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农村题材电视剧需要新视角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农村题材电视剧需要新视角

来源:天津日报2022-07-19 10:29

  由郑晓龙、刘雪松等联合执导,赵冬苓编剧,曹平担任制片人,赵丽颖、刘威、唐曾领衔主演当代农村题材电视剧《幸福到万家》正在东方卫视热播,该剧播出以来引起了观众的热议。剧情讲述了农村姑娘何幸福历经事业与婚姻、爱情与亲情的多重考验后不断成长,该剧展现了乡村振兴主题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法治文明建设的成果。在农村题材明显式微的市场情况下,《幸福到万家》收获了良好的口碑,该剧主创在受访时谈起了这部剧的现实主义创作。

  情理交锋丰富乡村叙事

  《幸福到万家》根据陈源斌的长篇小说《秋菊传奇》改编,故事背景设定在2009年左右,中国经济腾飞,一批新农村拔地而起,中国乡村正处在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转型出现矛盾,矛盾产生阵痛,阵痛促生张力,该剧的戏剧张力便在乡村的转型矛盾中创立。

  该剧导演之一是郑晓龙,代表作品有《渴望》《四世同堂》《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金婚》,大家都耳熟能详。《幸福到万家》是他少有涉猎的农村题材作品。郑晓龙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希望该剧真实折射农村的变化,既不营造对立,也不夸大冲突,展现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村。”

  全剧一开篇就是“高能”戏份。王家娶亲,公婆宁可误了吉时也要坚持等着村支书万善堂“光临”,乡里乡亲眼看万传家拽着何幸运“闹婚”也无人阻止。于是当何幸福为救妹妹脚踹大门、手抡板凳,砸了万家独子万传家的脑袋,一个外来的规则打破者成了她的出场设定。在周遭绝大多数人把陋俗陈规当“乡俗民风”,在家里人面对被侵犯时选择“息事宁人”,何幸福不依不饶,发起了一个人的战斗。

  她坚持不懈,终于让道理越辩越明,万善堂开始反思闹婚存在的合理性,最终决定张榜宣告,禁止了村里由来已久的闹婚习俗。这一战,仅仅是开端。“闹婚”告一段落,何幸福又遇到征地补偿、水污染等一系列事件,在她梗着脖子誓要讨个说法的同时,观众的情绪也被点燃。

  新的话题还在源源不断地接踵而来,“何幸运被职场性骚扰”“建保健品厂征地纠纷”“万书记踢伤王庆来”等情节频繁冲上热搜,掀起了观众源源不断的讨论。职场中面对潜规则要如何捍卫自己的安全?从人情社会过渡到法治社会的过程是不是注定会产生无法调和的冲突?追剧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其中不乏很多“90后”“00后”的年轻人。

  耿直、倔强的何幸福嫁入了万家庄,在软弱的婆家与强势的万家庄村支书万善堂所形成的夹缝中,开启了自己波折不断的征程。一边是何幸福在婚姻生活中,如何勤恳地开动大脑谋生存,建大棚种有机菜、进城务工融入城市生活、返乡开民宿助力乡村振兴,她的每一步路都走得扎扎实实;一边是何幸福对农村的旧俗陋习以及“权威”的挑战,从只求辨个是非曲直,到寻求律师的专业帮助拿起法律武器为自己维权、为村民维权,她的点滴进步聚沙成塔,完成了一个平凡女性的成长到强大。

  对于故事的主人公何幸福,郑晓龙说,一开始选演员的时候就确定了赵丽颖:“她是最合适的,身上有那个倔强劲儿,有股蓬勃的生命力。我们很早就定了她,后来她怀孕生孩子,还有了做母亲的经历,要的就是这个感觉。”

  何幸福受到家人责怪时的委屈和不服、要求万传家道歉时的坚决和倔强、安慰妹妹时的温柔和暖心,赵丽颖演绎的何幸福有原则、不妥协,心中有爱又不乏勇气,令不少观众印象深刻。在郑晓龙看来,赵丽颖的表演是对角色“消化理解透了”:“一旦她自己不理解,她就过不去。这回拍戏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我经常要跟她讲这个事是这样的,必须跟她沟通好、说明白,她只要理解了就能表现出来,特别质朴。基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再真情实感地转化为有感染力的表演,这是她的优点。”

