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发明让乡村更美好,《我爱发明》助力智慧农业“向未来”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发明让乡村更美好,《我爱发明》助力智慧农业“向未来”

来源:光明网2022-06-17 09:28

  机器人播种、无人机施肥、大数据养殖……今天,中国农业已迈上现代化的快车道,层出不穷的新创意、新发明、新技术正改变传统的劳作方式,让广大农民朋友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那么,是怎样的一群人用时间、智慧和汗水默默耕耘,在不断的创新奋斗中助力开启美好生活的篇章?他们和脚下的土地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他们未来的愿景又是什么?6月10日晚间17:30,全新改版的《我爱发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农业农村频道(CCTV-17)亮相,为观众呈现最鲜活的“乡村发明图鉴”。

发明让乡村更美好,《我爱发明》助力智慧农业“向未来”

  作为国内首档关注和展示大众创新发明的电视栏目,《我爱发明》自2009年开播以来,将科学知识趣味化、形象化,让观众热爱发明,享受创新的乐趣,成功架起了一座让科技成果面向公众、让发明人才走向市场的桥梁。改版后的《我爱发明》以具备农业现代化发展适用性、创新性的科技发明和创新项目,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积极引领热爱农业、敢于创新、智慧助农的社会风尚,用新视角阐述“发明就是生产力”。

  聚焦乡村振兴

  为农民的幸福感而来,绘制农业现代化奋斗画卷

发明让乡村更美好,《我爱发明》助力智慧农业“向未来”

  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我爱发明》作为一档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兴农”之路的科普节目,在当下有着极为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它以“行进式记录”的方式,讲述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故事,展示农业科技成果、鼓励人才创新实践,将“发明,让乡村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播种到无数观众的内心。

  本次升级回归的节目,呈现的是一幅多方力量躬身乡村振兴的火热画卷。

发明让乡村更美好,《我爱发明》助力智慧农业“向未来”

  《大地管家》中,从海外归来的青年王金悦辞掉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故乡,带着一帮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研发一款会种地的机器人,希望让父辈的田间劳作不再那么辛苦;

发明让乡村更美好,《我爱发明》助力智慧农业“向未来”

  《乡村灭火记》里,年近六旬的义务救援人员曹春雨忧心于偏远地区的消防安全,于是手工制作简便灵活易操作的消防拖车,让这些地形复杂偏僻的地区多一重安全保障。

  同时,《我爱发明》还呈现了基层干部、驻村力量及发展壮大中的村集体经济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所做的诸多贡献。《水田机甲》中,广西玉林市玉州区云良村的干部为解决水稻播种的难题苦思冥想,发动多方力量打造水稻产业服务项目。

发明让乡村更美好,《我爱发明》助力智慧农业“向未来”

  相比起传统意义上的科普节目,《我爱发明》的显著特点是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土地,节目通过呈现一个个普通人如何将创意创新变为创造实践,让观众感受到发明离我们并不遥远,无关年龄、不论学历,只要敢于探索、敢于攻关,人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中的“发明家”。它更希望让观众看到,广袤田野是大有可为的创新天地,推动农业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和数字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做足趣味科普

  模拟测试、人机比赛……等你大开眼界

  开播13年来,《我爱发明》凭借在科技研发推广领域的独特价值和巨大影响,已成为一张极具含金量的“科普名片”。本次改版在延续节目原有优势的基础上,革新传统涉农节目的表达模式,力图用专业、趣味、服务、特色的内容,传播知识、启迪智慧,讲好“三农”发展创新故事。

发明让乡村更美好,《我爱发明》助力智慧农业“向未来”

  每期节目都以悬念引入,带着好奇的视角走进发明人的故事:城市高薪青年为何选择返乡创业,执着于让机器人来种地?海南一位村民在旱地上撒稻种,在当地闹出不小的风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蔬菜的生长环境能在农田里,能在大棚里,能不能在封闭的没有光照的房间里?大国粮仓如何消灭虫害确保粮食安全?

  《我爱发明》通过每期时长25分钟的节目,把一个个问号变成惊叹号。而这惊叹里,既有对“科技改变农业生产生活”的大开眼界,更有对“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由衷致敬。

发明让乡村更美好,《我爱发明》助力智慧农业“向未来”

  如何做足科普节目的知识性,并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贯穿《我爱发明》每期内容的重要叙事线索,就是从大众视角出发,带领观众了解发明原理、测试实用效果、考察市场反馈。节目中,主持人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工厂、园区、科研院所,去感受基层一线的火热景象,使观众共情于节目人物,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真切体会发明对于农民生活的改变,把演播室“搭”在了乡村振兴的实景画卷上。

发明让乡村更美好,《我爱发明》助力智慧农业“向未来”

  此外,节目在科学顾问团队的保驾护航下,借用三维动画、专家出镜等形式,增强对科学技术层面的深度解析。针对节目中有价值的知识点,制作团队通过“科普条”的包装形式呈现,普及科学知识,做足趣味解读。

