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诗画中国》打开“诗情画意”新维度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诗画中国》打开“诗情画意”新维度

来源:天津日报2022-09-29 11:19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节目以中国经典名画作为内容载体和特定场景,与诗词、音乐、歌曲、舞蹈等跨界组合,令中国诗画在电视艺术中“跃出纸面”,还原出可游可居的诗画“桃源”。一次诗画合璧、意境万千的中华文化“展演”,为观众呈现出一幅赏心悦目的中华文化壮美图景。近日,该节目主创接受了记者采访,为您讲述节目创作背后的故事。

  “诗画合璧”的文艺盛宴

  作为总台全新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邀请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等化身“赏卷人”,与主持人撒贝宁一同品味“纳山河万景,涵上下千年”的中国诗画之美。

  《诗画中国》总导演田梅携团队曾推出五季《经典咏流传》,多年来致力于文化类节目的深耕与探索。田梅在受访时表示:“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始终怀着一份使命感和敬畏心,不断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养分和力量。”《诗画中国》节目的创意也是在这样的初心和探索下应运而生的,该团队在春晚舞台上倾力打造了《忆江南》《金面》两个全新节目,播出后被赞为“诗情画意”的中国式审美,这坚定了他们“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以及创作一档“诗画合璧”的文化类节目的决心,来展现中国美学的独特意蕴以及中华千年文脉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档大型季播节目,《诗画中国》延续每季11期、每期90分钟的基本模式。每期节目将呈现4-5幅名画,每个选题包含开卷、入卷、品卷、合卷四个环节。田梅介绍,《诗画中国》节目策划初期,节目组与故宫博物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达成合作,与范迪安院长、康震教授、吴为山馆长以及联合单位的专家学者多次召开深度研讨会,梳理节目主题,并从近千件经典诗画作品中,整理了近200幅画作和近300首诗词,又从中筛选出了近60幅画作。

  自古以来,诗和画就是相通的艺术语言,是人们主观表达和客观认知的结合与升华,蕴藏着澎湃不息的生命力量。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正是《诗画中国》想达到的核心意义,“诗画对读”也是《诗画中国》节目最大的特点与亮点。

  田梅表示,在“诗”与“画”的结合过程中,既要循古意,也要赋新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作品本身就是诗画结合之作的,例如王冕的《墨梅图》、郑板桥的《竹石图》,是具有天然的“诗画合一”的艺术审美特性,节目通过艺术创演将这种诗画的内蕴表达进行放大和升华。

  第二种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诗文和绘画是互为题材的,如明代画家仇英的作品《人物故事图》册·《浔阳琵琶图》页,该画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的诗意,节目在呈现中会将诗意和画意融合。

  第三种是虽然画作本身与诗歌没有直接的关联,但节目通过对经典的文化解读,从千年文脉中挖掘写意精神,赋予经典画作全新的诗意表达。例如从范宽笔下的《溪山行旅图》让观众领略到“山高水长,物象千万”的旷达意境,从马远的《水图》中读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文化哲思等。田梅说:“从这些意义上来说,《诗画中国》的‘诗’不仅仅是‘诗歌’,更是一种诗意的文化象征,是一种写意的精神表达,也是对传统经典诗画的一次创造性融合。”

  与此同时,想要真正实现“诗画合璧”,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及电影级拍摄手法,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从古今唱和的《墨梅图》到音乐剧演绎的《快雪时晴书画合璧》卷,从多人水下舞蹈《水图》到剑器舞《公孙大娘舞剑图》,从CG技术还原范宽《溪山行旅图》画境场景到徐渭大写意画风塑造“水墨交响”……

  田梅表示,节目试图找到能够最大化展现画作的艺术和技术方式,而非单纯的技术手段堆叠,“科技为艺术作品服务,而艺术形式又为画作服务──用‘诗画合璧’打开观众想象力的全新维度,帮助观众更好地通过这档节目认识中国画、理解中国画、热爱中国画。”

  多元艺术融合的全新探索

  “屏上一分钟、屏下百人功”,田梅感叹,“作为一档全新的文化节目,《诗画中国》带着新的模式和形态走来,承载着传播与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可以说每一步我们都是如履薄冰。”诗歌和绘画都是平面的二维的艺术形式,难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田梅说:“如何让一山一石、一字一句自然清新、赏心悦目地‘跃然纸上’‘走上台前’,是我们思考和创新的动力。”

