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秋晚会“国潮风”传递文化自信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中秋晚会“国潮风”传递文化自信

来源:河北日报2022-09-16 09:30

  □刘采萍

  今年各大电视台中秋晚会“大战”中,央视“秋晚”以浓浓“国潮风”令观众眼前一亮,收视更是一骑绝尘,被媒体形容为“碾压式胜出”。而河南卫视不让其独美,看似选在中秋前一晚举办,不占“天时”;但因坚定选择了近两年为其带来良好口碑的“中国风”为主线,果然又有爆款刷上热搜,巧妙地收获了“人合”之利。

  央视“秋晚”的舞台上,无论是阿云嘎、萨顶顶这样年轻观众心目中的技术顶流,演绎一代文豪苏轼的千古名篇《念奴娇·中秋》;还是两大新生代实力派演员周冬雨、王一博,带领观众穿行于高科技影像技术创造的工笔荷塘古风雅韵之中;抑或是创作型歌手尚雯婕,将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改编为颇具时尚感的《游仙吟》,这些节目成功地将审美和情感的支点放在了传统文化元素上,因而获得了观众共鸣。

  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演员万茜和90后创作歌手崔开潮合作的《声声慢》。这是一首古风网红歌曲,在各大音乐和视频平台拥有超高点播量和粉丝翻唱。这首带着明显青春和草根气息的作品,在高手如云精品迭出的央视舞台上,竟然获得单一节目收视第二的好成绩,不得不让人感叹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

  这些节目紧扣“中秋”主题,将国人心中珍藏的诗情画意搬上了舞台,处处流露着中华文化的强大基因和审美风范。可见,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今年央视“秋晚”大获成功的原因,也是年轻文艺工作者文化自信的体现。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依托传统文化“破圈”的河南卫视,本次“秋晚”大战同样出手不凡,不仅整台晚会大量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还推出了一个大家意想不到的节目——10种外语演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个创意果然像《水下洛神》和《唐宫夜宴》一样,一炮走红,圈粉无数。它的成功,不仅在于让中国观众从传统文化氛围中体验到了新鲜感,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平等姿态,将中华民族美好情感与传统文化,跟世界其他民族的语言连接在一起,用对方熟悉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交流表达友善,体现出一种真正的开放与自信。

  月满中秋,家国情浓。中秋晚会舞台上,艺术家们尽情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魅力,这是创作者不约而同的文化自觉,也是时代潮流的巨大影响。

  最近这些年,我们明显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国内乃至全世界影响力的增强。比如,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着唐装汉服庆祝传统佳节,甚至为他们提供妆容造型服务的“妆娘”“簪娘”等行当,成为非常有前途的新兴职业。而在国外城市街头和社交平台上,我们也看见越来越多中国人尽兴表演民族乐器,琵琶、古筝、唢呐、笛子、二胡……当这些自信的“街头艺术家”,与国籍不同、肤色不同的外国人一起沉浸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世界,显然,我们就拥有了一种更有利于和平和发展的交流语言。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妄自菲薄或者吹毛求疵,并不能使我们更有信心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对自己身后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充满敬仰,真诚守护,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加坚定。因此,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舞台上的“国潮风”才会长盛不衰,最终汇聚起推动民族和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农人“种”出乡村振兴新“丰”景

  • 天津至中亚图定班列首发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人形机器人俨然成为多地商场、工厂、医院甚至众多家庭的“明星”。这款名为Galbot的人形机器人来自银河通用,已正式“入职”该智慧工厂,承担自动质检、零部件分拣与搬运等复杂任务。
2025-10-14 09:57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5版)》(以下简称《指南》)。
2025-10-14 09:56
最长主跨跨径、最高主塔塔高、最大锚碇基础、最大主缆规模、最多车道数量……狮子洋大桥集齐了双层悬索桥的多个世界第一。
2025-10-14 09:55
13日18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10-14 09:53
日前从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获悉,龙骨坡遗址第5轮发掘获得的粪化石中,有几枚被确认为剑齿虎粪化石。
2025-10-14 09:51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