  除了何幸福,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当数刘威扮演的村支书万善堂。在郑晓龙看来,他本质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但他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他也在成长和变化。“他作为老一辈的村庄领头人,有法治观念上的局限性,也有些大家长作风,有些落后的意识还没有改变。他也不是特别会教育孩子的家长,对孩子伸手就打、开口就骂,这可能是过去老的教育观念。但是后面的剧情里,何幸福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也有长辈的格局,去帮助后辈。”郑晓龙说,万善堂这个人物是很有典型意义的。

  捕捉农村实实在在的变化

  《幸福到万家》不同于多数农村题材剧,它不独讲人们脱贫致富的过程,而是更多地聚焦口袋富起来之后精神的跃升。郑晓龙是全国政协委员,赵冬苓是全国人大代表,他们携手打造的作品,从陈规陋习与文明秩序的碰撞、城市文化与乡村理念的碰撞、乡规民约与法治精神的碰撞中提炼出戏剧,又在淳朴的人性、黏稠的人情中提升温度。

  为了符合剧情设定,剧组选在安徽取景,辗转西递、屏山、秀里影视村等多地,朴实清新的皖南村落为剧情铺垫了浓厚氛围。郑晓龙透露,之所以选择在安徽拍摄,一是因为这些年那里农村的经济发展很快,能够展现经济上由穷变富的过程。另外一个原因是,徽派建筑很有特色,和山水互相映衬,给人的感觉不像城市里的高楼大厦,符合建设新农村的剧情逻辑。“现在很多城里人愿意到农村去度假、休闲、旅游,就是因为那里山好、水好、空气好,大家都愿意去。所以说,拍出来观众也会觉得很养眼、很向往。”

  因为都是实景拍摄,不同场景之间的距离又很远,转场成了拍摄过程中最耗时间的事。“我们从驻地每去一个景拍摄,都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拍完了回来又是一个多小时,一天要三四个小时在路上,那里的冬天又经常下雨,路很难走。画面要拍好看的话,光线很重要,所以要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找光线,比如去找特别广袤的菊花田。”尽管过程不容易,但画面质感有了保障,郑晓龙觉得很值。

  在细致入微的群像刻画中,让观众切身体会传统社会里的情法平衡之难,广大农村地区的朴实与亲切也更加现实可感。“要求现实逻辑”和“老百姓爱看”一直是郑晓龙导演坚持的做剧指标。通过故事、情节、人物的塑造去感动人,这也是《幸福到万家》这部剧能够掀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原因。

  在郑晓龙看来,前几年的很多作品都在讲农村由穷变富的故事,但现在不能只讲这些,还应该讲农村富了以后是怎样的。“现在有很多农村富裕了,可物质的提升只是一方面,还有精神文明建设,山山水水的变化,人民的精神面貌,价值观、法治意识等等的变化。我们对最初的剧本进行了很大的修改,把它跟当下的现实结合得更紧。最终的剧本希望既要好看、观众喜欢,又要反映出农村实实在在的变化。”郑晓龙说。

  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委会副秘书长何天平表示,“这部戏里的演员,他们的演技的品质高,每一种情绪状态,每一个节点上的表述都非常到位,台词功底也都不错。这部剧是表演和剧本互相成就的一个作品。一个作品本来就应该是表演和制作都互相成就的。为什么我们会说好的演技是稀缺的呢?那是因为我们一段时间的创作出现了问题。”

  《幸福到万家》的故事尽管风格质朴,但又充满了锋芒。新旧观念的激烈碰撞、外来者与守旧者的精彩交锋,将剧情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不少网友表示:“看《幸福到万家》,今天又是血压升高的一天!”随着何幸福在追问与学习中找到答案,观众会发现,每个剧中的“为什么”,其实都指向了现实中基层中国变得更好、千家万户生活更幸福的密码。

  “这部剧比较直观地讲了一些农村旧风俗和新观念的矛盾,比如农村的传统人情社会问题,比如同一个村里大姓和小姓的矛盾等。”郑晓龙表示,这是《幸福到万家》作为现实题材,对于当下比较真实的描写,“如何通过法治的方式解决村民或者是老百姓生活当中日常遇到的具体问题,这部剧在这些方面呈现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来反映当代乡村面貌,呈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

