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音乐为经典诗词插上传播的翅膀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用音乐为经典诗词插上传播的翅膀

来源:光明网2022-09-13 18:01

  作者:林凌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上下五千烟波浩瀚,纵横万里历久弥坚。五千年很长,消散了太多历史真相,数不尽的波澜壮阔如浮光掠影转瞬即逝,但诗词从未被遗忘,它是一种经久不息的精神,不管历经多少风雨飘摇,依旧传唱千古而不衰,它是璀璨星河中耀眼的明珠,其内涵简练精悍且包罗万象,是中国语言中的巅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诗词丰盈着我们的灵魂,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是我们的精神园地,也是我们传承文化后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在传承中创新,潜移默化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经典咏流传》火爆,开创传统文化宣传新模式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歌一阕词品荡气回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为开辟文化节目的破局之路,打造新时代文化节目新标杆,央视综合频道紧握“时代性”与“时尚性”两把钥匙,在各领域界限上突破创新,打破了文化类节目同质化严重的局面。创新出了一批叫得响、传得广、穿透性强的精品力作。《经典咏流传》凭借精致的“央视气质”让诗词之美走进了千家万户,激荡的旋律加上诗词本身的凝练精华,配合歌者的演绎,让听者切身感到“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节目一经播出就被人们形容为传统文化大餐,“燃”遍了朋友圈,豆瓣打出了9.1的高分,频频上热搜得到了众多领导、专家、学者的认可,连教育部长也为这档节目点了赞!

  传统文化自带无穷魅力,诗词更是文化血脉中的精华。《经典咏流传》打破了人们对古典诗词传唱的固有印象,契合了诗人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让经典在时代传唱中焕发新生,而传唱不是简单地为诗词配乐,而是要传递诗词背后的精神力量、剖析经典背后的时代,用当代的音乐载体,将中华文明的高洁风雅,亲和地传递给大众,让传世经典叩响当代心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让年轻群体从更年轻化的语态表现中去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古典诗歌不会因为时光的荏苒而褪色,反而会在新时代的传承中愈发闪亮。节目以“和诗以歌”的形式,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传唱、演绎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让古典诗歌跨越千百年后,与新时代的精神家园建立有机的连接,让传承的经典再次成为流行的先锋,《经典咏流传》拓宽了横向维度,观众在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中,产生出情感共鸣,在世界语境中,产生一场精神和鸣。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如何让经典“进入寻常百姓家”?人是唯一的传播主体。我们讲传承,但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更不是用机械地复制去传承,而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性的发展。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以人们喜欢的方式和创新的推广手段相结合,把那些历经岁月洗礼、检验后的优秀部分传承弘扬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到“润物细无声”。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经典咏流传》能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高端的思想境界,心平气和地走向百姓,践行“流行的不一定经典,但经典的一定要流行”口号,在当今全媒体时代大趋势下,节目将AI技术首次跨界应用到电视综艺中,这些新技术的植入,一方面加深了传统文化的时代烙印,另一方面让文化节目曲高和众。推出“读诗成曲--传唱经典”这一全新概念和融媒体互动方式,推动文化传承与融合传播深度结合,观众在学习经典的同时,能直接参与到传唱行列,实现更加便捷的传唱经典。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和传播,此时的传唱就是在创造未来的经典。《经典咏流传》创新性的发展,以点带面,以诗词为抓手,积极探索中华优秀文化表达形式,全面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优秀的文艺创作引导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在诗词和歌曲中彰显中国自信

  十行通,不如一行精。文化自信的特性并不是在广泛互联网中雨露均沾,而是熟知自己所知的古典诗词。现在90后、00后的文化自信空前高涨,如何让这种情绪落到实处,回归本心。诗词是最有效的载体,文化自信不是喊出来的,是需要“背”出来,“唱”出来。试想表达爱情时,引一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称赞老人家时,提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表达爱国情怀时,用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既精辟简洁,又传神达意富有感染力,如果没有这些言简意赅的古诗词,我们的表达将是怎样的乏味无力?

