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黑白淡彩、水墨质感、多地方言……《云霄之上》运用中国诗性电影美学,体现人与战争关系,让人耳目一新。
云霄之下,芸芸众生;云霄之上,追寻信念与光亮。影片以1935年浙江西南挺进师战略转移的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基础,从“小人物”的视角,探讨个体的求生意志与忠诚使命之间的矛盾,彰显出伟大的革命精神。影片直面真实,懦弱与勇敢并存,在“向光而行”版海报中,战士们循着光走出山洞,带着必须完成任务的决心从容奔赴战场,山洞外的光明与山洞内的黑暗形成巨大反差,战士们“向光而行”的使命感跃然纸上。
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一举斩获“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得到了评委会与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评委会称其“通过中国诗性电影美学让世界看到了传承千年的文化气质和日新月异的东方文明”。李睿珺导演在观影后称赞《云霄之上》的影像完成度高,聚焦在一个个真实人物的描摹上,整体风格极其克制,作为同类题材中的独特尝试,探索非常成功。
刘智海作为影片的导演,他坦言,自己执着追求着电影语言,他说:“我认为这是一部艺术的战争电影。在这部影片上,语言的探索也是做了很多的。”继而谈到,《云霄之上》诗性美学时,他说:“这部影片,融入了我这些年对电影的理解,希望这部影片,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下,能对电影的语言和电影的本体起到促进作用,希望对观众的审美价值及电影美学起到引导作用。”(组稿/剪辑/张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