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11个故事感受“我们这十年”巨变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电视资讯 > 正文

11个故事感受“我们这十年”巨变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10-11 10:33

  聚焦十年成就、讲述我们的故事的电视剧《我们这十年》昨晚开播。据悉,该剧将在海外20多个频道播出,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这十年》在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北京卫视、湖南卫视首播,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芒果TV、咪咕视频等视频平台同步首播,共有11个单元,每个单元四集,讲述十年来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普通人的故事,为观众奉上一桌最丰盛的“家常菜”。

  包括11个单元

  从“一日三餐”到5G攻坚

  《我们这十年》包括11个单元:写各地美食的《一日三餐》、写“绿水青山”的《心之所向》、写军队建设的《砺剑》、写民族团结的《热爱》、写5G攻坚的《未来已来》、写对外开放的《理想生活》、写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海》、写“一带一路”的《沙漠之光》、写“扫黑除恶”的《西乡明月》、写“爆款诞生记”的《唐宫夜宴》,以及写抗疫众生相的《坚持》。电视剧立足2012至2022这十年辉煌成就,聚焦十年里的“我们”。

  参与《我们这十年》创作的,有40多位国内一流的导演、编剧和演员,4000多名剧组工作人员,60余人的策划团队——包括毛卫宁、杨阳、滕华涛等导演,白百何、白宇帆、董勇、郭晓东、侯勇、黄志忠、林一、谭松韵、王凯、王雷、闫妮、杨子姗等演员,可谓众星云集。

  故事取自真实原型

  希望全球观众能喜欢

  总制片人傅斌星介绍,在创作阶段,《我们这十年》就强调故事要取自真实的原型,要从人物和事件的细微处出发:《前海》的编剧在深圳前海梦工场开展了将近四个月的采访与采风工作,整理近五万字的文字资料;《砺剑》的编剧坚持深入军队调研,收集了大量军队改革、陆军合成旅的一手资料和人物素材,甚至为此推迟手术时间。剧组受疫情影响,原定群众演员无法到位,有一场部队移防、家属孩子默默送别的感人戏份,因缺少群演,团队在军营内部挨家挨户寻求军人家属帮助,才完成这场重头戏。《一日三餐》中,为了真实还原“广东味”,全剧演员专门学粤语,日常对话都用广东话交流。剧组在广州搭景时遭遇持续性台风暴雨极端天气,剧组人员顶着狂风暴雨通宵搭建数十米高的脚手架,身上流着雨水和汗水,衣服鞋子都没干过,最终历时16天完成了主场景的搭建。

  傅斌星表示,《我们这十年》在创作上并非只是当成一个中国主旋律剧来做,而是在选题策划阶段就考虑到全球观众,希望做成“新主流剧”,不仅仅中国观众能喜欢,海外全球观众也能喜欢。“所以这一次无论多么困难,我们所有的海外发行团队和本地运营的字幕团队都日夜奋战,让20多种语言同步翻译上字幕,希望和全国观众实现同步上映,这是我们做的一次新尝试和新突破。”

  《唐宫夜宴》开篇

  “熟悉的陌生感”惊艳四座

  《唐宫夜宴》作为《我们这十年》的开篇,由刘海波执导,白百何、张慧雯主演。精致的唐朝妆容服饰、活泼俏皮的灵动舞姿,华丽又不失风趣的舞蹈编排……陈冉从传统中汲取灵感,易文艳领衔主舞的创意舞蹈《唐宫夜宴》一亮相,便以“熟悉的陌生感”惊艳四座,随后更走上河南卫视春晚,享誉全国。单元剧《唐宫夜宴》讲述的,就是这一“爆款”舞蹈从创排到走红的故事。据介绍,《唐宫夜宴》中涉及多个年代闪回及舞蹈演出,仅两位主演的造型就有81套,特殊造型还涉及6套舞蹈演出服及唐朝造型。为求真实,创作团队曾赴郑州歌舞团实地采风,和“唐宫”舞蹈演员以及节目编导朝夕相处,亲身体验《唐宫夜宴》复排。戏中有大量舞蹈排练及演出戏,所以该剧演员均有舞蹈基础,并且全员提前进组,进行专业培训……《唐宫夜宴》置景组人员在40多摄氏度的酷暑中挥汗奋战28天,演员们则要穿着厚重的羽绒服完成雪景戏的演出。

  文/记者 杨文杰

  统筹/刘江华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内蒙古通辽:两千万亩玉米春耕正当时

  • 河北卢龙:发展特色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