  《诗画中国》中的每一个文艺呈现,都是导演组耗费数月的时间精心策划,并邀请到国内各艺术领域顶尖专家及团队共同倾力打造。田梅表示:“导演组在专家们的协助下认真梳理了每一幅画作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精神内涵,我们围绕每一幅画作来设计适合展现的文艺呈现形式,从音乐、舞蹈、戏剧、武术等演出形式,到CG、AR、XR等先进技术的创新融合,我们希望能够找到最极致的表达方式,让诗画作品在节目中‘活’起来。”

  例如被董其昌称为“宋画第一”的《溪山行旅图》,节目组与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北京人艺的编导、沈培艺舞蹈团队、崔晓东服装团队、《忆江南》《金面》的拍摄团队和特效团队等,多次召开策划会,更邀请到北京人艺的表演艺术家李光复,青年舞蹈家朱凤伟、巩中辉共同演绎这场千年难见的一次“相遇”。为了能够构建出范宽笔下的山水画境,节目组邀请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将《溪山行旅图》拆分为近100个元素,进行后期三维的特效制作,其中树木、山石、瀑布等所有的元素,都进行了场景还原,真正做到让古画活起来。

  另外,围绕明代画家徐渭的代表作《杂花图》,节目打造了一个“水墨交响”的概念,邀请到清华美院王之纲团队进行视觉创作,打造了一个虚拟的水墨空间,并由清华美院教授陈辉作为美术指导,由清华美院博士模拟徐渭的笔法画了200多幅“杂花”笔触细节,最后将笔触动画与视觉空间结合,让郎朗的表演完全置身于一个水墨空间中。

  著名舞蹈艺术家沈培艺表示:“舞蹈的语言,那灵动的舞步是祖祖辈辈从悠远历史的尽头踏过淤泥飞跃山峦,历经长江黄河的激浪滔天,腾跃着翻涌着高蹈而来。舞蹈的语言是不拘的灵魂谱写的诗,是灵动的身体描绘的画,是唤醒人类美善基因的天地之气,是传承人类高洁品格的四季灯火。”对于用舞蹈诠释“诗画”艺术,沈培艺说:“诗画赋予舞蹈以神韵,诗画又在舞蹈中得以永恒,诗画如舞,舞如诗画。”

  作为节目的音乐总监,音乐人捞仔表示,在每一个让画作“活起来”的过程中,音乐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抹颜色。捞仔称:“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音乐何尝不是如此呢?诗歌和音乐自诞生那天起,就在艺术殿堂中相辅相成,音乐性也是诗歌和画的重要审美特质之一。诗、乐、画同源而生,在《诗画中国》中,三者相互结合、浑然一体,定能创造出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例如在郎朗演奏的《杂花图》卷中,融合了中西方三首经典旋律来描绘徐渭泼墨大写意的草木风骨,也是一场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彩碰撞,给观众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官震撼。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2022北京冬残奥会开闭幕式视频总监王之纲担任节目视觉总监,他表示:“《诗画中国》的视觉设计是在融合多种艺术形态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即通过空间转换与情境构建增强作品的叙事性,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丰富作品的体验性,通过媒介转化拓展作品的公共性,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建立感知与理解的桥梁,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此外,节目在服装、造型上也力求再现画作中的经典形象,延续传统美术作品的美学影响,例如在《溪山行旅图》中,李光复扮演的“山间行者”与朱凤伟、巩中辉扮演的“驮队商旅”,在服装造型上不仅深度还原古代形象,更与水墨质感的山水场景和谐相融,带来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充分展现画作中的美学魅力。节目服装总监崔晓东称:“《诗画中国》是传播中国传统美学的窗口,他向世人彰显东方文化自信,让传承千年的文脉重新焕发光彩。”

  田梅说:“我们要做美的表达者、传递者和创造者,让古老的诗画经典以全新的活力绽放在大众面前,以传统文化的当代化表达,努力为大家呈现一个气韵生动、气象万千的诗画中国。”

  中华文明的当代表达

  近年来,文化类节目正展现出一种“竞相开放”的姿态。田梅说:“我们坚守在这片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也很欣慰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以更加年轻、充满活力的姿态俘获了广大观众甚至是年轻观众的心。”《诗画中国》用新颖前沿的表现手法、新时代的美学语汇,重塑、再现诗情画意的中国,为中华文明的当代表达添上别有风致的一笔。

