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导演傅东育:悬疑题材要和观众“斗心眼”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导演傅东育:悬疑题材要和观众“斗心眼”

来源:羊城晚报2022-08-23 10:59

  “如临暴雨,如履薄冰,但无论寒冷还是逆境,胸中那一捧永浇不熄的正义之火,始终支撑着他们一往无前,冲破所有困境。”这是主创团队对《冰雨火》片名的解读,也是这部剧想要传递给观众的精神力量。

  集结了陈晓、王一博、王劲松、刘奕君等演员的禁毒题材剧《冰雨火》正在优酷全网独播中,该剧讲述了孤胆英雄吴振峰和禁毒警察陈宇携手将毒贩一网打尽的故事。剧集自开播以来引发热议不断,从剧情、画面到道具、演员,皆成为网友讨论的焦点。

  《破冰行动》之后,为何还要拍同类型的《冰雨火》?新作有哪些突破?如何评价剧中演员的表演?一路走来有哪些收获?近日,该剧导演傅东育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采访,分享了他站在导演角度上的种种思考。

  再拍禁毒题材剧会要求更多

  傅东育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影视导演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管理过道具,也做过洗印、剪接的工作。直到1993年,他自筹资金完成了个人执导的首部电影《身不由己》。

  2002年,傅东育与江海洋联合执导警匪禁毒剧《生死卧底》,并凭借该剧荣获第四届中国电视艺术十佳导演。2019年,他再次将镜头对准禁毒题材,联合刘璋牧、李晋瑞执导了《破冰行动》,该剧先后斩获第26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中国电视剧、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剧等奖项,他也凭借该剧提名了白玉兰奖最佳导演。如今,他又带来了禁毒题材新作《冰雨火》。

  在众多影视题材上,傅东育坦言更偏爱禁毒题材:“因为我喜欢戏剧性比较强的作品。这类题材讲人被逼到墙角、无力逃生之后如何出现转机,戏剧性的反转会很有意思。另一方面,它是对人性的拷问,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难和障碍时你会如何面对,生死之间的拷问一定包含着对人的情感最极致、最充分的表达,我会觉得比较动人。”

  偏爱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好又是另一回事。傅东育说,因为喜欢所以他会做一些研究,看大量同题材的作品,吸收优点,分析如何在类型化上更精进一点:“所谓的类型化,在我看来,就是观众对此类题材会有一个预期,比如应该有悬念感、有极致的情节,会看到人被逼到绝境后的放手一搏,这些情节都要有。编剧、结构、拍摄、演员、色调、剪辑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向类型化靠拢,这个是基本功。”

  傅东育说,当年《破冰行动》大获成功,周围的朋友都跟他说,短期内不要再碰这个题材了,“因为观众会更挑剔”。“其实作为导演,我当时是有遗憾的。与此同时,我在制作这类题材的各个方面都有非常具体、新鲜的经验。”因此,当傅东育遇到《冰雨火》时,他决定再尝试一次,“某种程度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我拍摄时的状态。我觉得压力更大了,对自我的要求和挑战也更多了。”

  剧本来源于生活才够丰满真实

  “《冰雨火》中所有关于毒品的案例,都是有原型的。”傅东育表示,整部剧九成以上的故事都有现实基础,“除了边角的小混混角色,大部分人物的关系、身份、职业设定都来自真实案例。再比如,开篇案件涉及的‘大黄胶囊’是一种新型合成毒品,与以往我们知道的毒品完全不一样,这就是我们在一线走访时了解到的。故事往后延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都来自一线的复杂状况。”

  傅东育透露,最初的剧本让他感觉“有点飘”,所以他建议编剧们走进一线看看。导演和编剧团队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沿着云南边境走访,深入瑞丽、西双版纳等地采访收集素材。在傅东育看来,剧本要来源于生活,要按照现实主义的创作路径去完成,这样才会变得丰满和真实:“闭门造车永远是不行的。身处一线,故事自己就会蹦出来,有时候生活的戏剧性远高于编的故事。”

