来市场少见的历史剧类型,它的厚重大气让人眼前一亮,也收获了良好口碑。历史剧回归正剧,既符合政策导向,又顺应了当下观众的口味需求。

  执行长度新规压缩虚构情节

  单从剧作品质来看,《山河月明》叙事风格沉稳扎实,服化道准确精致,演员普遍演技在线,应该算得上是一部水准线以上的作品。伴随着剧情深入,不少观众发现,《山河月明》中刻意为主角朱棣增加了一条蒙古公主的故事线,按照往常的叙事逻辑,这个意外闯入的角色身上应该有不少戏份。可是蒙古公主的出现莫名其妙,在故事里和朱棣也没有产生太多交集,这条人物线变得没头没脑。

  此外,根据该剧的拍摄记录来看,原定80集的长度在正式播出后仅仅保留了45集。这种大幅的改动可能源于近两年国内对于电视剧的长度有了新的规定。2019年,国产剧集数不得超过40集的新规开始生效,过去动辄五六十集、七八十集的长剧不再符合播出标准。拍摄于2018年的《山河月明》,按照原定长度自然也不符合要求,要压缩一半的内容就势必需要对剧情做出取舍。

  如果查阅历史就会发现,朱棣本人的感情生活中并没有蒙古公主这样的人物存在,历史上朱棣与徐皇后情意深重而传为佳话。因此,《山河月明》中关于蒙古公主的戏份在原本的故事中就属于虚构情节,删减的原因自然也可以理解。

  正剧量少难产戏说又遭诟病

  这几年来,国产剧市场似乎很少见到历史剧的身影。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官网上发布的“2021年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名单一览”统计,2021年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中,各类型剧共498部,古代题材剧只有15部,且大都为“古代传奇题材”。这意味着,像《山河月明》这样被列入“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的历史正剧,在2021年更是少数中的少数。

  在剧评人杨文山看来,历史正剧的生产量相对较少,与这一题材本身的创作生产规律相关。“一方面,国产剧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历朝历代帝王的故事几乎都被翻来覆去地讲过了,在题材广度上很难找到新意。另一方面,从深度来看,历史正剧有过《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这样的巅峰作品出现,后来者想要超越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既是历史学家又是编剧的,除了刘和平,几乎找不到第二个。”

  因历史剧正剧生产困难,更为市场化的历史戏说剧就成了新方向。从早年间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到后来把历史剧与偶像剧结合的古装历史剧,各个朝代的皇后、帝王都被历史剧以大女主、大男主的方式解读,几乎每次播出都会受到观众的指摘。这类剧集被认为剧情过于悬浮,与历史不符,有误导之嫌,在过于泛滥后也直接导致了历史剧近几年来的过审困难。杨文山透露,这几年来,带有虚构情节的历史剧都会被要求进行架空处理,因此就摆脱了传统的历史正剧表达,而变得更加商业化,能够符合播出标准的历史正剧就更加稀少了。

  表达方式创新再赢观众心

  尽管可能存在剧情衔接的问题,但是《山河月明》至少保证了正剧的表达方式,从该剧播出后收获的口碑反响来看,也给国产历史正剧带来了一些希望。根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还有不少历史正剧处于待播状态。

  这批历史剧涵盖了汉、唐、北宋、明、清等多个历史朝代,如聚焦唐初贞观盛世的《天下长安》,展现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的《大汉赋》。除了帝王故事,也有著名历史人物的传记史,如讲述宋代著名中医王唯一后代王陵直故事的《大中医》,讲述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故事的《阳明传》,还有展示能人异士乃至小人物生活的作品,如《显微镜下的大明》《广州十三行》《天下长河》《人生若如初见》等。

  前两年,虽然属于架空历史,但在表达上有明显创新的《长安十二时辰》在播出后广获赞誉,也让历史剧的观众缘和市场价值得到了提升。在豆瓣网上,《大秦帝国》系列历史剧的评分始终居于高位,从2009年起开始播出的系列剧,虽然四五年才推出一部新剧,但观众口碑始终维持在8分以上。待播剧中,《天下长安》《大汉赋》《人生若如初见》等剧的呼声也一直很高。

  历史正剧已经摆脱了过去死气沉沉、被年轻观众所抛弃的收视困境,目前已养成了一批能够欣赏正剧表达方式的观众群体。正在生产的历史正剧,或许应该抓住新的时代机遇,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注重表达创新,再创历史正剧新的辉煌。李夏至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主持中俄蒙元首第七次会晤

  • 习近平会见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点击羽绒服胸前的按钮,2秒即可速热,实现四档温度调节……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现场,一款造型时尚的智能温控羽绒服吸引不少观展者驻足围观。
2025-09-02 10:23
当地时间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的全球创新指数(GII)集群研究将风险资本交易活动作为一项新指标。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行榜于2017年创设,通过三项核心指标,识别世界级创新活动在当地的集中程度。
2025-09-02 10:21
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昨起实施。为保障新国标在本市顺利推行,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为保障新国标平稳落地实施,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监督抽检,保障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安全。
2025-09-02 10:18
会空翻、格斗,能叠衣、调饮,善聊天、“思考”……前不久举行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类机器人本领“进化”、各显神通,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如今,从旅游出行的智能助手,到工厂培训的“最强大脑”,再到装备升级的有力支撑,人工智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025-09-02 10:15
零碳园区的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节能降碳,光靠“外套保温”不够,在园区地上、地下,还有“血液循环”系统来“保持恒温”。
2025-09-02 10:15
在这条新的赛道上,中国青年正在奋力奔跑。
2025-09-02 09:59
记者近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围绕《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部门将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具体来看,一方面将围绕《意见》提出的6大行动若干重点行业领域,分别制定“人工智能+”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各行业目标任务、重点方向和工作举措。
2025-09-01 09:56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
2025-09-01 09:55
生产车间里,抽气泵凹槽上蒸汽弥漫,极细的金属导体经过氯化液处理,三次涂漆后,再附上绝缘漆膜,最终制成直径仅0.012毫米的成品电磁线。 银西产业园甘肃康视达隐形眼镜有限公司的厂房内,智能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2025-09-01 09:53
江南大学是一所以轻工特色见长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发酵工程学科凭借深厚的学科积淀和前瞻性布局,成功跻身国家“A+”学科行列。学校与发酵行业龙头企业共建16个联合研究中心,聘请16名教授级高工和国家级科创人才担任工程技术导师,推动研究生深入产业一线。
2025-09-01 09:52
在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山东赛区比赛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参赛队共荣获10项金奖、1项银奖。 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焊接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突出在特种环境、特种材料以及特种结构方面的焊接技术及装备制造研究。
2025-09-01 09:51
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正从“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
2025-08-29 09:40
中国科幻完成了从文学、影视到互动娱乐的全产业链突破,步入业态融合与创新驱动的关键阶段。科幻阅读作为科幻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需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5-08-29 09:38
作为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拥有生命的天体,地球宜居性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2025-08-29 09:35
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华北雨季已持续55天,较常年雨季长度(30天)明显偏长。截至8月25日,华北雨季监测区累计雨量较雨季常年值偏多131%。
2025-08-29 09:18
8月29日是七夕节,在古代神话中,牛郎和织女因为被天上的银河隔开,只有在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才能通过鹊桥相会。那么,银河到底有多宽?
2025-08-29 09:17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2025-08-28 09:47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2025-08-28 09:47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2025-08-28 09:45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举国体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2025-08-28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