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热爱生活的姐姐们释放不被定义的美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热爱生活的姐姐们释放不被定义的美

来源:文汇报2022-07-25 10:41

  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第三季(以下简称“《浪3》”)即将迎来最后的冲刺,五公竞演分组公布,总决赛也箭在弦上。在这个百花争艳的舞台上,有一群“宝藏姐姐”,她们的热度也许不是最高,但以其洒脱丰富的个性、相当能打的业务能力、各具特色的精彩人生,绽放出“她力量”的别样光彩,突破了女性单一样本,堪称“这个夏天最惊喜的盲盒”。

  无论是虽已走下《浪3》舞台但成为许多女孩心头好的“斜杠青年”刘恋,还是一路披荆斩棘进入五公的演员齐溪,宝藏姐姐们不自我设限、不轻易认输、不惧风浪,以她们热爱生活的认真飒爽劲儿,尽情释放着不被定义的美,感染打动了许多网友。

  斜杠青年破圈,“长成自己小时候羡慕的样子”

  她毕业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后在某知名4A广告公司一路做到创意总监;本科期间与学长杜凯组成爵士乐组合Mr.Miss,首张专辑曾获金曲奖最佳演唱组合奖;从《浪3》到最新的《怎么办?脱口秀专场》,她游刃有余……被网友笑称为“时间管理大师”的刘恋,是不折不扣的超级斜杠青年,散发着别具一格的智性美,在乐队、广告创意、脱口秀等多个领域破圈,总在挖掘着自己的N种可能性。

  从初舞台的爵士表演《你的婚礼我多喝了两杯》,到挑战《佳人》旗袍国风舞蹈,刘恋营造出迷离摩登的戏剧化气质,被淘汰后网友们直呼:意难平。但走下舞台,穿上职业装,她又变身利落干练的都市丽人,写提案、做PPT,透着职场人的高效理性。比起节目中那些早就声名显赫的姐姐,刘恋或许是最接近普通女孩的“半素人”,但她直言“我长成了自己小时候羡慕的样子”。这份底气与从容,打造出她双面乃至多面人生,戳中了许多尝试在多个领域找到闪光点的青年们。

  刘恋还有股神奇的“带货”体质——不少网友通过她,认识了卡祖笛这件乐器,节目中“笛不离手”的她凭借一己之力,成功把卡祖笛带出了圈;就连把腮红当眼影的独特妆容,也成为时尚博主们津津乐道的仿妆,晕染过渡到眼下的腮红,营造出微醺破碎感,楚楚可怜又带着叛逆酷劲儿,个性十足。

  “我过去很怕变老,总觉得到了30岁就是大限将至,创造力会衰减,看到‘江郎才尽’之类的词都会心里一紧。但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发现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以前我羡慕的一些音乐,自己可能没有办法做出来,但是现在可以了,只要我想到,我就能写。”刘恋曾在访谈中说,虽然还没有到完全自由的时刻,依然还会为一些世俗的问题焦虑,但“觉得自己活得比20岁要好多了”。

  光是在《浪3》舞台上,刘恋就同时展示了歌曲创作、演唱实力、策划力等多种能力,以及长期在职场积累的团队协作能力。想要呈现怎样的舞台效果、需要什么样的搭档、如何争取这样的人才加入,刘恋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目标。这也就不难理解,节目中她和薛凯琪曾设计演唱的《梦中人》,能把人直接拉入梦幻空间,那种渴望、不舍、纠结和迷恋的情绪,氛围感相当强悍。有网友感慨,从刘恋身上学到了一个道理——“不妨趁着年轻,多尝试、多体验,刷新自己的宽度,来积累人生的深度”。

  不怕宣告“我要赢”,也勇于沉淀当“流量绝缘体”

  一袭红裙,光脚登场,口衔玫瑰,化身吉卜赛女郎,妖娆又暗含几分力量……齐溪以一支《纵乐队》舞蹈惊艳全场,氛围感直接拉满。向来我行我素的大姐头那英,都情不自禁多次感叹:“在欣赏一位大艺术家,那种力量,完全不用语言来形容的。她整个人一出来那劲儿,已经把我拉到她要的那个故事里。”

  齐溪记忆中,上一次练舞到全身流汗、整个衣服都湿透,还是十七八岁当舞蹈演员的时候。中间有近20年放弃跳舞,转战喜剧影视表演。有网友点评:在《浪3》舞台上,齐溪虽不是最耀眼的,但她的存在特别抓人眼球。一曲热舞,眼神里满是“我要赢”的炽热。奇怪的是,这样一个看上去毫不掩饰欲望的女演员,却并不让人反感。

