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山水间的家》探寻家门口的“致富经”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山水间的家》探寻家门口的“致富经”

来源:大众网2022-09-16 17:15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播出以来,收获社会各界良好反响。第二期播出当晚,节目在全国同时段综艺类节目收视排名第一。中秋小长假期间,节目衍生话题#中国乡村风景可以洗眼睛#最高登上微博热搜榜TOP3,连续“霸榜”近两天,超过200家媒体转发传播“青山绿水间的诗意浪漫”,网友点赞:山水田园的生活令人向往!

  9月17日(周六)20:00点档,《山水间的家》将于CCTV-1播出第三期。主持人撒贝宁、王嘉宁将分别带领“山水小分队”前往湖北省莫岭村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怀洪村,在“漠漠水田飞白鹭”的美丽乡村中,与村民共享丰收的幸福感。

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山水间的家》探寻家门口的“致富经”

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山水间的家》探寻家门口的“致富经”

  虾稻田里收虾忙,撒贝宁返乡实现“小龙虾自由”

  莫岭村位于“中国小龙虾之乡”潜江市境内,近年来,该村大力推广“虾稻共作”模式,将小龙虾养殖发展为潜江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并通过全国交易量最大、辐射力最广、影响力最强的小龙虾交易中心——中国虾谷,将全村乃至全市龙虾销往全国各地。如今,中国平均每4只小龙虾中就有1只产自这里。

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山水间的家》探寻家门口的“致富经”

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山水间的家》探寻家门口的“致富经”

  村民陈福兵是莫岭村小龙虾养殖“第一人”,2016年,在政府的组织下,他进入高职能培训班学习养虾技术。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小龙虾的粪便会产生肥料,稻田不会用化肥”,在“虾稻共作”的一动一静间,虾农们实现了“一田双收”的土地效益最大化,也保障了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学成归来后,陈福兵将养殖技术推广至全村,逐渐把小龙虾做成当地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本期节目中,跟随“养虾能手”陈福兵父子的脚步,主持人撒贝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演员闫妮来到水田体验小龙虾“爆笼”的辛苦与快乐。紧张忙碌的收虾后,“山水小分队”马不停蹄地将小龙虾送往“中国虾谷”交易,他们会用什么方式为辛苦捕捞的小龙虾提高“身价”?从“中国虾谷”到全国餐桌,又有什么秘诀可以保证小龙虾的鲜活?

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山水间的家》探寻家门口的“致富经”

  日益红火的小龙虾产业,也在推动着莫岭村基础设施升级。在村里的公共休闲空间,广场舞、篮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乡土活力,让莫岭村不仅留住游客的胃,更留住游客的心,赵冬梅坦言:“我在莫岭看到了一个接近理想的乡村生活,它有现代的设施,它的生活很方便,同时又是轻松的,我以后会常来的。”

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山水间的家》探寻家门口的“致富经”

  荷塘月色照进现实 ,许魏洲感受“吃藕容易挖藕难”

  怀洪村所处的柳州市百朋镇素有“中国玉藕之乡”的美誉,这里水源丰富,土壤肥沃,产出的莲藕洁白如玉、个大肉嫩。在这里,万亩荷塘造就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丽景象。村民们不仅在水塘内种植出“双胞胎”莲藕、莲蓬,还养殖了“三胎”螺蛳,田间地头的每一滴汗水,都转化为收获时节的丰收喜悦。

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山水间的家》探寻家门口的“致富经”

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山水间的家》探寻家门口的“致富经”

  近些年,在做大莲藕种植产业的同时,藕农们通过开发不同的藕产品,提升莲藕附加值。“80后”退伍军人覃佳维返乡后,开始了莲藕产品精深加工的探索,“从小看着老一辈做藕粉,以为很简单,做起来真的很难,拿了30多斤藕,(出货率)才一二两”。经过研究,覃佳维了解到制作藕粉最关键在于选藕,“要到它枯萎的时候去做,淀粉才高”。如今,他正在修建标准厂房,希望扩大农副产品的生产规模,带领乡亲一道致富,对于未来的发展,覃佳维信心满满。

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山水间的家》探寻家门口的“致富经”

  本周的山水之旅,主持人王嘉宁将携手作家、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演员许魏洲与覃佳维一同穿梭在绿浪花海间,采摘莲藕。对于鲜少下田的嘉宾们来说,要想在淤泥中“站稳脚跟”并非易事,此外,他们还将面临水下“盲摸莲藕”的挑战。巨大的体能消耗令祝勇体会到丰收劳作的艰辛,他感慨道:“不管生长在什么地方,都不应该忘记稼穑之苦,走向新的时代,乡村振兴我们更应该牢牢地记住,农业在我们国家和未来发展的作用。”

  放眼广袤乡村,希望的田野潜力无限。9月17日(周六)20:00档,让我们跟随CCTV-1《山水间的家》,在水田交错间,共绘美丽乡村丰收图。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北秭归:农活竞技欢乐多

  • 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正脸照首度公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
2023-05-26 09:2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2023-05-26 09: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00年前后,不少省市就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随着数据立法的兴起,多数地方的政务信息立法被废止。
2023-05-25 10: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
2023-05-25 10:05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
2023-05-25 10:08
5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以下简称“禁止清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此次正式发布的“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2023-05-25 10:07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为期2年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拉开序幕。
2023-05-25 06:05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龙替代化石基尼龙、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今天,这些原料都可以在工业厂房里生产出来。
2023-05-25 06:05
目前,高三学子们已进入高考冲刺阶段,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75%的学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给考生造成一定影响。
2023-05-24 09:31
产业转型可能带来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在广东中山,当传统的产业工人遇到数智化转型,又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2023-05-24 09:29
23日12时30分许,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登顶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之后,他们将完成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
2023-05-24 09:19
今年以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
2023-05-24 09:17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各省推荐基础上遴选发布2022年十大农作物、畜禽、水产优异种质资源,旨在提升全民资源保护意识。
2023-05-24 09:17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2023-05-23 10:52
中国以19373.35位居全球第一,美国为17610.47,前10名还包括德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加拿大、瑞士和印度。
2023-05-23 09:33
自2008年起,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300多位专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数据,分类学专家对每条数据进行审定确认,最终汇编成《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3-05-23 09:29
22日,青海省林草局正式对外发布《青海植物名录(2022版)》。该名录对于学术研究、政策制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编目和保护、科学普及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3-05-23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