  面向农业未来

  致敬创造力,每一个科技发明都值得被鼓励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遵循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围绕发明项目展开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研究考察。在《菜园“芯”光》《灭虫“特工”》等节目中,观众将看到一批攻坚克难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如何扎根一线,用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懈探索,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发明让乡村更美好,《我爱发明》助力智慧农业“向未来”

  在《水稻新“种”》节目中,从用延时镜头全程记录抗旱实验,到去种子市场展开售卖测试,再到邀请农民朋友参加品尝大会,节目用直观、生动、可信的呈现方式,切实助力科研成果的推广普及;而在《大地管家》《乡村灭火记》中,节目并不回避相关发明的有待完善,以此希望更多人关注发明人的辛勤付出,同时贡献思路和力量,将这些发明做进一步的改进和升级。

发明让乡村更美好,《我爱发明》助力智慧农业“向未来”

  除了涵盖有因地制宜的乡村发明、致敬“三农”从业者对于创新的热爱与开拓精神,《我爱发明》还面向前沿未来,重点关注国家科研机构、国家专利局的高科技发明项目,如北斗无人驾驶技术、大型人工智能农机、5G医疗资源等,展现科技创新如何助推大国农业稳健升级。

  探索多屏融合

  积极融入融媒体发展思路,助力年轻化传播

  无论是为端牢中国饭碗而奋斗的农业科研人员,还是深耕田间地头的“新农人”,抑或是最新农业发明成果,新版《我爱发明》聚焦的智慧农业发展唤起了更多年轻人对“三农”领域的关注。节目播出后在新媒体端引发了大众广泛关注,#大国粮仓30年护粮人为灭虫熬白头# 和#赤脚教授24年攻关水稻让沙漠变粮仓#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

  网友纷纷向大国粮仓守护者致敬,“所有的成功都有人在默默付出,为这些默默付出的英雄们点赞!”“每一件事一旦要做大、做好,都得有人付出诸多心血与精力,背后的无名英雄不计其数。”“认真做事,守护大国粮仓,在平凡中彰显伟大”。

发明让乡村更美好,《我爱发明》助力智慧农业“向未来”

  新版《我爱发明》还同步推出多组创新融合产品,力求通过多资源多角度内容挖掘、多平台多渠道立体传播,探索总台媒体融合发展新路径。

  在电视栏目基础上,本次还配合节目播出配套推出《未来农学院》融媒体项目,采用目前网络流行的专家固定场景主题科普讲座形式,聚焦前沿未来农业,吸引年轻观众,以热点话题带动三农科普潮流;此后还将邀请人气科普博主与智慧农业学者一起实地探访,以第一视角探秘重点农业实验室,增强沉浸感与体验感,激活并聚拢高质量、高契合度、高粘性网络粉丝群体,让“致敬创造力”“发明就是生产力”的精神内核传达到更多年轻人的心中。

  新版《我爱发明》作为CCTV-17用心服务亿万农民的又一次创新实践,充分运用新视角、新手段,提升涉农科普类节目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让我们跟着《我发发明》一起从“新”出发,打开更多脑洞,见证智慧助农、科技兴农如何为中国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加油,为投身农业勇于创新的科技发明新农人点赞!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北秭归:农活竞技欢乐多

  • 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正脸照首度公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
2023-05-26 09:2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2023-05-26 09: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00年前后,不少省市就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随着数据立法的兴起,多数地方的政务信息立法被废止。
2023-05-25 10: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
2023-05-25 10:05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
2023-05-25 10:08
5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以下简称“禁止清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此次正式发布的“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2023-05-25 10:07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为期2年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拉开序幕。
2023-05-25 06:05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龙替代化石基尼龙、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今天,这些原料都可以在工业厂房里生产出来。
2023-05-25 06:05
目前,高三学子们已进入高考冲刺阶段,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75%的学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给考生造成一定影响。
2023-05-24 09:31
产业转型可能带来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在广东中山,当传统的产业工人遇到数智化转型,又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2023-05-24 09:29
23日12时30分许,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登顶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之后,他们将完成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
2023-05-24 09:19
今年以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
2023-05-24 09:17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各省推荐基础上遴选发布2022年十大农作物、畜禽、水产优异种质资源,旨在提升全民资源保护意识。
2023-05-24 09:17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2023-05-23 10:52
中国以19373.35位居全球第一,美国为17610.47,前10名还包括德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加拿大、瑞士和印度。
2023-05-23 09:33
自2008年起,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300多位专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数据,分类学专家对每条数据进行审定确认,最终汇编成《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3-05-23 09:29
22日,青海省林草局正式对外发布《青海植物名录(2022版)》。该名录对于学术研究、政策制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编目和保护、科学普及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3-05-23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