  不学诗,无以言。诗词作为最古老、最崇高的语言艺术,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的追逐,字里行间展现着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引导人们品读文质兼美的文化瑰宝,“诗词唱经典,中国正流行”,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经典咏流传》跨文化传播,不仅为节目带来了广泛关注,最可以为观众加深传统文化理念,建立全社会成员的文化自信。

  现今网络覆盖全球,人们崇尚快餐文化,当西方文化炫目登场,人们曾忧虑国学传承之难,我们也在感叹之余恍然,现代传播并非束缚了国学之手脚,反而能给古典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在无数人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已经看到诗词与音乐的酣然重逢,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亲近的理解,领悟到了经典的魅力,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8日起恢复开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7日发布消息,自然科学基金委近日制定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9:20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研制的全自动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装备在江苏省靖江市投入使用,开启了我国水稻覆膜插秧新模式。
2025-07-08 09:11
日前,全球领先的720V高压固态钠盐电池,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建亨奥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量产,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固态钠盐电池商用量产的国家。
2025-07-08 09:10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悉,该委日前制定了重大非共识项目试点实施方案,将在2025年启动资助试点。
2025-07-08 05:05
什么是聚乳酸材料,在取代传统石化基塑料材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优势?本期院士科普,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学思,一起走进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聚乳酸的奇妙世界。
2025-07-07 14:19
科技的力量正让农民从传统体力劳动者向掌控全局的智慧决策者转变。
2025-07-07 12:33
在未来数十年,熟练使用人工智能很可能成为大多数职业的必备技能,并深刻影响就业市场。作为经济土壤中的“超级肥料”,新技术既带来传统岗位的替代,更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直接创造新的岗位需求。
2025-07-07 09:12
抽水蓄能机组主要由发电电动机和水泵水轮机组成,利用山上山下两个水库进行水能和电能相互转换。
2025-07-07 09:11
回溯歼—10飞机研制历程,从立项、首飞到定型,历经数十载,“三滴油”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更加说明创新需要点滴用心、长期耕耘。
2025-07-07 09:10
从微小的夸克到浩瀚的宇宙,从生命的密码到自然的规律,科学这双“慧眼”不断重新定义着“可见”与“可知”的边界。从墓室中的真菌到实验室里的潜在新药,科学家用一套跨学科方法挖掘出这个隐藏在自然界的分子宝藏。
2025-07-07 09:08
在6日开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2025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正式发布。这凝聚科技界智慧的30项问题、难题“锁定”了哪些前沿领域的核心赛道?其遴选标准蕴含着怎样的科学智慧?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丛斌、邹冰松、王小云、陈坚四位院士。
2025-07-07 03:10
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2日在北京开幕。除收录标准的优势外,东壁全球科技文献数据平台还根据中国科技界与教育界的习惯,对所收录期刊进行了学科分类。
2025-07-04 09:55
超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人造材料,而具有热辐射性能的超材料可以把多余的热量“打包”传递到外界,热辐射超材料可广泛应用于零能耗辐射冷却、建筑节能降温、航天热控等诸多重要领域。
2025-07-04 09:53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骆清铭团队成功绘制出了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2025-07-04 09:52
7月4日,神秘的水星将迎来东大距,这是今年第二次水星东大距,观测条件依然不错。
2025-07-04 09:51
科学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025-07-04 09:50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成本低、效率高、易加工等优势备受关注,可应用于光伏发电、车载光伏、光伏建筑等领域。
2025-07-03 09:59
目前,对于10厘米以上大型空间碎片,航天器通常采用主动规避的策略,通过轨道调整,避开可能的碰撞路径。
2025-07-03 09:58
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官网发布公告,提到为切实保障航空运行安全,自2025年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
2025-07-03 09:5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