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北京国际音乐节 在这里“听见”未来
首页> 文娱频道> 音乐资讯 > 正文

北京国际音乐节 在这里“听见”未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10-19 10:11

  艺委会主席余隆(右)对话第22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年度艺术家杜韵(左)、周天(中)

  人才的培养有其时间周期,不可能一蹴而就。音乐节在2022年走过四分之一世纪,回首来时路,硕果累累。从指挥家、独奏家、歌唱家、作曲家、乐团,再到音乐管理人,北京国际音乐节为中国音乐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顶级的展示机会。也正是这一点,使得音乐节得以在众多同类型艺术机构中脱颖而出,实现真正的专业化、国际化、职业化。对青年音乐家的扶持和提携,彰显着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胆识、视野和担当。

  胆识:信任不设限

  试想,将一个蜚声国际的音乐舞台交给初出茅庐的青年音乐家需要多大的胆识?这份过人胆识的核心,其实是信任,对青年人的信任、对其艺术视野的信任,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信任。在音乐这个需要薪火相传的行业里,信任是一个优良的传统。“公平地说,我们也是被信任才成长的,这种信任与支持是一种好的传统。你可以设想当年何占豪、陈钢创作《梁祝》的时候是什么年纪。回忆我自己的成长过程,当年也是李德伦先生、黄晓同先生带着我们学习了很多东西。”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看来,这份薪火相传,是他的责任,也是音乐节的责任。

  1998年,尚未毕业的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学生杨洋就接到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邀请,与西班牙古典吉他大师恩里克斯·何塞合作登台首届音乐节的舞台,开启职业生涯。2000年,杨洋担任指挥与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多位新锐音乐人合作带来一场以现代实验手段向巴赫致敬的演出。2001年,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奥运主题音乐会,杨洋勇担重任,执棒中国爱乐乐团,用音乐为奥运献礼。逐步成长为当下中生代指挥中佼佼者的杨洋,成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常客,并多次在重要演出中执棒。

  2002年,早在郎朗旋风席卷全球之前,北京国际音乐节就曾邀请其登台,与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麾下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名曲“拉二”。2007年,郎朗在音乐节10周岁盛宴上与7个乐团合作演出8场,一共弹奏10支协奏曲,成为当届当之无愧的明星。

  2009年,刚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指挥专业毕业的年轻人林大叶接到电话,邀其与中国爱乐乐团及小提琴演奏家宓多里合作。又一次,音乐节向青年音乐家递上了橄榄枝。这是中国爱乐乐团首次与80后指挥家的合作,音乐会大获成功。次年,林大叶再次登场,独挑大梁完成北京国际音乐节和波士顿歌剧院联合委约并荣获普利策大奖的周龙歌剧《白蛇传》的亚洲首演,音乐节对青年音乐家毫无保留的信任可见一斑。

  同年,北京国际音乐节邀请范·克莱本钢琴比赛冠军张昊辰进行获奖后的国内首秀,开启了张昊辰而后十余年黄金的演奏家生涯。2011年,当时广受瞩目的声乐新星沈洋登台音乐节,在马勒逝世百年的系列纪念演出中,沈洋的艺术歌曲专场音乐会颇为亮眼。

  2018年,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新闻发布会上,余隆正式宣布卸任艺术总监,并将交接棒递到了青年导演邹爽手中。这一举动不简单是艺术总监一职的交接,而是音乐节将大力扶持年轻音乐人才的传统从台前延伸到了幕后,通过内部“挖潜”的方式,培育和扶植新的艺术管理层领导者,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经过多年的成熟运作,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余隆先生的带领下,勇于创新实践,打造了一个与国际接轨,同时符合中国国情的管理体系,业已形成了完善的运营机制和人才储备体系,严格遵循职业化运作方式,并为年轻人充分提供成长空间和平台。正是凭借开阔的国际舞台视野,锐意的艺术探索精神和全新的理念,北京国际音乐节在邹爽主导下,打造了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新锐单元”板块,大大提升了音乐节演出剧目的多元性和前瞻性,持续为音乐节带来新鲜艺术体验。这一切之所以可能,就源自北京国际音乐节对青年人不设限的信任。

  从郎朗、沈洋、张昊辰到杨洋、林大叶再到邹爽,从演奏家到指挥家再到艺术管理人,这一串如今在古典乐界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出自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在见证他们今日艺术成就的同时,也不应忘记,是独具胆识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对其的信任,为他们成功的艺术生涯打下了基础。

  视野:艺术不设限

  北京国际音乐节在创立之初,就大胆将舞台交给这些具有艺术视野的青年音乐家,一如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所说:“年轻表演者的自信,需要从一次次的经历中获得。当他们在现场演出的实践中,对不完美的部分有一种积极的认识,接受并且想办法改变,这才是艺术中最珍贵的部分。”

  2018年,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歌剧舞台一改往年重点上演19、20世纪经典剧目的惯例,而是全部挑选了新世纪诞生的当代剧目,成为了当届音乐节最“新”的板块。作为音乐节独家委约作品,华人新秀作曲家王斐南与艺术总监邹爽合作,将蒙特威尔第晚期文艺复兴和早期巴洛克风格的《奥菲欧》打造成一出沉浸式歌剧。在2021年上演的歌剧《浪子的历程》中,由青年歌唱家组成的实力阵容中,青年歌唱家韩音培第一次饰演芭芭这一高难度角色。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展示着中国歌剧新兴力量。

