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河浩荡奔涌 万物休戚与共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2022年巡演再启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大河浩荡奔涌 万物休戚与共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2022年巡演再启

来源:光明网2022-07-29 17:15

  以“打造生态高地,守护中华水塔”为主题,由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精心策划出品,青海省演艺集团创排,国家一级编导佟睿睿执导的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盛大开启2022年巡演之旅,将先后在山西保利大剧院、天津大礼堂、中央歌剧院剧场上演。

大河浩荡奔涌 万物休戚与共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2022年巡演再启

大河浩荡奔涌 万物休戚与共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2022年巡演再启

大河浩荡奔涌 万物休戚与共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2022年巡演再启

  大河之源,民族之源

  壮阔史诗顺流而下 中华文明溯源之行

  大河之源,山之宗,水之源,路之冲。黄河、长江、澜沧江在这里汇溪成河,绵延不息,开启了最伟大的生命征程。

  河流是生命的歌,作为母亲河的源头,大河之源是孕育了华夏儿女的生命之源;拥有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大河之源是滋养出中华文明的文明之源;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大河之源是维系着物种多样性的自然资源;汉、藏、蒙、回等多民族文化百花齐放,大河之源是促进民族交融的和谐之源;从家喻户晓的索南达杰到前赴后继的巡山队员,大河之源是传承英雄理想的精神之源;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大河之源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生态之源,是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证明。大河之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源。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正是生发滋长于此。主创团队先后三次前往三次采风,广泛收集创作素材,才完成了最终的文本创作:自沿海地区前往三江源旅行的主人公“我”,在探访河源文明的旅途中结识了当地藏族牧民扎西和他的巡山伙伴们,还有他美丽的女儿卓玛。在这里,“我”还见到了彩陶纹饰上最早记载的中国舞蹈,飘摇曳曳,舞姿曼妙,见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见到了“天下黄河青海清”,也见到了远古文明的呼唤,还有水与生命的绝唱……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作品,《大河之源》没有将视角凝聚于单一的英雄故事,而是看见了成千上万前赴后继的“守源人”和“护林人”。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和使命,所有人的命运最终扭结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对于“命运共同体”的深刻诠释。在这片壮美与危机并存的辽阔土地上,每一滴水都是不朽的篇章,每个用力奔跑的生命都熠熠闪光。

  自2020年青海首演以来,《大河之源》于盛赞之中不断悉心打磨、步履不停,让这波澜壮阔的史诗顺流而下,也让越来越多观众领略到三江源这片净土的瑰丽与纯净。此次巡演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将随着源远流长的母亲河一同涌入绚烂璀璨的新时代,观众也将在史诗般的碰撞中触摸到文明的脉动。这是一场对中华文明摇篮的溯源之旅,一次对民族之源的诗意凝望。

大河浩荡奔涌 万物休戚与共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2022年巡演再启

大河浩荡奔涌 万物休戚与共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2022年巡演再启

大河浩荡奔涌 万物休戚与共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2022年巡演再启

  奏响生态发展强音,彰显崭新时代意义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作为一次对生态、环境、社会与人类命运的融合创作与艺术表现,自诞生伊始便肩负着不同于一般舞台作品的时代使命。它的创排基于对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的贯彻落实,也体现着对“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深刻理解。

  作品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通过远古与现代、蛮荒与文明、人与动物的强烈对比,诠释生态保护、人与自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维关系,以诗意的舞蹈与丰富的舞台语汇展现着自然的壮阔与文明的璀璨,也以写实的手法与赤诚的真心呈现出大河生态状况与动物生存环境的古今变迁,将有力的反思和探讨以春风化雨之势渗入剧情之中,集思想深度与艺术高度于一体。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不仅是一首献给大河之源、民族之源的赞歌,更对推进三江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内在的精神支撑与持久的信念支持,是对讲好青海故事、讲好黄河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有力实践,对于弘扬传播黄河源头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构建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崭新的时代价值。

大河浩荡奔涌 万物休戚与共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2022年巡演再启

大河浩荡奔涌 万物休戚与共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2022年巡演再启

大河浩荡奔涌 万物休戚与共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2022年巡演再启

  演出80场好评如潮,全青海团上阵以舞诉乡情

  气势磅礴大河交响 万物有灵诗意篇章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自2020年首演以来,已完成线上线下各类演出80场,演出所到之处受到观众热烈追捧,200余家中央和省级媒体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宣传报道,剧目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文艺界的一致赞誉和高度好评。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汇集国内舞台创作精英力量,以横跨山海、纵跨古今的立体视角,绘制出一幅万物共生的唯美画卷。

  《大河之源》由曾创作出《朱鹮》《记忆深处》《花界人间》《到那时》等舞剧精品佳作的国家一级编导佟睿睿执导,是其“生态舞剧三部曲”的第二部。佟睿睿导演始终以真挚而温情的目光关照人与他者的关系问题,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共同体是她长期聚焦的命题。

  曾为舞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等大热作品创作剧本的著名剧作家罗怀臻与佟睿睿二度携手,采用剧中剧、史中史、戏中戏的复式结构、运用类似电影“蒙太奇”的剪接手法,营造出别具匠心的戏剧效果。

  担任作曲及音乐总监的著名音乐制作人三宝曾为《金粉世家》《我的父亲母亲》等影视作品打造出经典影视金曲,是中国音乐剧界的“教父级人物”。在《大河之源》中,三宝融入大量于当地采风时收集的藏族、汉族、撒拉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元素,呈现出气势恢宏而富于变幻的史诗质感。

  舞美设计由曾打造歌剧《图兰朵》《赵氏孤儿》、舞剧《大梦敦煌》《粉墨春秋》的国内顶尖舞美设计大师、原国家大剧院舞美总监高广健担任,服装设计由曾参与舞剧《孔子》《沙湾往事》《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著名设计师阳东霖担任,赋予了《大河之源》如诗如歌的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国内顶尖舞者李祎然、潘永超、冯世扬、杨峥等原班人马将继续领衔演出之外,拉浪措、张亚森、彭措才旦、完玛卡卓、巴力玛金尼等来自青海省演艺集团民族歌舞团的优秀青年演员也将在本轮巡演中担纲主演,他们对喂养自己的大河怀揣着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对大河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也有着天然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自2022巡演计划启动以来,青海省演艺集团民族歌舞团的舞者演员不断精益求精,最终在“180天停工不停练”的高强度复排计划中顺利完成表演任务。此外,总编导佟睿睿也赶赴青海,从舞者表演、舞美服装等细节,指导《大河之源》呈现出更精湛细致的演出效果。

  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打破了舞剧一贯重抒情轻叙事的形式桎梏,将丰富庞杂的内容举重若轻地呈现于舞台之上,这部气势磅礴的大河交响所呈现出的时间长度、地域广度和物种丰富度都远超以往,将无限的想象空间置于有限的舞台,以生态舞剧之姿开创了舞剧领域新生态,既带给观众纯粹的美的享受,也给予观众直抵内心深处的震颤与感动。

  “生态兴则文明兴”,大河生生不息则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祝《大河之源》奔流不息,带领越来越多华夏儿女踏上一次没齿铭心的溯源之旅。

(辛文)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