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演戏要贴着人物的灵魂

来源:解放日报2022-09-23 10:05

  方家骏

  近日,第十七届文华奖评选结果揭晓,上海沪剧院名家茅善玉凭借《敦煌女儿》摘得文华表演奖。茅善玉感慨道:“表演奖是个人的,也是上海的,代表着上海沪剧院,给奋斗10年的《敦煌女儿》剧组,给我60岁人生、48年舞台生涯一个圆满的交代。”

  《敦煌女儿》剧组的10年奋斗史,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脉络,也蕴藏着诸多的艺术思考。

  多年前,随剧组赴敦煌下生活,领队是当时身为上海沪剧院院长的茅善玉,她将在《敦煌女儿》一剧中饰演第三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扎根大漠半个世纪的樊锦诗。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茅善玉伫立三危山,眺望上下五层的莫高窟时,眼含热泪,激情难抑。同时,她心事重重,沪剧习惯了小情小调,能不能表现好一代又一代“敦煌守护神”的博大胸怀,能不能将樊锦诗这位兼具江南温婉和西北豪放的杰出女性形象树立在舞台上?就如樊锦诗所说:当我第一眼看到敦煌,就注定是敦煌人;茅善玉认定要把这一感动人心的故事搬上舞台,就再也没放下。

  转机出现在2018年。经过又一次推翻剧本、重构戏剧框架,新一版《敦煌女儿》一改沪剧常规叙事方式,用时空切换来反映人物不同时期的命运转折和内心纠葛,表现人物的精神进阶。而这种“切换”有时产生在瞬息间,舞台上的樊锦诗一个转身,前一秒在和守护敦煌的先贤们作灵魂对话,后一秒便陷入了令人愁肠百转的现实矛盾,这给表演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沪剧舞台上也很少出现这一类戏剧处理。然而正是这种灵活的戏剧结构、洒脱的诗性品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历史纵深感和内容的丰满度,也进一步贴近了樊锦诗“写敦煌不是写一个人,要写一群人”的愿望。

  《敦煌女儿》浓缩了樊锦诗从25岁到80岁的人生经历,从两挂小辫到风华正茂的中年,再到白发苍苍、步履略带滞重的老年,不仅是外形上的“此时非彼时”,更有知识涵养、精神气质的深刻变化。茅善玉说:“我演过几十个角色,这一次的人物创造最为独特,也最具挑战。”她之前扮演的角色大多为青年女性,带有鲜明的江南特征,而眼下所有的表演经验都不足以支撑“敦煌女儿”这一角色任务的完成,这是茅善玉最初的痛苦。她甚至怀疑,剧中樊锦诗在不同年龄段来回穿梭、快速跳跃,有时“抢装”时间不足一分钟,其中的技术性问题能否得以解决。渐渐地,她意识到,既然没有适配的表演模式可借鉴,那么,一切表演经验都可以放下,一切都将从突破自我开始,而探索新的表演路径,第一步就是实打实地走进人物的心灵。

  8次赴敦煌,近距离接触樊院长,从樊院长一言一行中感受其人格魅力,从老人坚定的目光中获取信念和力量,这给了茅善玉极大的信心,她仿佛触摸到了那块表演的基石;那些日子,樊院长也多次亲抵上海,看排练,看彩排,与演员们促膝谈心,为正处于艺术创作艰辛阶段的剧组带去鼓励。茅善玉十分珍惜每一次与樊院长相处的机会,在她心里,所有的细枝末节都是创造角色的宝贵素材,都可以累积为支撑人物形象的筋骨。日复一日,茅善玉和樊院长逐渐成为忘年交,此时,人们欣喜地发现,她在舞台上饰演的“樊锦诗”,不仅神似,更是呈现出神形兼备的表演境界。当樊锦诗踽踽走向舞台深处的一刻,那一头如霜短发以及略略佝偻的身影,几乎令观众真假难辨。事实上,茅善玉不仅仅善于捕捉人物原型的神韵,加以模仿,同时也用心汲取了传统戏曲“老旦”的步履、手势,将其融化在生活化的沪剧表演中,以丰富舞台形象的质感。

  排演过程中,樊院长的老伴彭金章不幸去世。两位老人相濡以沫、坚守共同理想的爱情神话深深感动了茅善玉。在她的请求下,剧中增设“樊锦诗”手捧老彭留下的围巾,倾诉对其无限思念的完整唱段,茅善玉亲自为唱段设计唱腔。一段“清板”,入耳入心,质朴无华,“老彭你是一个好学者,好男人,我的好丈夫,打着灯笼也难寻”,如诉家常的吟唱,表达了“任绵绵密密数十年,不老情话细流淌”的深切情怀。茅善玉总是唱得声泪俱下,观众也为之唏嘘——“感动自己才能打动观众”,当朴素的角色创造理念升华为一种表演境界时,茅善玉最深切的感悟是演戏要贴着人物的灵魂。

  全剧260多句唱词,汇聚了沪剧最具表现力的各种板式;结尾处大段声情并茂的念白,表达了樊锦诗决心推进“数字敦煌”建设、为敦煌遗产保护翻开新篇章的坚定信念,弱小的身躯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现场观众无不感受到,艺术化了的樊锦诗真实而温暖,演员与角色在精神层面的契合成就了新的艺术高度。

  极简风格的舞台,空间作了大量“留白”,但《敦煌女儿》给人的视觉感受丰满而绚烂。因为,作为樊锦诗的扮演者,茅善玉站立在舞台上,她“眼前”的石窟,乃至所有的壁画、彩塑、佛像都是真实、具象、可感的;岁月的印痕中,每一个细节都那么清晰,可以轻轻地触摸到。她用真诚的表演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灿烂和崇高,真真切切地传递给了观众。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北秭归:农活竞技欢乐多

  • 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正脸照首度公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
2023-05-26 09:2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2023-05-26 09: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00年前后,不少省市就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随着数据立法的兴起,多数地方的政务信息立法被废止。
2023-05-25 10: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
2023-05-25 10:05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
2023-05-25 10:08
5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以下简称“禁止清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此次正式发布的“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2023-05-25 10:07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为期2年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拉开序幕。
2023-05-25 06:05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龙替代化石基尼龙、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今天,这些原料都可以在工业厂房里生产出来。
2023-05-25 06:05
目前,高三学子们已进入高考冲刺阶段,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75%的学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给考生造成一定影响。
2023-05-24 09:31
产业转型可能带来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在广东中山,当传统的产业工人遇到数智化转型,又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2023-05-24 09:29
23日12时30分许,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登顶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之后,他们将完成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
2023-05-24 09:19
今年以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
2023-05-24 09:17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各省推荐基础上遴选发布2022年十大农作物、畜禽、水产优异种质资源,旨在提升全民资源保护意识。
2023-05-24 09:17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2023-05-23 10:52
中国以19373.35位居全球第一,美国为17610.47,前10名还包括德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加拿大、瑞士和印度。
2023-05-23 09:33
自2008年起,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300多位专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数据,分类学专家对每条数据进行审定确认,最终汇编成《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3-05-23 09:29
22日,青海省林草局正式对外发布《青海植物名录(2022版)》。该名录对于学术研究、政策制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编目和保护、科学普及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3-05-23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