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舞剧这十年 全新观念迎来舞蹈时代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舞剧这十年 全新观念迎来舞蹈时代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10-21 10:39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档,《永不消逝的电波》、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等多部现象级舞剧在各地登台上演,呈现出一票难求的热闹景象。这一幕只是一个缩影,十年来,中国舞剧展现出了强劲的创作活力。在创作题材上不断丰富,创作手法和创作风格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批艺术风格突出、具有较高审美的创作者成为了舞蹈行业的中坚力量,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与此同时,舞剧创作的繁荣也带动了观众的审美,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忠实粉丝。

  多部作品火出圈

  票房和口碑双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舞蹈被认为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中国舞剧的创作一度陷入尴尬。而近十年来,中国舞剧在创作上屡屡突破,探索出了一种属于舞蹈自己的叙事和表达方式,也因此推出了很多现象级的作品,收获了观众的认可。这其中的佼佼者当属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2020年春晚舞台上的一幕惊艳了所有观众:伴随着经典的《渔光曲》,一个个身着旗袍的女子缓缓走出,踩着小板凳、挥着竹蒲扇,在弄堂里起舞……这段出自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极富韵味的舞蹈一经播出,就迅速引发热议。

  这部由上海歌舞团排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2018年上演之后,便迅速火遍全国,好评如潮。在获得观众口碑的同时,该剧还横扫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各类大奖。

  《永不消逝的电波》之所以获得如此大的关注度和美誉度,得益于该剧的创作者非常明白“剧”和“舞”的关系,在赋予舞剧以戏剧性的同时,又不忘运用舞蹈特有的语言和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进而使整个故事真实感人。同时,该剧将石库门、里弄、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通过电影化的手法细腻地呈现在舞台上,剧中民族舞和现代舞的融合,都切合了当下审美。

  与《永不消逝的电波》对传统民族舞剧模式的突破相似,另一部从线下火到线上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同样也找到了用舞蹈与现代人连接的方式。

  主创团队将《千里江山图》中的主色调“青绿”作为视觉线索,艺术化地提炼跟《千里江山图》有关的非遗技艺元素,深入探察画作形成所需的篆、绢、颜料、笔、墨等材料和工具的制作工艺,以此来展现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充满诗意的叙事、清新雅致的国色之美和刚柔并济的舞步,都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自2021年8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以来,《只此青绿》的热度不断攀升,所到之处,一票难求。登上春晚之后,《只此青绿》热度不减,从线下火到线上,从圈内火到圈外,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

  与此同时,该剧还推进文创产品开发IP授权,推出“只此青绿”数字藏品纪念票等联名产品,将作品的影响力从舞台引向社会生活,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回馈。

  除了这两部作品外,近年来,《五星出东方》《朱鹮》《李白》《牡丹亭》《红楼梦》等作品都纷纷火出圈,在口碑和票房上均获得了双赢。

  近十年舞剧创作

  题材多样、风格多元

  无论使用何种艺术形式,让现代观众接受并喜爱才是检验主旋律作品创作是否成功的关键。近十年来,中国舞剧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创作出一大批题材多样、风格多元,并且深入人心的主旋律作品,让承载着主导文化表征的主旋律舞剧真正走进了观众的内心。

  从题材来看,近十年舞剧创作的题材可谓非常丰富。除了谍战题材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外,还有展现国宝文物的,如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和舞剧《五星出东方》,虽然两部作品都取材于国宝,但前者是用舞蹈诗意地展现古代名画,后者则以新疆和田尼雅遗址出土的国宝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有充满地域特色的,如以蒙古骑兵为题材的民族舞剧《骑兵》;有以国家非遗项目“广东醒狮”为主题的大型原创舞剧《醒·狮》;有以改革开放重点工程“青藏铁路”为创作背景的原创民族舞剧《天路》;有以全新艺术形式,讲述发生在50多年前的草原英雄故事的大型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有以国际珍稀保护鸟类朱鹮为题材的舞剧《朱鹮》等。

  在芭蕾舞方面,主旋律作品在选材方面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如用现代芭蕾讲述中国故事的大型原创交响芭蕾《世纪》、讲述徐秀娟为救鹤而献身的芭蕾舞剧《鹤魂》、以广州起义为蓝本的红色革命题材芭蕾舞剧《旗帜》、以大家熟知的银幕经典形象潘冬子为题材的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以巾帼英雄花木兰为题材的芭蕾舞剧《花木兰》、以王进喜为原型展现石油工人艰苦创业守业的芭蕾舞剧《铁人》等。题材的广泛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出了主创团队视野上的开阔。

  主旋律作品在创作上

  不同程度融入民族文化

  从创作风格上来看,近十年,中国舞剧在主旋律作品的创作上不同程度地融入民族文化,无论是民族舞剧还是芭蕾舞剧,在创作风格上都充满了开拓和创造性。以刚刚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奖的舞剧《五星出东方》为例,该剧通过器乐、歌舞等多元化表现形式生动还原了2000年前西域即古代新疆的历史人文风貌,剧中既展现了婀娜灵动的灯舞,又有威武雄壮的士舞,还包括端庄雍容的仕女舞等,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既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又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当然也显示了主创深厚的艺术功底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芭蕾舞剧《铁人》将芭蕾舞、中国舞和现代舞进行嫁接,力求将多种舞蹈元素有机融合,碰撞出更多火花;《花木兰》则自觉地融入中国元素,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芭蕾舞剧;带有鲜明红色文化基因的《旗帜》则将东方艺术中的写意性与虚实结合的特点化入芭蕾艺术的交响性中,以现代化的舞台表现手法,对芭蕾艺术进行创新、转化与发展。此外,《骑兵》《醒·狮》《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舞剧则分别融入了蒙古、岭南文化特色,将民族舞与当代舞蹈语言相结合,极具感染力。

  涌现一批舞剧创作

  和表演的中坚力量

  大量多元化的、符合当下审美的作品涌现,离不开新一代创作者的努力。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编剧许锐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十年新一代的创作者成为了舞剧的中坚力量。和老一代的舞剧创作者相比,新一代无论是选材、创作手法,还是艺术审美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批中坚力量很有自己的想法,艺术风格也很突出,他们在探索一种属于舞蹈自己的叙事和表达方式。”

  这批中坚力量中,有不少是“黄金搭档”。作为近年来中国舞蹈界炙手可热的两位年轻编导周莉亚、韩真曾连续荣获第十三届、十四届舞剧“文华导演奖”,被誉为中国舞坛的“双子星”,两人联手执导过众多脍炙人口的舞剧作品,如舞剧《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沙湾往事》《花木兰》等。导演王舸和编剧许锐这对黄金搭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合作创作了舞剧《五星出东方》《红高粱》《徽班》《骑楼晚风》等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拥有一大批忠实的拥趸。

  伴随着诸多优秀作品的推出,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者,唐诗逸、朱洁静、王佳俊、黎星、谢欣等都成为了明星演员,他们的成名除了具备过硬的表演功底外,众多优秀的剧目也给了他们极大的施展空间。

  伴随着舞剧品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剧场。在许锐看来,舞蹈的时代已经到来,“舞蹈与电视媒体的结合虽然在多年前就已出现,但今天新媒体和融媒体的出现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影像传播、视觉叙事的新时代。这恰恰对应着舞蹈的两大传播特征:一是视觉传播,二是身体传播。这个时代是舞蹈的时代。科技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意识到舞蹈自身的价值,要充分借助新的传播手段,推动舞剧艺术的发展。”

  文/记者 田婉婷

  统筹/满羿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陕西西安举行仿古入城仪式,献礼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