  接着,主创团队开始搭建新的故事架构,经过三四个月的打磨诞生了第二版剧本。但几经推敲之后,傅东育发现还是有些问题需要解决:“大的故事脉络敲定之后,我觉得人物不够丰满,不太能让我感到激动,情节也有一些逻辑上的漏洞。”再一次颠覆性的修改一直持续到了开机前,故事也从原来的24集扩充到最终定稿的32集。“在我看来,这时候的剧本已经非常严谨了。我指的严谨是,虽然拍摄现场会有细节上的调整修改,但没有一整场戏的增减,不是从40集剪成32集的。”傅东育说。

  采访干警、毒贩,跟着公安出警,那段一线采访的经历至今令傅东育印象深刻:“在那样一个边境小县城,缉毒警拿着微薄的工资干着天大的活,时刻面对着风险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这部剧表现的不仅是正邪的斗争,还有很多复杂的情感夹杂其中,要通过剧本结构和拍摄来表达出这种困境。”

  虽然拍摄过程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整个创作团队一起咬牙坚持了下来。完成最终目标的时候,傅东育觉得一切都值了:“咬住牙不放过任何一场戏和镜头。我们有300多个场景,除了四个场景是搭建的,其他全部是实景改造,工作量比常规的两三部剧还大。32集的戏两个组加一起拍了200多天,很不容易。但是所有的演员都明白,要想拍一个好东西出来,一定是要花这个精力,要拍到满意为止。大家这个状态,作为导演来讲,我很幸福。”

  节奏和悬念的平衡是制作重心

  谈到禁毒题材剧,傅东育认为,叙事节奏和悬念设置的平衡是制作的重心。《冰雨火》的开篇剧情就“迷惑”了不少观众,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正邪难辨,案件的进展也扑朔迷离。傅东育解释:“以前大家在电视上看剧,剧情过了就过了,没法回看,那节奏就要慢一点、情节也要浅显一点。但现在的观众基本上是用电脑、手机在看剧,是可以随时拉动进度条的,他们是跟着剧情行进的同时在进行着自己的创作和分析。因此,拍摄这类题材更要分析观众,刚开始要让观众自己猜谁是坏人、是不是‘黑吃黑’、其中是不是套中有套,节奏上要跟观众‘斗心眼’。”

  傅东育介绍,在《冰雨火》后期制作时,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曾以前六集的剪辑做尝试,剪出了不下五个版本。“我坚持的是,不管哪个方案,节奏必须以观众观剧时的心理节奏来设置。悬念怎么放、放多少、让观众猜多少、观众能接受到什么程度,这是我要判断的。我希望我们的剧不能倍速看,如果都开倍速,就说明剧是有水分的。”

  “我个人希望能够在类型化和情节上更好一点。”为此,傅东育在创作《冰雨火》时有三个尝试。首先,《冰雨火》的核心主题仍然是展现禁毒警察的奉献精神,但动作戏分量更重,占比不低于25%,以追求类型化的表达。其次,“如何更好地构建悬疑感”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即在合理的前提下,使剧情的悬疑感和反转性更强。最后,人物的表达要足够丰满,不能扁平化、脸谱化。傅东育表示:“我关注的是每个角色是否足够鲜活,不管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是不是可以让观众动情,观众是不是会被带入情绪,能不能通过情感的传递让观众爱上这个剧。因为,说到底,不管什么类型的剧,都是在说人的故事。”

  年轻演员要学习也要敢超越

  《冰雨火》自官宣阵容起便备受关注,开播以来几位主演的表现也在网上掀起热议。对于选角,傅东育坚持的标准就是演员与角色的匹配度。开机时他对所有演员说过:“我绝对不允许这部戏是有经验的演员负责演戏,年轻演员负责颜值。”在他看来,所有演员是一个整体,是拼图中的一块,导演的工作就是把所有演员拉到一个水平线上,形成统一的表演:“老演员要传帮带,年轻演员要学习、要进步,要敢于超越前辈。”

  剧中,戏份最重的主角之一陈宇由王一博扮演,傅东育评价其表现“完全做到了开机前我对他的要求”。傅东育坦言,一开始王一博并不是该角色的最理想人选,“他偏瘦弱、羞涩,和我想象的陈宇有一些距离”。但最终傅东育被王一博的执着打动:“他很坚定地想演这个角色。我问‘你能吃苦、下生活吗?’,他说‘我愿意’;我说‘你太瘦了,愿意让自己再强壮一点吗?’,他说‘我马上健身’……这种很简单、直愣愣的感觉,我觉得就是我想要的陈宇。”