  田梅认为,相较于诗歌,绘画是具有更高门槛的艺术欣赏门类。“以诗入画”是第一个突破口,田梅说:“在艺术长河中,诗与画是中国人精神风骨与审美旨趣的重要依托,诗画融合一体的形式又超越了诗、画,形式本身又将成为审美的新内容,我们通过让诗画笔墨互为的方式,打开了观众对中国式审美的期待,体现了强烈的中国美学特征和文化象征,‘活灵活现’地走入人心。”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是第二个突破口,每一幅画作都致力于挖掘与诗、画、音、舞、剧、曲等艺术载体的融汇,并结合先进的XR、CG、AR等科技手段,将艺术和技术的融合推上一个新的高度,满足新生代和年轻人追求新奇特的审美需求,创造出独特的视觉“奇观”。

  “与时代同步伐”是第三个突破点,田梅说:“无论在表演者的选择上,还是在艺术、技术形式的实践上,《诗画中国》致力于打造更多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呈现形式,创造符合这个时代的当代性表达,以可感、可观、可爱的视角拥抱传统文化,让这些沉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重新被唤醒,激发出深藏在时代肌理里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核。”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节目让观众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呈现中国精神,同时也希望节目能够不断突破,立足自身不断地包容、交流,带来文化活力。他说:“我们今天的艺术要为大众服务,从服务中找到艺术的力量,文博机构应该主动、深入地参与到此类文化节目中来,不但让珍藏的文物‘活’起来,也要把专家的研究成果激发出来、传播出去。”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认为,《诗画中国》的创新更加加深了对不同门类艺术形成文化合力、美学魅力以及艺术感染力的认识,表演与绘画意境叠合,以及大量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将画作延伸、延展成一个让人沉浸参与的视觉世界。节目体现出了中国美学的特征和文化象征,节目不仅是做成“视觉小百科”,更要作成“文化大文章”。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诗画中国》的推出在美术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大家普遍认为,通过电视艺术的广泛传播,使美术作品的典藏活化、讲述故事、社会美育再增新体验、新启发和新思路。节目让艺术真正深入人们心灵之中,同时也活在艺术家的创作血液之中,通过不断地激励和滋养,让进入新时代的创造充满历史的厚重,彰显中华文化之气象、中华民族之大美。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教授对节目“科技与文艺”的融合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视觉震撼的节目呈现提升了观众感观水平。他称节目的基础在于艺术,节目的内涵是中华文化、文明,将诗词与绘画两大艺术体系融会贯通,追求一种“君子雅量”的境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使我们能有更强大的信心面向中国的未来。

  异彩纷呈的美术作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具象的载体,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不同形式的艺术表达又将以更立体、更多元的角度赋予美术作品新的活力。《诗画中国》让我们看到了对经典诗画的再创造、再表达,这也将是艺术审美跨界表达的又一次全新的挑战。(张洁)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北秭归:农活竞技欢乐多

  • 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正脸照首度公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
2023-05-26 09:2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2023-05-26 09: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00年前后,不少省市就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随着数据立法的兴起,多数地方的政务信息立法被废止。
2023-05-25 10: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
2023-05-25 10:05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
2023-05-25 10:08
5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以下简称“禁止清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此次正式发布的“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2023-05-25 10:07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为期2年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拉开序幕。
2023-05-25 06:05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龙替代化石基尼龙、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今天,这些原料都可以在工业厂房里生产出来。
2023-05-25 06:05
目前,高三学子们已进入高考冲刺阶段,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75%的学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给考生造成一定影响。
2023-05-24 09:31
产业转型可能带来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在广东中山,当传统的产业工人遇到数智化转型,又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2023-05-24 09:29
23日12时30分许,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登顶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之后,他们将完成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
2023-05-24 09:19
今年以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
2023-05-24 09:17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各省推荐基础上遴选发布2022年十大农作物、畜禽、水产优异种质资源,旨在提升全民资源保护意识。
2023-05-24 09:17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2023-05-23 10:52
中国以19373.35位居全球第一,美国为17610.47,前10名还包括德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加拿大、瑞士和印度。
2023-05-23 09:33
自2008年起,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300多位专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数据,分类学专家对每条数据进行审定确认,最终汇编成《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3-05-23 09:29
22日,青海省林草局正式对外发布《青海植物名录(2022版)》。该名录对于学术研究、政策制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编目和保护、科学普及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3-05-23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