  2019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再度展现其超前的艺术视野和锐利眼光。当届同时亮相音乐节舞台的作曲家周天和杜韵是青年华人作曲家中的佼佼者。2017年,杜韵曾凭借歌剧《天使之骨》拿下普利策奖,这部聚焦社会现实的歌剧展现了杜韵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当下意识与“入世良知”,她通过艺术的方式将声乐和器乐元素以及广泛的音乐风格融入到这则现代社会寓言中。周天,作为格莱美作曲家第一位华人被提名者,是21世纪全球文化多元主义的典范代表。王斐南、杜韵、周天等青年作曲家的创作极具国际视野,作品中多体现出多元音乐语汇的融合,代表着中国音乐乃至全球古典音乐的创作方向。

  余隆说,“北京国际音乐节要为每一代作曲家提供机会。对于今天的作曲家而言,他们与世界艺术前沿是平行的。如果要说有伟大的中国作曲家出现在世界乐坛,可能就在这年轻的一代里。”

  担当:未来不设限

  在胆识和视野之外,北京国际音乐节对青年音乐家的支持,更多是一份责任和担当,肩负着青年音乐家的职业发展,承担着中国音乐的未来前景。2017年起,即将步入第五个五年的北京国际音乐节设立“雀巢杯——BMF青年音乐家奖”,迄今,数十位优秀的青年音乐家获得这份荣誉,在奖项的加持下走向了更多的舞台。

  2020年,为庆祝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在过往的节目策划中邀请钢琴演奏大师布赫宾德演绎全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的基础上,全新策划推出贝多芬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全集。北京国际音乐节选择在这一备受瞩目的系列音乐会舞台,将年轻演奏家推上C位,由谢昊明、陈一歌、竺玟佳、王温迪、张润崯、党华莉、苏千寻、柳鸣、余振阳、林瑞沣等十位青年演奏家展现古典音乐名作的魅力,更展现年轻音乐家的活力。当届的闭幕音乐会上,五位20岁的音乐家刘珅、于明月、林瑞沣、欧阳娜娜、鞠小夫与成立20周年的中国爱乐乐团一同演绎主题“我们生于贰零零零”,再度彰显北京国际音乐节对音乐未来的担当。

  2021年,年仅20岁的哈恰图良国际指挥大赛亚军、青年指挥金郁矿携手由其成立的成员平均年龄“00后”的新古典室内乐团登台北京国际音乐节,用其独到的艺术眼光带来多场精彩演出。

  文/伦兵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村BA”总决赛决出冠军

  • 数字科技赋能文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规划》以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实践,为数字中国建设锚定了新时期发展方位,为加快提升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谋划了战略路径。
2023-03-28 04:30
创新型人才起步在大学,奠基在大学,大学教育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根铸魂、启智储能。
2023-03-28 04:40
建设数字中国,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一环。适应科技发展趋势、以数字化促进发展水平提升是各国人民共同的追求。
2023-03-28 04:30
此次,科研团队对我国西北地区约1.7亿年前的一种侏罗纪远古植物化石进行了重新研究。
2023-03-28 03:40
解伟介绍,该研究基于“在最适宜的地区生产最适宜的农产品”的原则,开发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多个维度开展单目标或多目标优化。
2023-03-28 03:40
在全人工繁殖、实验室环境仿自然繁殖的成功突破基础上,积极探索长江鲟野外自然繁殖,开展相关试验活动。
2023-03-28 09:06
他们深爱着这一切。记者采访时,看到考古队员们喜欢放置各种水下设备当作纪念品。即使在北京办公室的咖啡机旁,也要放一个考古船的模型。倒一杯水的时间,思绪便能回到那些水底的高光时刻。
2023-03-28 04:40
细胞可以通过命运决定过程来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实现并完善自身功能。
2023-03-27 10:41
地球的历史,浓缩在自然博物馆中。
2023-03-27 10:06
近日,一蛙类新物种在浙江省舟山群岛被发现,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园庭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年开展的两栖动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2023-03-27 10:03
芯片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芯片速度的提升得益于晶体管的微缩,然而当前传统硅基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逐渐接近其本征物理极限。
2023-03-27 10:02
实用的知识技能、良好的实践体验,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室。
2023-03-27 10:00
2023 年 3 月 26 日,“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特别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 CCTV-1 播出,现场揭晓 2022 年度十大科普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普事件和十大科学辟谣榜。
2023-03-26 17:17
近日,由中国科协、中央网信办、科技部联合指导,科普中国、学习强国、中国科普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新华网、央视频、光明网、抖音、快手、新浪、知乎、哔哩哔哩、网易、腾讯等 14 家网络平台在“典赞·2022 科普中国”揭晓盛典上,共同启动 2023 年科普短视频创作联合行动。
2023-03-26 17:16
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上海科技馆将自3月31日晚闭馆后启动其开放运行20余年来最大规模的系统化升级改造。上海科技馆自2001年12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逾8000万人次,是最热门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
2023-03-25 18:54
在北京亦庄,乘客已经能通过手机约来一辆没有安全员、真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3-03-24 10:55
工业和信息化部23日公布,截至2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238.4万个,比上年末净增7.21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1.9%,5G网络建设稳步推进。
2023-03-24 10:32
因京剧与无线电结缘,学京剧要苦练扎实基本功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王小谟后来的科研之路。 在这样煞费苦心设计的人才培养机制下,王小谟还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
2023-03-24 10:14
新世纪之交,在南平,茶文化还与“科技特派员”这一新生事物相互交织,共同在闽北大地奏响茶山新曲。
2023-03-24 09:57
从蒸汽机到动力电池,从电子管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回顾人类科技发展史,技术创新进步从来都是一个不断优化迭代的过程。
2023-03-24 10:0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