  让傅东育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幕,那天刚好是王一博的生日,但计划拍摄的却是一场他非常痛苦的戏,需要情绪崩溃、失声痛哭。“我跟一博说,要不换一场吧。他说拍吧,已经准备了。那场戏一个镜头六分多钟我没有喊停,演到最后我喊停的时候,他依然在痛苦的情绪里没出来,旁边的王劲松也被他带进去了,那场戏整个节奏是王一博的。”

  傅东育坦言,这场戏让他看到了王一博作为演员的信念感和全力以赴的态度:“对于年轻演员,我们不尬吹,也不要尬黑。成长不可能没有错误,我现在回头看看年轻时候拍的戏,其中的稚嫩我也看得出来。但最重要的是起步那一瞬间你是不是全情投入了。”

  “演员能不能在角色面前将自己扔出去,扔出去以后角色才会活出来,才能打动观众。”傅东育认为,只有技巧的表演是不真挚的,“所谓的倾情出演就是演员把自己的灵魂和情感交融到角色身上。《冰雨火》里20多个演员全部在线,没有一个掉链子的,我觉得这种幸福感很久没有了。”(文/记者王莉 实习生 侯颖)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库布其沙漠治沙进行时

  •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全球规模最大恐龙蛋化石群——湖北十堰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的埋藏时代,首次被科学家认定为距今约8600万年。专家考证,这是迄今全球分布最集中、规模最大、埋藏最好、原地出露最多、原址保存最好的恐龙蛋化石群。
2025-09-12 09:58
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七十六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2025-09-11 10:18
“十四五”以来,我们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当好自然资源“大管家”和美丽中国“守护者”,全面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025-09-11 09:57
未来,城市的画卷上,AI、物联网与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将继续深化推广,但唯有始终以人的尺度丈量技术,以人文的关怀驾驭创新,方能使城市永葆文气的深度、人气的热度与烟火气的温度,让每座城市都在科技的守护中,找到生生不息的发展动能。
2025-09-11 09:52
北京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合作者联合开发出一种全新的“高维超分辨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15种细胞器的同时成像与精准识别,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2025-09-11 09:43
要为“年纪尚小”的新职业破解“成长的烦恼”,不仅要完善新职业的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还要有能跟上步伐的教育培训和职业培训,为新职业从业者提供支持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以更好的保障制度、更强的身份认同感、更完善的培养体系为新职业就业者提供更广阔、更精彩的发展舞台,让他们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也为创新创造的活力涌动持续贡献力量。
2025-09-11 09:39
宋美珍是中国农科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棉花研究专家。2012年起,她和团队将目光瞄准新疆的棉花种植,成为当地棉花研究的一支重要技术力量。
2025-09-10 10:09
“十四五”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总体规模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印证着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
2025-09-10 09:47
9月9日,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前夕,记者跟随首钢媒体探营团,走进北京首钢园,提前探访服贸会的精彩内容。
2025-09-10 09:40
9日10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10 09:39
光明日报北京9月9日电 记者李春剑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1年全国机器人标委会成立以来,我国已发布机器人领域国家标准126项,另有41项正在研制。近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和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火爆“出圈”,相关产业发展引起各方热议。
2025-09-10 09:36
在科学研究上不断革故鼎新的同时,钟义信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追求,在信息论、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潜心躬耕育人。
2025-09-10 09:35
9月9日10时0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四十五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9-09 11:03
在中药房里,有这样一些“扫地僧”——它们价格低廉,常被忽视,却有着出人意料的疗效。
2025-09-09 10:15
近日,河南一名女童出现咳嗽、呕吐、嗜睡等症状,被家人误判为普通感冒,不料竟是暴发性心肌炎,且病情发展极为迅速,在转院治疗途中不幸离世。程翔提醒,当身体发出以下信号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警惕并排查暴发性心肌炎:  一是胸痛、胸闷、气短。
2025-09-09 10:14
随着关键研发方向不断取得新突破,通用智能体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完成度也会更高。
2025-09-09 10: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