  何天平表示:“作为一部乡村振兴题材的剧作,《幸福到万家》在立意和内容层面都稳扎稳打。该剧讨论在乡村振兴这个进程中人、事、空间结构性的变化,比如探讨礼与法之间的关系,有人说它是一部影视版的《乡土中国》。这部剧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可看性兼具的剧作,它把乡村里人们的思想、精神、生活的蜕变,立体鲜活地刻画出来。另外,剧情切中的主题和视角是鲜活的,它从乡村振兴中来,但又不止于去反映乡村振兴,它是一个有丰富面向的创作。”

  着眼于“新农村”背景下的精神困境

  城乡是中国文学中非常核心的恒定命题,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出现的“进城文学”一度成为中国农村叙事的核心模式,这在电视剧领域也有呼应;2000年左右以“乡村爱情”为模式的乡村喜剧的出现,对乡村题材作品进行了扩容,此时农村题材的作品是比较鲜活、生动的。

  伴随着城乡现代化的进程,乡村进城的神秘性消失殆尽,农村不再是苦难的“根据地”,也不再是城市的“伴随者”,而是变成了新的“独立体”。这其实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但不得不说,在这个值得欣喜的过程中,乡村的面貌再度模糊,乡村的苦难不再,呈现的是普遍性的美好,而“新农村”背景下的精神困境仍未被创作者普遍关注。

  摆脱悬浮,扎根现实,要把故事讲得朴实、温情。何天平表示:“这些年农村题材这座创作宝库被比较流行化的、通俗化的剧集遮蔽了。其实比起早些年的那种丰富且繁荣的农村题材创作,在过去的五到十年当中,农村题材创作其实是断裂的,以至于这些年来优秀的农村题材作品比较有限,比如《索玛花开》《山海情》以及《幸福到万家》。”

  眼下,优秀农村题材影视剧中的主人公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往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实际上是延续了《渴望》开始的悲剧叙事,精神意识以强调隐忍和牺牲为主。近年来的电视剧开始强调人物觉醒,面对困境的抗争,这是具有当代性的。比如《山海情》里黄轩扮演的马得福、《幸福到万家》里赵丽颖扮演的何幸福,他们自身都带着“自主与自强”的当代精神,这是与所有观众都可以共情的地方。

  题材只是故事叙事的载体,无论是农村题材还是城市题材,人物的命运变迁才是观众共情的理由。何天平表示:“农村和城市的命运是一个共同体,城市观众并非与农村相隔离。每一个观众看一个故事、一部剧,并不仅仅是看题材贴近性,有些题材可能是完全异乎于我们的生活经验的,那观众也会好奇。农村题材并不是跟城市题材完全对立的,它们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体两面的一种表达。”

  作为曾经以《甄嬛传》《功勋》等热播剧著称的制片人,在农村题材明显式微的市场中挑战这一类型,曹平表示自己的选择其实也在情理之中。“郑晓龙导演早年间也拍过《春草》,我自己也和黄力加导演合作过《满秋》,讲述的都是农村女性的励志故事,市场口碑和播出效果也都不错。”曹平认为,农村题材并不是天然的题材限制,真正重要的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态度去创作反映现实的题材。

  曹平直言,《幸福到万家》的故事虽然很朴实,但也有锋芒,故事中有对农村社会的关切,对农村建设充满了善意,作品的整体基调是温暖现实主义,人物的塑造、细节的呈现和案例的设计都是接地气的、真实的,“如今剧集播出后反馈也还不错,那就证明这样的故事依然被当下的观众所容纳和喜爱着。”

  作为曾执导过《红高粱》《急诊科医生》《功勋》等诸多口碑佳作的导演,郑晓龙在现实题材剧的创作上颇有建树。与此同时,他也通过《甄嬛传》等古装题材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在郑晓龙看来:“不论是哪种题材,最重要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新,更多还是需要创作者去了解时代,了解时代中的人,引领正确价值观。”(文/记者张洁)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举行预演

  • 百舸争流迎开渔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