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音乐为经典诗词插上传播的翅膀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用音乐为经典诗词插上传播的翅膀

来源:光明网2022-09-13 18:01

  作者:林凌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

  上下五千烟波浩瀚,纵横万里历久弥坚。五千年很长,消散了太多历史真相,数不尽的波澜壮阔如浮光掠影转瞬即逝,但诗词从未被遗忘,它是一种经久不息的精神,不管历经多少风雨飘摇,依旧传唱千古而不衰,它是璀璨星河中耀眼的明珠,其内涵简练精悍且包罗万象,是中国语言中的巅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诗词丰盈着我们的灵魂,陶冶着我们的情操,是我们的精神园地,也是我们传承文化后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经典咏流传》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在传承中创新,潜移默化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经典咏流传》火爆,开创传统文化宣传新模式

  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歌一阕词品荡气回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为开辟文化节目的破局之路,打造新时代文化节目新标杆,央视综合频道紧握“时代性”与“时尚性”两把钥匙,在各领域界限上突破创新,打破了文化类节目同质化严重的局面。创新出了一批叫得响、传得广、穿透性强的精品力作。《经典咏流传》凭借精致的“央视气质”让诗词之美走进了千家万户,激荡的旋律加上诗词本身的凝练精华,配合歌者的演绎,让听者切身感到“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节目一经播出就被人们形容为传统文化大餐,“燃”遍了朋友圈,豆瓣打出了9.1的高分,频频上热搜得到了众多领导、专家、学者的认可,连教育部长也为这档节目点了赞!

  传统文化自带无穷魅力,诗词更是文化血脉中的精华。《经典咏流传》打破了人们对古典诗词传唱的固有印象,契合了诗人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让经典在时代传唱中焕发新生,而传唱不是简单地为诗词配乐,而是要传递诗词背后的精神力量、剖析经典背后的时代,用当代的音乐载体,将中华文明的高洁风雅,亲和地传递给大众,让传世经典叩响当代心灵,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让年轻群体从更年轻化的语态表现中去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古典诗歌不会因为时光的荏苒而褪色,反而会在新时代的传承中愈发闪亮。节目以“和诗以歌”的形式,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传唱、演绎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让古典诗歌跨越千百年后,与新时代的精神家园建立有机的连接,让传承的经典再次成为流行的先锋,《经典咏流传》拓宽了横向维度,观众在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中,产生出情感共鸣,在世界语境中,产生一场精神和鸣。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如何让经典“进入寻常百姓家”?人是唯一的传播主体。我们讲传承,但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更不是用机械地复制去传承,而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性的发展。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以人们喜欢的方式和创新的推广手段相结合,把那些历经岁月洗礼、检验后的优秀部分传承弘扬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到“润物细无声”。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经典咏流传》能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高端的思想境界,心平气和地走向百姓,践行“流行的不一定经典,但经典的一定要流行”口号,在当今全媒体时代大趋势下,节目将AI技术首次跨界应用到电视综艺中,这些新技术的植入,一方面加深了传统文化的时代烙印,另一方面让文化节目曲高和众。推出“读诗成曲--传唱经典”这一全新概念和融媒体互动方式,推动文化传承与融合传播深度结合,观众在学习经典的同时,能直接参与到传唱行列,实现更加便捷的传唱经典。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和传播,此时的传唱就是在创造未来的经典。《经典咏流传》创新性的发展,以点带面,以诗词为抓手,积极探索中华优秀文化表达形式,全面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优秀的文艺创作引导大众尤其是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在诗词和歌曲中彰显中国自信

  十行通,不如一行精。文化自信的特性并不是在广泛互联网中雨露均沾,而是熟知自己所知的古典诗词。现在90后、00后的文化自信空前高涨,如何让这种情绪落到实处,回归本心。诗词是最有效的载体,文化自信不是喊出来的,是需要“背”出来,“唱”出来。试想表达爱情时,引一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称赞老人家时,提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表达爱国情怀时,用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既精辟简洁,又传神达意富有感染力,如果没有这些言简意赅的古诗词,我们的表达将是怎样的乏味无力?

  不学诗,无以言。诗词作为最古老、最崇高的语言艺术,一直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的追逐,字里行间展现着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引导人们品读文质兼美的文化瑰宝,“诗词唱经典,中国正流行”,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树立文化自信,《经典咏流传》跨文化传播,不仅为节目带来了广泛关注,最可以为观众加深传统文化理念,建立全社会成员的文化自信。

  现今网络覆盖全球,人们崇尚快餐文化,当西方文化炫目登场,人们曾忧虑国学传承之难,我们也在感叹之余恍然,现代传播并非束缚了国学之手脚,反而能给古典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在无数人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已经看到诗词与音乐的酣然重逢,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亲近的理解,领悟到了经典的魅力,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 安徽歙县:土楼晒秋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