  或许是有以往经历的加持,当齐溪在《浪3》的舞台直言自己想要“挑战未知”,观众好像能够在她身上看到那份属于“30+女性”的韧劲。齐溪也凭借舒展流畅的舞步征服观众和同行,直赞她身上有独特的故事感。

  这份故事感早就有迹可循——中戏导演系毕业之后,齐溪被孟京辉一眼选中,成为《恋爱的犀牛》中的女主角明明。明明赤诚、热烈,欲望强盛,棱角分明。伯乐孟京辉形容齐溪:“她从不拖泥带水,从不自作多情,就像一个清晰的箭头,甘冽、清爽、有力量。”

  不怕宣告“我要赢”,也勇于沉淀当“流量绝缘体”,作为年轻一代演员,齐溪似乎没有接过什么知名IP,没玩过人设营销,几乎没上过热搜,只是辗转于《浮城谜事》《万物生长》《地久天长》等艺术电影、戏剧,一点点打磨深耕演技。

  她敢于真实面对镜头,哪怕不施粉黛,无所谓美丑。有影评人认为,她“明晃晃得像光一样明亮、坦诚,把关于角色的一切用身体诚实地讲述给你。”这也就不难理解,登上大银幕后,从《下海》里因下岗失业前往法国寻求工作机会的母亲,到《地久天长》中的女工为暗恋多年的师傅生下孩子后远走他乡;再到《听见她说》里演一个被容貌焦虑折磨到憔悴的女人,躲进浴缸中哭泣自白……翻阅齐溪的影视履历,鲜少有一路开挂的“大女主”,相反,她的角色命运大多曲折,铺满无常与未知的底色,一不小心就隐没于芸芸众生里。

  对此,齐溪曾在采访中表示,她总想演那些“极致的女性形象”——近乎超常的强大、偏执,或脆弱,她们的行为有复杂的动机,“心灵藏了无数的秘密”。(文/记者许旸)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小满将至农事忙

  • 我国成功发射中星3B卫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解读人:王挺,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本文原载于《科普时报》)
2025-05-21 17:56
基于全基因组SNP的种群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全球雪豹可划分为两大遗传支系:北部支系和南部支系。基因组水平评估发现,相比雪豹南部支系,北部支系的基因组杂合度和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这些特征与其演化历史及较小的有效种群大小相吻合。
2025-05-21 09:38
我国的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5-05-21 09:43
科学家发现,在线辩论中,GPT-4一类的大语言模型(LLM)如能根据对手的个性化信息调整论据,其说服力将比人类高64.4%。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Francesco Salvi和同事分别将900名美国人与另一个人或GPT-4配对,使双方辩论各种社会政治议题。
2025-05-21 09:40
近日,清华大学李菂团队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综合“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的优势,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的脉冲星偏振普查。
2025-05-21 09:37
人形机器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外形特点,可以在很多工作空间实现与人类相似的工作效能,并能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2025-05-21 09:36
研究团队综合了多种来源的观测和模拟证据,揭示了极地关键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极气温以每十年0.68摄氏度的速率升高,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南极和青藏高原也呈现出明显增温趋势。
2025-05-21 09:35
生长素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植物激素,几乎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的每个过程。
2025-05-21 09:33
科研人员近日首次公布在我国空间站发现一个微生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宫尼尔菌”,相关科研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上。
2025-05-20 10:24
一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肺活量从童年到老年的演变过程。
2025-05-20 10:21
津潍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5-20 10:20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杨荣贵与其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团队,制备出一种可大规模生产的多级有序穿孔结构铜网,其散热能力优于已报道方案。
2025-05-20 10:19
按照经典理论,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后,每个子细胞核应当至少获得一套完整的单倍体染色体,以确保细胞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在某些特定真菌中,
2025-05-20 03:55
最新气候数据显示,全球气温仍然极高,2025年将与2024年一道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5-05-19 10:49
5月17日,江西省首颗自主发射的生态环境监测卫星“南昌航空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2025-05-19 10:47
航天科技看似遥远,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高在上”的航天实验,正在引导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变革,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5-05-19 10:46
为提升各种场景下荧光成像性能,北京大学席鹏团队和深圳大学屈军乐团队合作,通过计算机视觉与荧光显微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暗通道光学层切算法使显微成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
2025-05-19 10:42
《2025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18日在北京发布,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累计突破12.9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2025-05-19 10:07
AG600“鲲龙”批生产首架机(1101)18日在广东珠海成功完成生产试飞,标志着AG600飞机通过取得生产许可证(PC)的关键环节,实物状态满足PC构型要求。
2025-05-19 10:05
去年3月,他和团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为引力子“画像”,那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的论文,就在这里诞生。
2025-05-16 10: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